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时空特征解析
——以南京市为例

2022-03-01吉倩妘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年1期
关键词:圈层务工人员场所

吉倩妘 , 黄 杰 , 祝 贺 , 吴 晓

(1.清华大学 建筑学院,北京 100084; 2.苏交科集团 城轨院地下空间所,南京 210019;3.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4.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南京 210096)

0 引言

快速城镇化给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带来了大规模的进城务工人员。《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已经达到1.31亿人,占当年流向城镇人口总数的39.5%。庞大的务工群体给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影响和改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已有研究主要聚焦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与就业问题[1-4],有关其消费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购物作为核心消费行为是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就业-消费”生活图景中不可缺少的常态拼盘,对其活动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进城务工人员的消费习惯与需求,更有助于合理规划并优化其日常生活空间,改善其非农非工、游走于城乡文化之间的双重性和边缘性问题。此外,2020年疫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新冠病毒感染群体中,进城务工人员占比较高[5]。因此,对进城务工人员活动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及疫情的精准防控。

国外对购物活动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侧重于购物活动的理论研究、特征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模型预测与模拟方面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均相对完整[6-9]。国内有关居民购物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借鉴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本土化实证。早前国内对消费者购物活动的研究一直偏重于宏观的物质空间层面,关于商业设施规模等级及其空间结构的探讨相对较多,后期国内相关研究才开始转向关注消费者自身的购物活动。在研究范围上,目前国内学者较多关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9-11],涉及其他地区和城市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对象上,虽然聚焦于特殊群体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12-13],但有关进城务工人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在研究内容上,以时空单一维度下(空间居多)的分立式研究为多[14],有关时间特征的研究不够详细,基于时空耦合视角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难以构成全面认知。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对其线下购物特征进行解析,以期充分掌握该群体购物活动的特征规律[15-16]。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

1.1 研究区域

南京主城区位于南京绕城公路内,功能发展较为成熟,流动人口比例较高,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就业、购物活动均较为丰富[17]。为便于研究,以行政区划中的街道为空间统计单元,区内共有41个街道。基于2015年的大规模抽样数据,测算街道单元内人口密度和地域别比率[17],再进行去量纲的标准化处理,然后聚类归纳主城区内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就业、消费空间集聚度的“高、中、低”概况,最终遵循差异性、覆盖性、可行性原则,选取夫子庙、新街口、月牙湖、燕子矶、中华门、雨花6个街道为问卷发放地(表1)。

表1 问卷发放街道的空间属性概况

1.2 数据来源

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经济、空间属性总体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年大规模抽样及对南京市各街道办事处或是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的访谈和文献查阅,通过街道访谈和分层配比发放问卷2 103份,为宏观把握该群体社会经济及空间概况提供了背景性的数据支撑。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的时空一手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年在遴选的6个街道内进行的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抽样调查,进一步聚焦获取进城务工人员在实体店购买商品时的时空活动数据,共抽取样本420份,其中有效样本396份,有效率94.3%,问卷发放对象的识别遵循以下原则:(1)以家庭为单位随机抽样;(2)农村户口,且目前在南京务工;(3)基本做到职业类型的多样化。

1.3 研究对象

1.3.1购物活动。本研究所讨论的“购物活动”指的是进城务工人员从出发地到购物地购买商品活动的时空轨迹及行为特征,包括时间特征(购物频率、购物时段、购物出行时间圈)和空间特征(购物场所、购物出行空间圈、购物出行空间等级)。考虑到后续研究的可操作性及量化研究,结合诸多学者的购物分类[7-9],将购物活动涉及的商品按照购物类型及等级的差异,细分为4种商品类型,分别为蔬菜食品类、日常用品类两类低等级商品和服装衣饰、家用电器两类高等级商品。

1.3.2样本社会经济属性。女性数量略高于男性,年龄以19~40岁的中青年为主,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居多;多从事商业服务业,其工作时间以每周7天为主,平均每周工作6天,工作时长以每天10~12 h居多;家庭月收入多为5 000~10 000元;家庭规模以小规模核心家庭为主;拥有车辆的家庭较少(表2)。

表2 样本的社会经济属性特征

2 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的时间特征

2.1 购物频率

总体上购买商品的等级越高,购物频率越低。进城务工人员购买蔬菜食品时低、中、高等频率购物分布相对均衡,呈现“日更替型”特征(平均4.1次/周),几乎每天都购买;购买日常用品时以低、中等频率购物为主,呈现“月更替型”特征(平均2.8次/月),基本上每周购物1次;购买服装衣饰以中等频率购物为主,呈现“季度更新型”特征(平均4.5次/年),基本上每个季度购物1次;购买家用电器以低等频率购物为主,呈现出“年更新型”特征(平均1.7次/年),基本上每半年购买1次。此外,近7.3%和近12.0%的受访者分别表示购买服装衣饰和家用电器时只选择线上购物,主要原因是网购可以节省时间并且价格相对实惠;近8%的受访者表示几乎不购买家用电器类商品,这多与其工作性质(流动性大、收入较低)以及住宿模式(暂住、宿舍型)密切相关。

2.2 购物时段

总体上,进城务工人员的购物时段呈“全天候波动”特征,不同类型商品的购物时段拥有“波峰-波谷螺旋形啮合”总体特征(图1)。具体地,进城务工人员低等级商品的购物时段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分布差异相对较小,而高等级商品的购物时段在工作日及休息日的分布差异较大。蔬菜食品的购物时段分布共有3个小高峰,分别为工作日的上下班时间(08:00—11:00和17:00—20:00)以及休息日的08:00—11:00;日常用品的购物时段分布有两个小高峰,多集中在下班后的17:00—20:00以及休息日的14:00—17:00;而高等级商品因对购物时长有一定的要求,其购物活动均多集中在休息日的14:00—17:00。此外,在20:00之后仍有不少购物活动,这和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性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每周工作天数较多且每天的工作时长较长相吻合。

图1 进城务工人员购买不同类型商品的时段分布

2.3 购物出行时间圈

空间距离给出行者最直观的感受是出行所花的时间。综合考虑社区生活圈[18-19]、交通方式、人们对时间认知的敏感性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10-13],将时间圈按照步行5 min,10 min,15 min,30 min,1 h,2 h同心绘制6个圈,圈与圈之间的范围称为“圈层”,共7个圈层,并按累计活动比例对“购物出行时间圈及圈层”进行了分类与定义:(1)“集中购物出行时间圈层”指购物活动占比最高的圈层,反映了购物出行的不敏感时间;(2)“主要购物出行时间圈”指累计活动比例在60%~80%的时间圈,覆盖了大多的购物活动;(3)“基本购物出行时间圈”指累计活动比例在80%以内的时间圈,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购物活动(图2)。

图2 进城务工人员购买不同类型商品的出行时间圈

进城务工人员的购物出行时间圈总体表现出低等与高等商品的时间圈结构彼此分异、内部同构,且随着商品等级的升高,不同类型的圈及圈层均逐渐外延的总体特征。具体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在购买低等级商品时“集中购物出行时间圈层”均为5~10 min,超出10 min则购物活动比例开始下降,“主要购物出行时间圈”均为15 min,反映出进城务工人员购买低等级商品时对购物的出行时间敏感性相对较高,10 min是低等级商品购物出行的敏感时间,15 min出行时间承载了大多购物活动。而进城务工人员在购买高等级商品时,服装衣饰的“集中购物出行时间圈层”为15~30 min,1~2 h,家用电器的“集中购物出行时间圈层”为30 min~1 h,且两类商品的主要购物出行时间圈均在1 h以内,侧面反映出高等级商品对购物出行时间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且相关购物设施基本能满足其购物出行的时间需求。

3 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的空间特征

3.1 购物场所

购物活动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场所,人们往往会根据购物内容、自身的购物习惯选择不同的购物场所。结合南京商业网点设施的规划,根据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等分类标准,将涉及到本研究商品类型的购物设施主要分为菜市场、便利店/小超市、街边小店、专卖店、集市/批发市场/二手市场、大型超市、百货商场7类,这7类场所购物等级由低到高,服务半径也呈现由小到大的趋势。

总体上,进城务工人员购物的场所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商品等级越高,购物场所的等级也越高。具体而言:蔬菜食品类商品购物场所呈现出以菜市场为主的“单核集中”的特征,其中菜市场、便利店/小超市、大型超市的占比分别为65.4%,14.6%,16.4%,其他类型场所的总占比约为3.6%;日常用品的购物场所呈现出以便利店/小超市(47.0%)和大型超市(39.4%)为主的 “双核分立”的特征,其他5类型场所的总占比约为13.6%;服装衣饰类的购物场所呈现出“一主核三次核”的特征,以百货商场的综合性购物场所为主(52.3%),但街边的服装店(17.1%)、品牌专卖店(12.7%)以及一些服装批发市场(13.6%)也是进城务工人员经常光顾的场所,较少光顾菜市场、便利店/小超市、大型超市这3类购物场所,总占比约为4.3%;家用电器类的购物场所呈现“一主核两次核” 的特征,表现为以百货商场为主(48.5%),此外专卖店(25.1%)和大型超市(17.6%)也是人们较多的选择,其他类型场所的总占比约为8.8%。

3.2 购物出行空间圈

在对购物出行的空间距离进行圈及圈层的划分时,综合考虑了社区生活圈[18-19]、南京建成区的面积并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10-13],将购物出行空间圈按照0.5 km,1.0 km,1.5 km,3.0 km,5.0 km,10.0 km,20.0 km共7个空间节点同心绘制7个圈,圈与圈之间的范围称为“圈层”,共8个圈层(图3)。并按累计活动比例对“购物出行空间圈及圈层”进行了分类与定义:(1)“集中购物出行空间圈层”指购物活动占比最高的圈层,反映了购物出行的不敏感距离;(2)“主要购物出行空间圈”指累计活动比例在60%~80%的空间圈,覆盖了大多数购物活动;(3)“基本购物出行空间圈”指累计活动比例在80%以内的空间圈,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购物活动;(4)“整体购物出行圈”指累计活动比例为100%的空间圈,覆盖了所有的购物出行活动。

图3 进城务工人员购买不同类型商品的出行空间圈

进城务工人员的购物出行空间圈表现出低等与高等商品购物出行空间圈彼此分异、内部同构且随着商品等级的升高不同类型的圈及圈层逐渐外延的总体特征。具体而言,其购买低等级商品时“集中购物出行空间圈层”均为0~0.5 km,超出0.5 km的出行距离则购物活动比例开始急剧下降,主要购物出行圈层分别为1.5 km(蔬菜食品)和3.0 km(日常用品),反映出其购买低等级商品时0.5 km是其购物出行的敏感距离,敏感性较高,但已有设施未能较好满足其购物出行的空间需求,为此远距离的购物出行较多;而购买高等级商品时,集中购物圈层包含在主要购物出行圈内,反映出高等级商品对购物出行空间距离的敏感性较低,且已有购物设施基本能满足其购物出行的空间需求。

3.3 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结构

为使进城务工人员购买不同类型商品时的平均购物出行距离之间的关系更加系统化和模型化,基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借鉴仵宗卿等[20]提出的空间圈层结构模型方法及相关公式,分别测算进城务工人员在行政、交通、市场三大原则下的出行空间等级(表3),构建其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结构。其中Qi表示i级市场区的数量,Ri表示平均出行距离,n为在市场、交通、行政管理原则下不同类型商品对应的等级关系。

表3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的出行等级结构特征表现为,购买同一类型商品时,其出行空间范围在行政管理原则下的等级最高,在市场原则下的等级最低;且购物出行的市场(行政/交通)等级随着购买商品等级的提高而提高,与中心地理论的等级结构相吻合。以市场原则为例,呈现出以下结构特征:(1)在主要购物出行空间圈和基本购物出行空间圈内,4类商品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结构相对完整,而在整体购物出行空间圈内,出行等级结构却有明显压缩,呈现出扁平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机动化出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出行水平,另一方面周边购物设施的不足而导致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远距离出行。(2)在3个购物出行空间圈中,低等级商品之间的购物等级差距始终较小,结构相对稳定,这意味着进城务工人员购买低等级商品的空间相对集聚,以就近购买为主;而高等级商品间的出行等级差距较大,服装衣饰类对空间圈变化的敏感性最高,其购物等级在1.5~4.0均有分布,侧面反映出其购买高等级商品的购物空间相对分散,空间集聚度明显低于低等级商品,呈现出多中心的商业结构特征。

表3 进城务工人员购买不同类型商品的出行空间等级

4 进城务工人员时空轨迹模式

基于时空双线共轭,深入剖析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的时空耦合特征。在购物活动的空间分布上,以居住地、就业地作为购物活动的两个出发点,将购物活动的空间分布划分为4类区间,分别为居住地及周边、居住地-就业地之间、就业地及周边以及远离居住地、就业地的城市级购物中心(若居住、就业在一个街道,则将该类购物活动归类到居住地象限)。

4.1 购物出行典型模式

进城务工人员的购物活动结构相对单一,多为一次性的集中购物(89.1%);购物内容也相对单一,多以低等级商品购物为主;按照购物出行起始点,可按活动类型将其购物出行类型划分为“家-x-购物-y-家”“家(工作)-x-购物-y-工作(家)”“工作-x-购物-y-工作”3类(其中x,y为0~n个其他非工作类的活动)。根据调研数据,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日以上下班途中的单纯购物活动为主,休息日则以家作为起始点的多目的购物活动为主(表4)。

表4 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的出行模式

4.2 购物活动时空轨迹特征

4.2.1工作日上下班途中的单纯购物活动(图4)。其群体特征为:已婚男性居多,年龄多19~40岁,文化程度较低,多从事商业服务业,每周工作天数多达6~7天,每天工作时长多在10 h以上,家庭平均月收入集中在5 000元以上,家庭规模多在3人以上。该模式下的购物活动时空特征表现为:购物时段呈全天候分布,主要集中在上午08:00—10:00的上班时间和晚上20:00—22:00的下班时间,上班途中购物活动相对较少,购物时长多集中在0.5 h以内,下班途中购物活动相对较多,时长则多集中在0.5~1 h内。购物场所多集中在居住地附近,以低等级场所为主,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相对较低。

4.2.2工作日以工作地为起始点的单纯购物活动(图4)。其群体特征为:无明显的性别与婚姻特征,年龄多为19~40岁,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从事商业服务业,每周工作天数多达6~7天,每天工作时长多在10 h以上,家庭平均月收入多集中在3 500~5 000元,家庭规模多在3人以上。该模式下的购物活动时空特征表现为:购物时段非全天候分布,集中在08:00—20:00,整体而言各个时段活动分布相对均衡,购物时长相对较短。购物场所集中在工作单位附近,以低等级场所为主,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相对较低。

4.2.3休息日以家为起始点的多目的购物活动(图4)。其群体特征为:女性居多,年龄多为19~40岁,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多从事商业服务业,每周工作天数多在6天以内,工作时长多在10~12 h,家庭平均月收入则各类梯度都有。该模式下的购物活动时空特征表现为:购物活动的时间段非全天候分布,整体上呈明显的“凸”型,集聚性较高,购物时长相对较长,多因休息日的时间较多,且为多目的购物。购物场所多集中在百货商场等大型购物场所,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也相对较高。

图4 购物活动的时间百分比及典型的购物活动路径案例

4.2.4休息日以家为起始点的单纯购物活动(图4)。其群体特征为: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以40岁以上的已婚中老年为主,文化程度较低,多从事商业服务业,每周工作天数多在6天以内,工作时长多在8 h以内,家庭平均月收入相对较高,家庭规模较大。该模式下的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时空特征表现为:购物时间分布整体上呈明显断层式,以上午08:00—10:00为主,购物时长相对较短。购物场所多集中在家附近的低等级场所,如菜市场、便利店、街边小店等,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相对较低。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时间特征表现为:以低频购物为主,且商品等级越高,购物频率越低;蔬菜食品日更替,日常用品月更替,服装衣饰季更替,家用电器年更替,受工作性质及居住方式的影响,有少部分群体不购买高等级商品或只在网上购买高等级商品。购物时段呈全天候波动,休息日与工作日差异较大,工作日的上下班途中及休息日下午是其主要购物活动时间段,且受工作性质影响,晚间购物活动仍然较多。低等级商品购物出行的敏感时间为10 min,主要出行时间圈为15 min;高等级商品对购物出行的时间敏感性较低,主要出行时间圈为1 h。

进城务工人员购物空间特征表现为:购物场所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且场所类型相对单一。低等级商品出行等级较低,以就近购物为主,结构稳定,空间集聚,其出行的敏感距离为0.5 km,现状设施的空间布置不能较好地满足其购物需求;高等级商品出行等级高,结构稳定性低,购物出行空间较为分散,对出行距离的敏感性较低,现状设施的空间布置基本满足其购物需求。

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的典型时空轨迹特征表现为:上下班途中发生的单纯购物活动,时间分布较为分散,有明显峰值,以近家型购物为主,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低。以工作地为起始点的单纯购物活动,购物时间分布集聚度高,有明显谷值,购物点靠近单位,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低。以家为起始点的多目的购物活动,购物时段分布呈现“凸”型,集聚度高,购物时间较长,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高。以家为起始点的单纯购物活动,购物时段分布断层,具有明显峰值,以近家型购物为主,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低。

5.2 讨论

城市空间、人类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一直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问题,微观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有助于城乡精细化治理、合理的日常活动规划及疫情的精准防控。而现如今聚焦在特殊人群,尤其是数量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时空的研究较为缺乏,在我国城乡二元化的大背景下,其基础特征到底是什么样的?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典型购物活动轨迹,从微观时空间行为视角,为掌握该群体的购物特征规律做了基础性的铺垫,后续关于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时空特征的影响因素、相关决策模型及其与城市市民的对比研究将进一步展开。

猜你喜欢

圈层务工人员场所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远离不良场所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