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

2022-03-02马丽娟

关键词:文化自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马丽娟

摘  要:培养高校学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从价值维度而言,培养高校学生文化自信植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于近代中国文化的历史反思,源自中国共产党重视精神作用的优良传统,所应对的是意识形态斗争不断深化的世界变局。从内容维度而言,培养高校学生文化自信要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从实践维度而言,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在深入审视文化自信的价值与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把握时代特征、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灵活地组织开展多样活动,在引领高校学生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培养其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青年学生是践行文化自信的关键群体和重要力量。高校学生工作者作为管理学生事务、引领学生价值导向的中坚力量,应当自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领会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价值,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目的指引下,积极有效展开有针对性的活动。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

要深入了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这一目标的重要价值,需要提升思考视野的历史纵深感;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重视精神因素的优良传统的新时代延续,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的积极应对,有利于增强与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的底气与信心。

(一)延续中国共产党重视精神因素的优良传统

重视精神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讲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它首先明确将“第一性”的地位牢牢地附着在物质或存在上,体现出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差别;与此同时它也对思维或精神的能动作用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体现出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同。具体到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社会存在”的根基与决定作用,同时也并不忽视或否认“社会意识”本身所具有的能动的反作用。这种辩证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在历史观上的具体体现。由此,以改造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塑造人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重要实践之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精神”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只要我们精神上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就可以战胜任何兴妖作怪的孙行者。”[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3]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凝练伟大精神、发展伟大精神,陶铸了包括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抗疫精神等等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精神定力,在各种嘈杂的声音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限制、阻挠便从未停止,从军事封锁到意识形态侵略,各种斗争策略层出不穷。随着时代发展,在意识形态内的破坏活动日益频繁。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毛泽东曾在其著作中指出:“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4]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利用其经济科技的优势,对中国文化或精神的侵蚀不断加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要论断:“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5]进一步明确了意识形态斗争与国家安全的紧密关系。“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正是吹响了意识形态内斗争号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不断跻身于世界舞台的中央,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理应具有与其相匹配的文化地位。然而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在与西方的文化较量中处于劣势,文化的评判标准一直掌握在西方社会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深刻地指出意识形态领导权或文化霸权在当今世界的极端重要作用。在这一状况下,以青年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往往被西方文化所左右,造成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正视本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培养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问题,以期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

(三)增强与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的底气与信心

中华文化有着恢弘灿烂的发展历史,但自近代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文化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上的自我怀疑论调不绝如缕。面对时局李鸿章曾感叹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仁人志士寻求避免“亡国灭种”之道,从"洋务运动”式的器物层面学习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式的制度改革都未取得成功,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近代以来的失败或許该归结为“文化的失败”,正如张维为先生所说:“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打败过西方。在那一时期,迷信西方文化以及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喧嚣尘上。精神上的被动使中华民族在近代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乱象纷出。”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人民逐渐走上实现国家富强的正确道路,这为中国文化与世界优秀文明平等交流互鉴提供了现实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大影响力,中国文化有了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共同交流互鉴、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的使命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正是要增强底气和信心,既不盲目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心态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着可靠的心理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做好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工作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文化自信过程中,应以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本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智慧的滋养、情感的关照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又包含道、释、墨、法、名、阴阳等诸家思想的中华文化,内含着能对大学生提供现实指导的实践智慧。例如道家思想中“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8]的豁达,儒家思想中“小棰则待,大棰则走”[9]的实践智慧等,这些都为大学生走向人生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为一种“乐感文化”[10],其中包含的情感关照在当今时代更是表现出为大学生提供情感归宿的现实价值,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视作国际伦理圭臬,“仁者,爱人”的伦理倡导中包含着永恒的时代价值。而儒家思想中包含的进取精神、无畏精神,例如《周易》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增广贤文》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等,这些都随着时间的浸润而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中仍然为大学生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不仅如此,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进行自我体认的重要精神载体,有助于汇聚中华民族的最广泛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厚的资源、悠久的传承、強大的生命力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二)革命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独特标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事业,不仅使中国走出近代以来的亡国灭种危机,更使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并在此过程中“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11],孕育出了革命文化这一特定文化形态与精神。革命文化中包含着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胸怀理想,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为革命理想不惜排除万难的百折不挠精神,为胜利能建立统一战线的团结精神,为民族大义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以事实为依据探求真理的实事求是精神等,这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仍然发挥着其独有的价值。革命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它一方面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在革命洪流的淬炼中扬弃了封建文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中华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淬炼出格调鲜明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的培育与弘扬赋予了高校学生文化自信以鲜明的、高尚的、先进的共产主义标识。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特征即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它既承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思想资源,又持续地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发展自己,始终以不断的发展性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秉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着价值指引。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疫情的深刻催化,世界“乱”象频出;从中国发展实际而言,当年中国正处于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仍处于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关键时期。面对时代 “拐点”,更要坚定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从容应对世界剧变,抓住历史机遇期。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在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落实,关乎一代青年人的文化态度、文化感情和文化倾向,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结合对该问题的认识与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开展理论宣讲,启发自觉性。文化自信问题属于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稳定的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必要的理论知识积淀上;且从逻辑上讲,相关文化理论知识的积淀是规避文化自信蹈向文化“自负”的基本前提。因而,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应以培养其文化自觉为基础与前提。文化自觉意指对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园林中所处位置的科学认知,其以正确把握文化、文明演进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前提,并以担当文化发展责任为使命要求。因此,开展文化自信的相关理论宣讲、启发文化“自觉”必然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先手棋。理论宣讲的顺利开展既需要引发学生兴趣,又需将理论知识讲通、讲透。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对于群众的掌握与说服要以理论自身的彻底性为前提。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对症下药,精准宣讲、深入厘析,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理解与认同。

第二,引导娱乐活动,提高积极性。美国文化传播家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一书中将这个时代描述为“娱乐至死”的时代,这虽有些夸大其词,但是高校学生生活趋向“娱乐化”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姑且不论这种“娱乐化”是否过度,但的确呈现出高校学生对理论、历史或意识形态领域缺乏兴趣的普遍现象。从理论上看,这种现象反映出高校学生知识、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倒逼”高校思政工作者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与传统方式。在实践中,提升青年学生文化自觉须对症下药,瞄准学生的兴趣点,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展读书交流会、辩论赛等,通过这种方式将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为现实直观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提升关于文化的兴趣,进而培养坚定的文化自信。

第三,融入新媒体时代,提升有效性。对于“00”后大学生这一代网络空间的“原住民”而言,手机与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以网络即时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与网络短视频浏览平台成为当代青年人生活方式的核心元素。新媒体平台上信息较为复杂,部分用户利用低俗信息吸引眼球,使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针对该状况,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主动出击,正视、了解并合理利用新媒体手段,掌握网络话语权,通过这一载体将文化自信的理念引入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文化自信教育效果。

第四,加强学理修养,增强灵活性。理性规划无法统摄全部现实生活,现实的发展总会产生预案之外的状况。黑格尔说: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应自觉加强理论素养,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中国哲学的实践智慧,灵活进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极富成效和智慧地解决、处理实际问题,以思想深度、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增强引领、培养学生的力度、效度,做培养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知心人、引路人与热心人。

综上,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在明确其重要价值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探寻有效的实践路径,从而精准施策。同时,思政工作者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系统思维、具备全局意识,将文化自信的培养活动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一致,与“课程思政”建设重要契机相协同,与学生管理日常工作相融合,从而提高培养活动的时、效、度。

参考文献:

[1][5][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9,23.

[2][4][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6,1506,1516.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4](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538.

[9](汉)刘向.说苑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66.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90-300.

[11]韦朝烈.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需要科学把握三个基本问题[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18(10):8-12.

责任编辑  韩  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