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韶关市红色体育旅游转型升级探析

2022-02-27于国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6期
关键词:韶关生态化红色

于国亮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以及“碳中和”和“碳达峰”的战略引导下,地域特色的产业生态文明转型升级成为推进“五位一体”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应把握生态经济和文化优化升级契机,紧抓党史学习教育,以红色旅游资源为载体,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将体育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捆绑”融合开发[2],形成富有地域多样性的红色体育旅游绿色生态产业,促进地域文化自信。韶关地处红三角地区域,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是巩固发展井冈山、中央苏区的重要战略基地和新四军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广东省内红军长征唯一的地级市。此外,韶关地处亚热带地区,是岭南的绿色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高山、水上和民族体育生态旅游资源[3],近年来,结合红色资源开发的马拉松、骑行、徒步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户外体育运动成为热门,红色体育旅游产业成为韶关党史学习教育新平台和新兴旅游支柱产业。随着政府和学界对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基于生态化理念,分析韶关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发现生态文明路径和考量下存在的优势和弱势,提出生态化转型升级对策,探索出韶关红色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 生态文明视域下韶关红色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精神,又要靠物质[4]。新时代下生态文明转型升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韶关红色体育旅游生态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应既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又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满足生态文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美丽韶关和谐发展。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5]。然而韶关也面临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矿业城市向生态化经济转变的巨大压力,政府生态宏观政策的人性化与人们生态思想意识的转变还不能完全自适应。对此,韶关需要发掘自身优势,积极打造“生态+”“体育+”和“红色+”的复合型红色体育旅游,努力推进韶关红色体育旅游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化产业转型,挖掘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永不言败的红色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从精神意识上充分认识到韶关生态文明的关键性,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6],韶关红色体育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才可以从根本上带动生态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本地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实现美丽韶关和谐发展。

第二,推动新型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乡村生态经济振兴。“绿色、红色、古色”是韶关的底蕴优势,借助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引导原有依赖矿业资源粗放式经济开发的形式向新型生态旅游经济方式转变,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7],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应该清楚认识到生态不代表落后,韶关的红色体育绿色生态资源就是GDP,生态发展才是生产力的关键。韶关红色体育旅游产业的资源开发很大一部分依附于相对偏远的乡村地区的红色资源和山水资源,政府对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化开发可以带动乡村生态基础设施的升级,促进相关产业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红色体育旅游产业绿色生态低碳转型和循环生态经济降碳行动,推进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韶关乡村生态经济振兴。

2 生态化路径下的韶关红色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

2.1 生态化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8]。2015 年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面部署。2018年生态文明理念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化、法治化。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红色体育旅游及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韶关市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韶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和《中共韶关市委关于制定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以生态保护为基、产业发展为要,持之以恒推动“生态+”融合发展[9]。2021 年颁布的《韶关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办法》,提出积极主动推动韶关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快速健康发展。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化既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又要结合本地区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制订适应的发展规划和纲要,适时推动生态转型发展。

2.2 红色体育旅游资源发掘

2020年韶关已认定的革命遗址共有1245处,其中被省认定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达502 处[10],这些资源为红色体育旅游提供了大量红色文化实物、史料支撑,部分红色资源已开发形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如图1所示,近些年韶关划分出4个主要红色文化区域,开展不同红色主题教育,针对性地拓展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活动,开发红色文体旅结合项目,助力韶关红色体育旅游达到新高地。

图1 韶关市红色体育旅游资源区域示意图

2.3 社会生态发展整体布局

韶关紧邻珠三角经济圈,辐射长株潭经济圈,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立足“一环五横四纵”交通网和丹霞机场的投入使用,打造了粤湘赣高铁一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圈。截至2025年,韶关各市(区、县)需要建成2家以上高星级标准酒店,同时预计实现当年接待旅游总人数8745.6 万人次左右,旅游业总收入达1285.5 亿元[11]。韶关拥有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单体共903个,资源丰富且生态基底强,拥有4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 个国家湿地公园和5 个省级森林公园。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43%,有林地面积137.05万hm2,森林储积量9652.39万m³,矿山石场复绿项目6个、复绿面积58.4hm2。随着南岭、丹霞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深渡水国家湿地生态公园的建设,紧抓国家长征公园红色教育,大力开发户外体育运动天堂,可以擦亮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品牌,守护好绿水青山,筑造岭南生态屏障。

3 生态化考量下的韶关红色体育旅游产业的弱势

3.1 宏观生态政策机制不完善,竞争力不强

韶关在2016年发布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出台了全域旅游扶持办法,积极推进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但对比国家文件精神相关要求,韶关在政策制定上的定位虽准,但是启动稍晚。韶关红色旅游资源数量繁多且种类齐全,近些年开发了南雄梅岭、仁化双峰寨和中共省委旧址等重要的红色教育示范基地。红色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得力于红三角历史文化遗址和纬度方面的地理资源,同时造成了同资源类型的城市竞争,省外的赣州、瑞安、井冈山和省内的梅州、清远等在红色体育旅游的活动发展和研究利用方面都早于韶关,韶关周边地域开发类型趋同压力比较大,且受到政策扶持和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资源不能及时得到开发利用。

3.2 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意识发展

韶关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和“四大体育赛事”[12],绿色生态旅游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据市旅游局统计,2015年到2018年韶关全市接待游客增加16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加184亿多元。随着接待游客和收入的增加,笔者也发现,由于缺乏整体的思考与规划,景区建设和比赛场地存在过度开发、破坏式开发和失衡式发展的情况。笔者探访解粤北红军长征纪念馆时发现,预约困难、游客密集的情况时有发生,游客的增加带动了周边酒店和农家乐的快速扩张,增加了周边农村环境和地下水能源压力,同时走访丹霞山景区的相关酒店阅丹绿道的周边村庄,以及观察游客和居民时发现,村民和游客环保意识淡薄,不能主动做到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意识不强。

3.3 核心资源产业发展不均衡,消费水平不高

韶关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2020 年广东省公布的百强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和森林旅游新兴品牌评选中,以11条线路和12个品牌入选,并且位居全省第一。但由于政府经费不足,交通条件有限,以及该区域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策划、开发和营销服务水平有限,产业化、集群化和接待能力不足。走访发现,部分革命历史纪念碑标语脱落,甚至损坏;罗围古城堡遗址、木棉树战斗旧址周边标识不清,开发力度不够,鲜有人知。反观丹霞山、中共省委旧址和红军长征纪念馆,节假日经常人满为患,作为核心旅游景点,重大节假日面临很大的游客压力。2013 年,韶关游客接待量2437 万人,收入187.2 亿元,对比广州游客接待量15200 万人,收入2202.39亿元,韶关市旅游人数和市场规模虽然逐年递增,但游客主体比较单一,大多数来源于珠三角一带,方式以打卡式旅游为主,游客停留时间不长,住宿率不高,消费水平低,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4 生态文明建设下韶关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对策

4.1 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打造合作共生发展平台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做到有法可依,弘扬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根本性要素[13],韶关需要在《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5年)》下,制定和完善旅游领域相关的监督体制体系,体现旅游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明确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开发实施责任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共生系统,能够通过优势互补,形成整体竞争的共生发展关系[14],运用生态共生理论可以很好地提升韶关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第一,寻找错位资源共生。韶关红色体育旅游发展相对滞后,面临周边城市的行业竞争、客源竞争和价格竞争,要敢于淘汰生态资源占用大、不适宜长期发展的旅游项目,强化红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资源的错位发展,促进生态创新共生共荣发展。第二,发掘互惠利益共生。坚持以韶关红色旅游的文化资源为主体,以户外体育旅游的绿色资源为载体,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道德的规范下,以户外体育生态体验和红色文化生态教育为核心内容,促进老区生态产业多样化,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实现互惠共生关系。第三,开发合作产业共生。红色体育旅游本身就是红色文化和体育旅游相互融合的产品,两者互利互惠又互相制约。韶关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化转型发展需要构建政府职能部门、旅行社、社团和相关企业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多产业合作的红色体育旅游合作共生平台。

4.2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坚定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发展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吸取国内外以生态换取经济发展带来恶性循环的历史教训后,韶关红色体育资源生态转型发展目标必须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首先,韶关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和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强化全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认知,养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清楚生态文明建设跟每个人息息相关,自觉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行为。其次,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后,诠释了体育强则中国强的道理,韶关拥有形式多样的红色遗址和纪念馆,要将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和体育旅游的经验进行创新性融合,通过重走长征路和红色体育研学等形式强化群众党史学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推行绿色低碳出行,以实际行动形成学史力行的生态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后,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始终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低碳产业,结合韶关红色历史遗址、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特色生态资源,整合富有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的区域旅游文化,建立融体验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红色体育旅游生态绿色发展新格局。

4.3 合理布局产业资源,推广循环生态经济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下,广东省环境保护防污减排进入防治攻坚战,以及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也是推进建设美丽韶关的关键期。韶关需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红三角地区,以户外运动探险、红色教育研学和乡村休闲娱乐为发展定位,围绕“一核、二链、三旅”的总体发展布局,以韶关城市红色体育休闲旅游为核心,依托户外体育旅游产业链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开发南雄-始兴重走红军长征体验之旅,市区-仁化革命光辉纪念之旅,乐昌-坪石-乳源的红色古道研学之旅,整合“食、住、行、游、购、娱”红色体育旅游产业统一大市场,打造展红色、强户外、美乡村的名片。生态旅游可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旅游系统主客体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有效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模式。首先,抓小循环。韶关需要根据红色文化遗址和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天然山水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加强生态监督与评估,构建保障体制,合理规划场馆建设和比赛,强化节能、减排、降耗的生态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次,强中循环。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创新,取代单一的旅行社—景区—餐饮业的传统方式,并结合区域旅游内有机农业、地域文化,与多媒体相呼应,打造教育、休闲、体验和环保于一体的红色体育旅游产业链。最后,促大循环。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红三角区域城市红色体育文化交流,赋能数字韶关功能,主动对接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交流和引进,发挥第三产业的红色体育优势,强化地域消费能力。

5 结语

红色体育旅游融合了红色文化和体育旅游元素的综合学科,许多学者从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其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不过从体育旅游开发和红色文化交叉的角度,研究生态化转型升级还是较新的课题。该文通过分析生态文明下物质和精神方面对韶关生态化转型的重要性,从生态化路径和生态考量的角度分析了韶关红色体育生态化转型的优势和弱势,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应的发展对策。另外,红色体育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升级面临跨部门多、综合开发技术难度大的问题,今后还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跟踪评价生态化下自然生态资源和社会发展状况,寻找适合韶关红色体育旅游生态转型的规律,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有效指导红色体育旅游生态转型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韶关生态化红色
红色是什么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红色在哪里?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追忆红色浪漫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