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奥题材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启示

2022-02-26黄博阳岳宗胜

国际传播 2022年3期
关键词:冬奥题材冰雪

黄博阳 岳宗胜

作为一种将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影视形态,纪录片逐渐成为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建构国家形象的理想艺术形式之一。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冬奥推广、文化先行,讲述新时代冰雪运动故事、激发人民文化自信的冬奥题材纪录片应运而生。

一、多维建构:冬奥题材纪录片基于“办奥理念”树立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和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①胡建秋:《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与国家形象建构》,《体育文化导刊》2020年第11期。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受西方政要和媒体“中国威胁”言论的恶意诋毁,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形象。纪录片作为一种利用影像建构真实世界的工具,是实现对外传播与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冬奥山水间》《大约在冬季》《冰雪道路》《飞越冰雪线》《盛会》等冬奥题材纪录片以多元的视角、精妙的笔触勾勒中华文明经纬,以呼应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创作方式,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承担着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好中国形象的历史重任。

(一)“绿色办奥”理念树立绿色中国形象

“绿色办奥”理念是四个“办奥理念”之首,是秉持尊重自然的原则,契合奥林匹克环境发展理念,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效益,用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绿色循环、高质量协同发展,为构建人类生态环境共同体提供的中国方案,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发展智慧。“绿色办奥”理念力争实现“双碳”目标,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录片《冬奥山水间》,采用高空航拍的角度俯瞰河北张家口与北京延庆赛区冬奥场馆的恢宏景观;低空微观的视角精准放大了场馆设计中的细节,展现了自然地理风貌与人文景致,勾勒出和谐相融的美好画卷。片中向世人展现了能效高、省电节能、碳排放几乎为零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以及为节约水资源而利用夏季雨水或冬季融化的雪水进行施工完成的张家口赛区冰雪赛道。《冬奥山水间》创作团队以大象无形、润物无声的方式传达出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办奥”理念,贡献中国智慧的信心和勇气。

(二)“共享办奥”理念树立共享中国形象

“共享办奥”理念着力于让冰雪运动从“赛场上”向“赛场外”延伸,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够通过冬奥会点燃冰雪运动热情,同沐冬奥荣光,共享发展成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纪录片《大约在冬季》突破“宏大叙事”纪录片创作的固有思维,以灵动的纪实风格、真实可感的叙事手法,立足国际视野全景呈现北京申办、筹办冬奥会全过程;通过设置不同项目、场景、人物的多条叙事线,带领观众重温中国冰雪竞技运动员们在历届冬奥赛场上的高光时刻,以及给国人留下深刻记忆的难忘瞬间;以纪实手法真实记录参与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各领域专业人才、行业精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经历,全民参与、凝心聚力,推动奥林匹克发展,让人们助力冬奥、奉献冬奥,也受益于冬奥。纪录片《大约在冬季》紧扣时代脉搏,呈现中国共同参与、努力、享有的“共享办奥”理念,以冰雪运动为纽带,聚焦世界关注的目光,激发各国观众的共鸣,让世界共享北京冬奥会的精彩时刻,共享奥运荣光。

(三)“开放办奥”理念树立开放中国形象

“开放办奥”理念既是北京奥运会的办赛理念,也是赋能体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我国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各个国家进行体育、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北京冬奥会架设起东西方平等对话、理解交融的平台,为实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提供了契机,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多彩的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冬奥题材纪录片《冰雪道路》聚焦北京冬奥会冰雪运动项目,遍访美国、法国、日本等冰雪强国,从自然地理、民族特征、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阐释了冰雪运动与不同国家民众生活的内在联系,彰显冰雪运动背后丰富的文化气质与内涵。以专业的赛事记录和各国冰雪运动员真实的训练及生活故事吸引观众,探访各国冰雪文化的发展轨迹。例如,第一集《通往北方之路》中,通过记录约翰·福尔芳兄弟的家庭生活和体育训练的微观日常,进而揭秘挪威成为冰雪运动强国的秘密;第二集《全民皆“冰”》中,摄制组前往北美萨默兰小镇,解读加拿大“国球”—冰球的魅力,了解当地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状况和冰雪运动的竞技氛围。以开放促合作、以开放促团结,《冰雪道路》通过记录不同国家、不同冰雪运动赛事的发展过程,剖析各国冰雪运动发展规律,促进东西方冰雪文化交流。

(四)“廉洁办奥”理念树立廉洁中国形象

“廉洁办奥”理念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监察审计部定期开展走访调研工作,从场馆建设到监督保障制度落地执行,都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落到实处。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和美国Discovery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盛会》,以幕后视角聚焦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摄制组历时三年全纪实跟踪拍摄,为观众展现了总导演张艺谋及其团队的艰辛创作之路,讲述了奥运盛会背后的匠心精神与艰辛付出。片中对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中精彩瞬间的实现过程进行深度释义,如纪录片中阐释的“微火”概念: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为灵动的小火苗,清晰阐明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凸显了这一届奥运盛会“绿色未来”的主张。片中展现的北京冬奥组委会尽职尽责、廉洁自律、对各项资源调配事项严加监管的真实场景,让“简约而不简单”“廉洁办奥”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桥梁,树立了廉洁中国的国家形象。

二、人文理念与价值导向:冬奥题材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

“国家形象”的内核是一个国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关联的民族性格、精神与意识的承载。纪录片是利用影像建构真实世界的工具,与国家形象建构天然吻合。①曾光、高栩:《纪录片〈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启示》,《传媒》2021年第7期。通过纪录片的真实记录和有效传播,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进而展现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

(一)以人文理念丰富国家形象建构

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文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解读。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不同政治、宗教、种族和语言限制的全球性跨文化交流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中国文化第一次在奥林匹克的舞台上与世界文化碰撞、交流;14年后,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盛大的交融。冬奥题材纪录片是展现中华文明深厚内蕴、家国情怀,以人文理念丰富国家形象建构的优秀范式。

一是文化中国形象。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贵且经典的文化遗产,对世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也是纪录片创作者不竭的灵感来源。冬奥题材纪录片始终坚持人文纪录的表达方式,以丰富的题材建构文化中国形象。2010年由中国奥组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并推出冬奥题材纪录片《中国冰雪记忆》。片中每一集都以冰雪运动的某个项目为线索,通过个体的人物故事折射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轨迹,深度诠释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指尖上的冬奥情缘》,创新性地将“冬奥”与“非遗文化”两大主题巧妙融合,精致呈现“非遗”艺术,彰显匠心精神。以真挚的情感书写平凡岗位工作者的初心与坚守,将代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冬奥运动员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文明相呼应,以实现树立文化中国形象,彰显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目的。

二是创新中国形象。科技创新是历史发展的经验与必然选择,每一次人类文明进步,必然伴随新技术的诞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国家对科技能力的投入与建设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制造”要向“中国智造”转变。纪录片《冬奥山水间》以4K标准摄制,在航拍“拉远的距离”与各地“文化的肌理”中,带领观众感受岁月季节更替流转间的冬奥场馆之美,同时利用穿越机与无人机模拟运动员们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主观视角,带给观众新奇的观影体验,彰显冰雪运动的魅力。纪录片创作者们还将焦点对准科技工作者和各领域科研团队,积极探究每一项冬奥科技成果诞生背后的人物故事。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我为冬奥制战衣》首次向观众披露了国家研发、创制冬奥运动服装的过程,实现了对科研人员形象的立体塑造,展现了研发团队肩挑重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凸显“科技冬奥”理念。冬奥题材纪录片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新格局,树立了创新中国新形象。

三是情义中国形象。在现代人类社会中,情感已成为个体聚集的重要纽带,人们因共同的情感聚合成为“共同体”。①余会春、李星龙:《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纪录片〈一带一路〉为例》,《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是民族、国家的繁盛之基。冬奥题材纪录片中一个个幕后英雄的群像故事,展现了一个拥抱世界、充满情义的中国形象。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以散点式透视的方法,用丰富的观察视角和温暖的记录态度捕捉感人细节,刻画有情有义的中国形象。该片真实记录并讲述了速滑馆制冰师、大学教授、艺术家、志愿者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普通人与“双奥”的故事。这些普通人的故事里有对责任的担当、有对梦想的拼搏,也有对热爱的坚守。通过写实的记录和娓娓道来的讲述,描绘出一幅全民迎接冬奥的现实长卷,为北京冬奥会注入了温度与情义。与此同时,诸如《闭环下的五环》《山里娃冰球队》等冬奥题材纪录片,将昼夜轮岗的公交车司机父子、被口罩勒得脸变形的乘务员以及大山里的体育教师等众多普通人物的故事串联出一幅社会群体图景,将情义中国形象展示给世人,以情感充实国家形象建构,把家国情怀根植于精神的沃土,是书写情义中国形象的生动写照。

(二)以价值导向引领国家形象建构

人们在认识世界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深远影响。②黄博阳、岳宗胜:《多元叙事、类型拓展与价值导向:冬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特点探析》,《当代电视》2022年第4期。冬奥题材纪录片在以人文理念丰富国家形象的同时,更要以“文明、友好、发展”的价值导向引领国家形象建构,发挥纪录片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是以相互尊重、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和谐共存为价值导向,建构“中国文明形象”。很多冬奥题材的纪录片以国际视野讲述中国故事,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冰雪梦启程》特邀澳大利亚籍主持人安龙,以外籍媒体人的观察视角展现中国近十年来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讲述中国首次承办冬奥会过程中的故事。《冰雪梦启程》走进国家专业冰雪运动员训练幕后,探秘中国冰雪运动装备研发项目、聚焦青少年体育培训现状与发展前景,讲述中国体育运动在与国际交流、接轨过程中的动人故事,倡导不同文明进行有效对话、相互理解,折射新时代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新面貌。冬奥题材纪录片可以此向世人展示中国拥抱世界的开放姿态,树立中国文明形象。

二是以倡导良性竞争、互相促进、强化团队协作为价值导向,建构中国友好形象。《荣耀征途》《飞越冰雪线》等冬奥题材纪录片,深度挖掘世界各国冰雪运动项目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其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荷兰洞察电视公司联合制作的《飞越冰雪线》,每集讲述一至两个世界顶尖运动员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故事。以深刻的精神内涵引发观众共鸣。冬奥题材纪录片中展现的突破自我、相互促进、团结协作、争取成功的范例,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的北京冬奥会注入活力与激情,淬炼出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国人民正以团结的姿态向世人彰显中国友好形象。

三是以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为价值导向,建构中国发展形象。冬奥题材纪录片创作者的镜头不仅聚焦于台前的运动员,同时也将镜头转向幕后,注重挖掘那些助力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的平民英雄。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匠心献给奥运情》讲述了独具匠心的艺术家们情系冬奥、参与冬奥的感人事迹,体现人文情怀,彰显精神高度;《我为冬奥建电网》讲述了一个个为做好电力建设与安全保障工作的工程师们追求卓越,彰显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故事;《邮集里的奥运人生》《冬奥社区是我家》等纪录片融入人文情怀,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营造全民支持冬奥的良好氛围。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场全球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出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世界因中国的发展而繁荣,彰显了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中国发展形象。

三、冬奥题材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启示

(一)内容表达:以时代精神为核心,塑造新时期国家对外形象

举办奥运会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精神文化发展,谋求长期而稳定的世界和平。纪录片作为历史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的见证,能以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源于生活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励和启迪观众。冬奥题材纪录片可以聚焦典型人物,描摹平凡面孔,以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承载深刻的思想理念,让受众接受纪录片传达信息的同时,生成共同的意识,进而强化文化认同。纪录片《谷爱凌:我,18》摄制组自2017年1月起便前往美国旧金山,全纪实跟踪拍摄谷爱凌从13岁到18岁期间的训练过程和生活细节。以传记体的叙事形式,聚焦个体人物、探寻体育人物真实内心,诠释女性成长的力量。通过摄制组长达5年无限接近生活真实的记录,提炼冬奥体育运动员的顽强意志以及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由此促进受众自身的生命体验与纪录片的叙事相交融,并引发观众深度情感共鸣。冬奥题材纪录片应秉承“世界舞台、中国故事、冬奥梦想、时代精神”的创作理念,发挥体育运动员的榜样力量,刻画典型人物、挖掘典型故事,以此实现以时代精神为核心,塑造国家对外新形象。

(二)形式创新:类型拓展边界外延,呈现创作表达新样态

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纪录片的类型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演,在不断打破与重塑。①求剑锋:《文化导向、技术逻辑与类型拓展: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年第2期。衍生纪录片、微纪录片正是纪录片创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产物。衍生纪录片也称影视幕后纪录片,从创作者的微观视角出发,记录细微之处的生动细节和真实质感,彰显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冬奥题材衍生纪录片《盛会》,以独特的幕后观察视角还原广阔的真实场域,精简包装特效与后期剪辑痕迹,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纪录片真实的力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一起上冰雪》《燃情冰雪》《零度之下》等微纪录片,以高清晰、超浓缩的短小篇幅及碎片化的传播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释放出影像美学的巨大潜力。其中,微纪录片《燃情冰雪》每集时长5分钟左右,通过炫酷的影像聚焦中国民间冰雪运动高手,讲述他们与冰雪运动的精彩故事,彰显普通民众因冰雪运动迸发的激情与风采,助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衍生纪录片与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创作的全新美学实践,通过对事件的敏锐记录与深度洞察,制作和传播手段更加灵活多元,使此类作品在众多冬奥题材纪录片中成功破局“出圈”。

(三)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开启融合传播新思路

随着融媒体传播不断演进,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与受众观看纪录片的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趋势逐渐明显。要实现借助纪录片的形式建构国家形象的目标,需要纪录片生产制作方深化融合思维,主动出击,积极发挥媒体资源优势,探索多元传播渠道,有效实现媒体融合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主管部门与各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短视频制播平台制作了大批冬奥题材纪录片,并通过全媒体平台共同推出,获得了广泛关注,传播效果显著。如今,信息传输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短视频以瞬间观看、短暂停留的特点填充着受众有限的时间。将冬奥题材纪录片的精彩内容片段、拍摄花絮等通过优质短视频平台进行全网推送,易于引发网民的关注和讨论,有助于提升冬奥题材纪录片的热度。因此,坚持全媒体出击、多平台联动,形成多维立体的传播新格局,既可以让观众在碎片化时间内欣赏到精彩的内容,又能够充分发挥全媒体联动的优势作用,有助于高效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

结语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穿越14年岁月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深沉的人文气质相碰撞、交流、融合,将奥林匹克体育竞技精神的正能量培植于现实。当前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形象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冬奥题材纪录片应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开拓创新,在冬奥文化与体育精神的延伸中激扬民族自信,使之成为彰显人文风貌、建构良好中国形象的生动载体。

猜你喜欢

冬奥题材冰雪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