APP下载

四川农区肉牛产业发展专家视点

2022-03-02

四川畜牧兽医 2022年2期
关键词:牦牛肉牛牛肉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付茂忠

1 农区肉牛产业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区肉牛存栏数明显减少四川牛存栏数较10 年前数量减少近300 万头,而牧区(藏区牦牛)数量保持稳定,农区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从数量上看农区肉牛产业已经萎缩,并随着传统养牛散户不断退出,农区肉牛存栏数还可能面临持续下降的态势。牛肉产量处于缓慢增长态势,2020年达到37万吨,多年来一直保持在30多万吨,表明生产效率(单产水平)有所提升,其水平仍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1.2 生产水平不高四川出栏牛平均产肉量(胴体重)125千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5千克,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显著低于肉牛业发达国家(其水平大多在300千克以上,日本最高为430多千克)。

1.3 种业发展落后生产用种以原始地方品种为主,自主培育品种、国外引进品种、新类群占比很低,母牛良种化程度不高。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不足,业主养种育种意识淡薄,几乎没有种牛场,规模肉用母牛养殖场也很少,种业基础还很差。

1.4 肉牛产业地位弱2020 年四川牛肉占肉类比重6.4%(过去约为5%),全国约为8%,世界平均占比为25%(世界肉类结构:猪肉∶牛羊肉∶禽肉比为4∶3∶3)。四川牛业产值在牧业中占比约为8%,全国为18%,农业现代化国家为30%~40%。2020 年四川人均牛肉年占有量仅4.4 千克,同年全国牛肉年人均消费量6.6 千克,世界年人均消费量7.8 千克。

1.5 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环节主体联系不紧密,环节功能和作用发挥不足,缺乏具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养殖主体之间仍然是买卖关系,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或利益共同体。

1.6 产业特色不明显牛种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发挥不足,地方资源(品种)多元化、区域差异化发展未能彰显。农区肉牛主要为西杂牛,又以酒糟、秸秆饲喂为主,生产的牛肉主要是普通牛肉,优质牛肉、高档牛肉缺乏,品牌建设不足。我国普通牛肉基本能自足,缺口较大的主要是优质高档等特色牛肉。

1.7 产业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 包括生产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服务保障体系、财政金融支撑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体系,这些体系都不够健全,保障力度比较弱。

2 四川农区肉牛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2.1 基本思路与目标要求基本思路: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四川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健康发展。基本目标要求:在适度增加饲养数量(近期行为)的同时,要加速良种化进程,通过提高出栏牛或者屠宰牛单产水平(胴体重),来实现全省牛肉总产量增加的目标。并结合全省地方牛种资源丰富的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丰富牛肉产品结构,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走质量发展之路,四川肉牛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2.2 当前农区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2.2.1 狠抓基础母牛良种化建设 基础母牛良种化建设是抓好四川肉牛产业的重中之重。主要途径与措施:一是加强现有良种(自主培育品种、引进品种)推广利用,加大力度扩大群体规模,利用专门化大型肉用品种杂交利用。二是实施地方牛种资源计划改良,创制、选留、扩繁扩群与特色利用新类群。三是加强种牛场或扩繁场建设,强化品种选育,开展不同层级认证,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牛种质量和制种供种能力,不断夯实种牛翻身仗的群体基础。四是按母牛良种化程度给予差异化补助,激发业主饲养良种积极性,引导社会(养殖业主)广泛参与到四川肉牛种业发展事业上来。五是利用新类群,培育和利用特色新品种,这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作,久久为功。

2.2.2.推进适度规模母牛养殖 发展母牛养殖不能再依靠散户(现有散户还将退出),须加强养殖用地保障,给予扶持政策,支持发展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企业化牧场等新型养殖主体,推行肉用母牛适度规模专业化养殖或者自繁自养,促进肉用种牛养殖方式转变,确保产业发展的种业基础。关键在于解决谁来养的问题!

2.2.3 推进区域差异化发展 坚持地方资源保护、本品种系统选育、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据地方牛种资源特征特性,本着肉牛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立足市场消费多元化格局,坚持目标导向,实施资源特色化产业开发,用好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按照“百年老店”的做法,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这样既保护了地方牛种资源,又丰富了全省肉牛产业,还能满足市场牛肉多元化消费需求。这需要制定区域规划,转变西杂改良模式,强力引导,持续坚持。

2.2.4 推进种养一体化生产经营 科学化、配套化布局养殖(核心是解决养殖用地问题),围绕蔬菜、水果、粮食、牧草基地,规划布局养殖场,全面推行种养一体化生产经营,实现就地就近消纳粪便。

2.2.5 强化品牌创建 支持企业品牌(重点是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产品品牌(三品一标、商标)、品种品牌(牛品种)、品质品牌等创建。通过品牌建设和功能发挥,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附加值。

2.2.6 引导和支持牛肉加工多元化发展 当前牛肉深加工产品以休闲旅游类产品居多,餐桌类产品少。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出适应餐桌消费(家庭消费)等冷鲜肉,研发生产多样化新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强化肉牛屠宰、牛肉加工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2.2.7 区域全产链推进,构建惠及各方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发展探讨总结出很多模式,但利益联结机制上始终没有理顺。当前链条上所涉各方地位、话语权、主动权不平衡,偏差较大。在链条上养殖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屠宰、加工企业占据了绝对主导权。没有惠及各方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影响肉牛产业化、区域全产业链推进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实施单元化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

2.2.8 强化产业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加强保障力度,确保肉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农业大学 张红平

四川有羊品种和遗传资源21 个,先后培育了2 个肉用山羊新品种(截止目前全国共3 个)和1 个绵羊品种,是全国羊品种资源最多的省份,也是全国肉用山羊的最大种源和供种基地。肉羊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饲草料加工、肉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餐饮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国家促进种业振兴、打好种业翻身仗以及全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大背景下,要促进川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适度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发展方向。一是要以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强化育种创新基础。二是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将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优良地方品种,支持开展本品种选育,提高生产性能,同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推进种质创新工程,加快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生产水平较高、抗病性较强、适合全省省情的肉羊新品种。三是加强遗传育种、饲草生产、饲料营养等环节的协同,解决优质粗饲料的生产与供应这一“瓶颈”问题,实现常年饲草料及营养的均衡供给。四是构建协同推广体系,畅连畅通技术推广渠道,提高肉羊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配套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五是全产业链思路,尽量延长产业链(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产业链各环节合理的利益分配长效机制及创新组织形式,如公司+专业合作社、育-繁-推一体化、繁殖+集中育肥等。

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李键

当前牦牛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牦牛品种退化严重,乱交乱配现象普遍,牦牛个体之间生产性能差异很大,科技普及率低,饲养方式落后,导致牦牛产业效益低下。由于其它牛属品种无法适应高原严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牦牛是青藏高原牧区不可替代的畜种,以牦牛、藏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是当地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也是重要的区域经济支柱,事关该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

四川省牦牛的饲养量与青海、西藏接近,占全国牦牛饲养量的30%左右。但是,由于牦牛养殖在四川省畜牧业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比青海、西藏低,因此牦牛产业发展受到的重视程度远不及青海、西藏,甚至不如甘肃和云南,这也是造成四川牦牛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南民族大学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肩负着推动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的重任。自1951年建校以来,长期围绕牦牛、藏羊等开展高原畜牧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70余年的不懈努力奠定了在国内外牦牛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积淀了可助推牦牛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技术成果:挖掘出具有独特种质特性的牦牛类群;创新了犏牛生产模式,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批试管犏牛后代;系统研究牦牛疫病防控,指导全省牦牛疫病防控工作;因地制宜创建了多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度规模的牦牛肉乳制品加工和销售产业模式;创新集成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技术,形成了《西南民族大学助推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建议》,该建议得到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的批示,作为四川牧区畜牧业发展的主推技术。相信在四川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四川省牦牛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牦牛肉牛牛肉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赛牦牛(布面油画)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肉牛口炎咋防治
酸汤牛肉里的爱
跟着牦牛去巡山
寻味牛肉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