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FLAC 3D求解沙湾河水库土石坝渗流场特征分析研究

2022-03-01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坝顶渗流降雨

刘 茵

(东莞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广东 东莞 523109)

水利工程中不仅需要考虑静力结构的应力、变形稳定性,同样需要考虑水工建筑物渗流状态,其渗流安全性乃是结构防渗关键,故开展相应的水工建筑渗流场特征分析很有必要[1-3]。一些学者认为,渗流场特征分析计算不仅仅专注于稳定渗流工况,同样非稳定渗流工况由于水工结构变化较复杂、渗流运动较活跃等特点[4-6],亦应重点关注。施得兵等[7]、陈斌等[8]借助模型试验方法,设计有溢洪道、水库大坝等水工模型,以实际工况开展相应的溃坝、泄流研究,全过程进行渗流场特征参数监测,为工程渗流安全设计提供重要借鉴。当然,模型试验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因而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建立水利计算模型,在相应的稳定工况与非稳定工况荷载条件下,获得包括浸润线、水头压力等特征参数在内的渗流场变化[9-11],为实际工程设计对比提供了参考。本文根据沙湾河水库土石坝工程在竣工完建期稳定工况及降雨、蓄水位上升非稳定工况,研究开展了稳定-非稳定渗流场特征分析,为工程建设提供相应依据。

1 工程概况

为提升地区内水资源供给调度能力,水利部门考虑对境内沙湾河上游新建一小型水库,设计库容量为120万m3,正常蓄水位为56.7 m,主要面向生活供水及调节下游水位。该水库工程包括土石坝、泄洪闸以及溢洪道等,其中泄洪闸为地区水位调节重要水工设施,最大泄流量可达1200 m3/s,水闸闸墩静、动力稳定性较佳,采用预应力锚索作为结构加固措施,结构体系中最大拉应力不超过1.3 MPa,闸室结构中以压应力分布为主,结构位移主要发生在沉降方向,验算获得最大位移沉降并未超过5 mm,在水闸两端设置有挡土边墙,确保闸室基础抗倾覆、抗滑稳定性,设计采用弧形钢闸门作为启闭闸门,直径为2.2 m。溢洪道堰顶高程为52.5 m,分布在坝体左岸,泄流孔宽度为3.6 m,下游设计有消力池设施,池中深度为0.9 m,设计以消能坎作为抗水力冲刷设施,池内水面线并未超过失稳破坏值,另经消能池后水头压力可降低50%~70%。该水库所处地层地质构造活动较稳定,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堆积砂砾石及碎土,松散性较大,颗粒级配较好,主要岩性包括有部分黏土岩与砂岩等,节理及断层发育较少,仅在南侧岸坡上可见。工程场地内砂砾料较多,可作为混凝土骨料及垫层滤料使用,经检测各类水利材料满足使用要求。在当前地质条件下,沙湾河水库拟建土石坝高程为60.9 m,设计有一高度为4.5 m的防浪墙,坝顶轴线长度为355.0 m,坝顶宽度为4.6 m,坝身采用混凝土固化,上、下游坡度分别为1∶2、1∶2.5,坝址底部设置有厚度为55.0 cm的防渗垫层。该水库坝体采用分层堆筑施工,确保每层沉降满足安全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后一层堆筑;由于土石坝体在施工及完建期内渗流场活动关乎着坝体抗渗性,因而,针对该拟建土石坝开展不同工况下的渗流场特征分析很有必要。

2 稳定渗流场特征

2.1 建模及工况

针对沙湾河拟建水库土石坝工程渗流场特征计算原则,利用FLAC 3D有限元仿真计算平台,建立坝体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该计算模型包括有堆石坝身、石渣垫层区等,基于微单元网格划分,共获得2685个单元体,2588个节点,上、下游坡度等参数均以实际设计方案为准,根据堆筑坝中不同材料设定有不同的计算参数,相关物理力学参数按照室内实测取值。计算模型中X、Y、Z正向分别设定为下游河流向、右岸轴线方向、垂直向上方向[12-13]。边界荷载在坝体顶部设置有单方向约束,底部为多向约束,按照计算流程分别设定有1#、2#工况,上游水位分别对应32.5 m、56.7 m。

图1 坝体有限元模型

2.2 稳定渗流场特征分析

根据渗流场特征计算,获得土石坝静水工况下孔隙水压力特征,如图2。从图2可看出,1#工况中孔隙水压力整体分布从坝底至坝顶递减,上游坝底处分布有最大孔隙水压力,达5.020 MPa,坝身各区间孔隙水压力分布呈块状递减式,上游临水侧孔隙水压力高于下游背水侧,且在下游背水侧孔隙水压力出现负值,表明坝身土体处于非饱和状态,最大负孔隙水压力为0.795 MPa。

当水库蓄水位增高后,达到2#工况时,此时孔隙水压力分布基本与1#工况一致,但量值上出现显著差异,2#工况上游坝底最大孔隙水压力增大了5.6%,达5.296 MPa,从坝底至坝顶依然为递减分布,局部块状分布形态与1#工况一致。下游背水侧中最大负孔隙水压力相比1#工况有所降低,降幅为6.3%,达0.745 MPa;表明水库蓄水位增高,坝身上游坝底孔隙水压力增高,而下游坝身负孔隙水压力降低。笔者认为,当水库蓄水位增高后,坝体浸润线势必会受影响提高,导致坝身内部进入更多水流活动,渗流场活跃性提升,静水压力对上游孔隙水压力具有促进作用,最大孔隙水压力增大;同时孔隙水压力在坝体内逐步蔓延至下游背水侧,导致背水侧非饱和土体逐步吸收水分,非饱和土体分布量亦减小,进而负孔隙水压力降低[14-15],产生2#工况中下游负孔隙水压力低于1#工况现象。

图2 坝体孔隙水压力分布特征(稳定渗流工况)

3 非稳定渗流场特征

非稳定渗流场特征变化乃是坝体内部多场耦合的一个重要表征现象,本文为分析土石坝非稳定渗流场特征,设计开展降雨过程与蓄水位上升两种不同环境下坝体渗流场分析。

3.1 降雨过程

降雨过程为降雨强度递增趋势,且分别从水位32.5 m、56.7 m开始降雨(3#、4#工况),降雨时间统一设定为24 d,计算这两种不同工况下土石坝非稳定渗流场变化。

图3为未开始降雨前坝身孔隙水压力分布状态。从图3可看出,3#工况孔隙水压力分布为2.37~5.02 MPa,在坝体高程上从坝底至坝顶为递减过程,坝顶与坝底间孔隙水压力差异幅度达111.8%,坝身上孔隙水压力为层状式递减,上、下游坝身孔隙水压力在同一高程上基本一致。4#工况孔隙水压力相比3#工况仅量值上有所提升,分布状态基本一致,坝顶、坝底的孔隙水压力相比3#工况分别提升了11.9%、5.6%。

图3 降雨前坝身孔隙水压力分布状态

图4 降雨过程坝身孔隙水压力分布(从左至右分别为降雨1 d、12 d、24 d)

图4为3#、4#工况下降雨过程坝身孔隙水压力分布特征。从图4可知,3#、4#工况随降雨强度增大,坝身上孔隙水压力均为递增[16]。3#工况中在降雨1~12 d间坝顶孔隙水压力有所减弱,但减幅仅为0.11%,而降雨12~24 d 孔隙水压力又呈稳定状态,整体上孔隙水压力均为从坝底至坝顶递减,随降雨强度增强,坝顶小孔隙水压力分布区域逐步减少,上、下游坝身孔隙水压力基本一致。从分布特征变化趋势来看,坝底大孔隙水压力分布面积随降雨强度在逐步扩展,而受降雨影响,坝顶小孔隙水压力分布区域逐步减少。

对于水位增长至正常蓄水位下的4#工况来说,在相同降雨1 d、12 d、24 d时间对比中,坝底最大孔隙水压力差异幅度分别为0、4.0%、2.7%,而坝顶小孔隙水压力间对比幅度差异为0、1.5%、1.5%,孔隙水压力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与3# 工况一致,表明正常蓄水位与较低蓄水位的降雨过程中,坝身孔隙水压力分布基本一致,仅在量值上有幅度差异。另一方面,正常蓄水位4#工况中降雨时间1~12 d、12~24 d间坝顶小孔隙水压力增幅为1.4%、0,而在坝底处最大孔隙水压力增幅又为2.2%、2.0%,表明正常蓄水位工况受降雨强度影响,孔隙水压力变化更为敏感。

3.2 蓄水位上升过程

蓄水位上升过程均从完建期无水开始上升,5# 工况为水位上升至正常蓄水位56.7 m,6#工况为水位上升至59.9 m,水位上升时间均为100 d。根据两种不同水位上升过程计算,获得孔隙水压力分布变化特征,如图5所示。

从图5可知,两工况孔隙水压力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仅在坝底、坝顶上孔隙水压力量值具有显著差异,表明非稳定渗流工况下,孔隙水压力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影响较小,但受时间变化影响较大。在竣工完建期无水情况下背水侧存在有负孔隙水压力,即土体处于非饱和状态[17],随水位上升,小孔隙水压力分布量值在降低,5#工况中降雨1 d小孔隙水压力为1.88 MPa,而在降雨50 d、100 d时小孔隙水压力值相比前者分别降低了42.6%、55.1%,平均每50 d可导致坝身负孔隙水压力降低48.9%;而在6#工况中,负孔隙水压力亦是同理变化,但降幅相比5#工况有所减弱,平均每50 d可导致坝身负孔隙水压力降低31.1%,分析认为此与初始状态下6#工况中存在有水位,此时背水侧土体内非饱和状态优于5#工况。临水侧坝底存在有最大孔隙水压力,随水位上升,逐步增大,5#工况中最大孔隙水压力随水位提升50 d,平均增幅为86.6%,而6#工况下幅度又为100.6%,此与6#工况中水位上升速率高于5#工况,造成临水侧水头压力差较大,进而产生临水侧孔隙水压力增幅高于5#工况的现象。在相同水位上升时间1 d、50 d、100 d时,5#与6# 工况间坝底处最大孔隙水压力幅度差异分别为6.3%、5.6%、5.6%,而坝顶处小孔隙水压力幅度又为6.2%、14.1%、6.6%,表明初始水位状态不仅影响坝身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幅度,也会影响孔隙水压力分布量级。

图5 蓄水位上升过程坝身孔隙水压力分布

4 结 论

(1)稳定渗流工况下蓄水位上升,不改变坝身孔隙水压力分布特征,孔隙水压力均为从坝底至坝顶递减;仅影响孔隙水压力量值,蓄水位56.7 m与32.5 m相比,坝顶最大负孔隙水压力降幅为6.3%,而坝底最大孔隙水压力增幅为5.6%。

(2)降雨非稳定渗流工况下,未降雨前,水位32.5 m、56.7 m的孔隙水压力分布为2.37~5.02 MPa、2.65~5.30 MPa;随降雨强度增大,坝身上孔隙水压力均为递增,且小孔隙水压力分布区域减小,两工况中降雨过程坝底、坝顶孔隙水压力差异幅度分别为0~4.0%、0~1.5%。

(3)蓄水位上升非稳定渗流工况中,随水位上升,初始水位56.7 m与59.9 m工况下每50 d平均可导致坝身负孔隙水压力平均分别降低48.9%、31.1%,而临水侧最大孔隙水压力平均增幅又分别为86.6%、100.6%;同一水位上升时间节点处两工况的最大孔隙水压力、最小孔隙水压力差异幅度分别为5.6%~6.3%、6.2%~14.1%。

猜你喜欢

坝顶渗流降雨
基于贝叶斯参数更新的高土石坝坝顶开裂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
运行期土石坝坝顶高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深基坑桩锚支护渗流数值分析与监测研究
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渗流特征及产能研究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长河坝左岸地下厂房渗流场研究及防渗优化
调节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变形监测分析
深厚覆盖层上高心墙堆石坝坝顶开裂特征及原因研究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龙王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