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2-02-26管小青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大学

管小青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伟大的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更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需要赓续传承的红色基因[1]。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和凝练的精神内核。与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度契合,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之钙[2],是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红色传人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是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有效融合点。因此,激活红色基因并有效融入大学课程,精准协同构筑红色基因链,以强大的思想魅力和精神张力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培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塑造科学的价值观念以及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弘扬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者为国为民的精神血脉,始终保持社会发展担当者的奋斗与担当精神,为民族复兴培根铸魂,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向。

1 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现实困境

红色基因是大学课程教学中弥足珍贵的原生教育素材,是大学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着力点,是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动力源[3]。红色基因将所有课程育人的目标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统一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强国一代,并使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现实中大多数学校师生对红色基因于课程育人的意义认知与认同都非常清晰,而践行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仍存在体系、方式和素材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第一,融入课程大多未成体系。课程是高校的办学基础和中心环节[4],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在达成红色基因育人价值意义的理念共识下,高校大多没有设置关于红色基因传承的专门机构,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以至于红色基因融入课程也只是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所涉及,这直接导致大多高校未从顶层设计上构建红色基因融入课程的体系,相应的体制机制更是缺乏,使红色基因融入课程呈现零散、单一的态样。零散是指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时,部分高校只出现在课程思政意识较强的教师教学中,尚未在所有课程中全过程铺开融入;单一是指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时,部分高校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没有实现所有课程全方位融入。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未成体系,就无法在传承红色基因和育人过程中形成合力,无法激活红色基因催发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能,更无法实现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年大学生肌理,从而阻滞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红色传人的培塑。

第二,融入方式较为生硬传统。红色基因融入课程的实效取决于适切的方式,应精准分析授课班级的专业特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巧妙地在课程中化盐于水。然而,就红色基因零散地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维度来看,尚存认知偏差、套路异化、同质僵化、体系缺乏[5]的问题。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背景下,不少课程均讲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奋斗历程,基本忽视所教授的课程如何与具体党史有机结合,导致不能有机融入红色基因,从而无法达成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建构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的课程育人目标。同时,就红色基因单一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维度来看,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大多采取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灌输方式,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仅苍白地阐述红色理论的内涵,或者单调反复地赞扬歌颂成就,而忽略红色故事直抵人心的宣讲和厘清红色精神传承的时代意蕴,导致课程教学单纯强化红色基因的理论记忆而忽视实践传承的本质,进而延缓大学生将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厚植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融入素材尚待深层开发。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决于选取的内容素材,如何用好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从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创新融入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涵育新时代红色传人是大学课程的时代课题和育人使命。红色基因灵动地展现在红色元素中,如红色人物、红色地点、红色物品等,它们忠实地记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红色过往,积淀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大学课程将红色元素转化为教学素材,就是通过课程教学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肌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新时代高校教师坚持立德树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积极在课程教育教学中融入红色元素并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但也存在着融入素材不够饱满、内容枯燥无味、元素干瘪平淡等问题,根本症结在于红色基因蕴含的思想张力和育人价值有待深层次开发、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待时代化阐发以及红色元素内在的鲜活故事和精神内涵有待多元叙事展现等。

2 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影响因素

影响红色基因有效融入大学课程的因素诸多,本研究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六所高校的90名专任教师(各校选取5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0名专业教师)的访谈与座谈,凝练影响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为精准融入路径的提出奠定现实和实践基础。

第一,缺乏文化自觉,协同力度不足。高等教育主客体对红色文化的自觉自信是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逻辑支点。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6]。红色文化的自觉自信是指对红色文化的禀赋与价值的充分认同、深刻内化、积极践行、主动传承和时代创新。如果教育主客体缺乏红色文化自信自觉,就意识不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价值,无法内化为思想力量,不能主动践行与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的适切创新更是无从谈起,进而影响社会各群体对于红色文化的浸润和红色基因的传承,无法形成一个宏观推进格局。在大学课程中,也无法激活红色资源、红色故事、红色旧址等本应协同育人的各要素,从而导致协同力度不足、育人效果有待提升的状况。大学师生、社会各界只有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自觉,增强对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的自信,才能盘活红色家底,红色基因融入大学校园才能更主观能动,从而构建校本融入红色基因的课程体系,采用更适切的融入方式和开发更贴合的融入素材。

第二,缺乏现代转化,亲和力不够。对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着力点。红色文化形成于我国特定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强国征程的思想明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背景与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如果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过程中教师未对红色文化进行现代转化,时代亲和力不够,就容易给大学生一种怀旧、老套和自我陶醉的感觉,甚至出现红色文化的形式主义化、空壳化,那么更深层次的红色基因就更加无法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和心灵。赓续红色基因,不能总是局限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上,要处理好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加强对红色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社会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一方面,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保持红色文化生长和赓续的根基;另一方面,要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不断开掘红色文化的价值新内涵,搭建具有时代气息的亲和载体,采用新潮的表达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气质和青年大学生吸引力,从而使大学生主动接受课程的红色文化熏陶,将红色基因融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血脉,有效预防外来文化渗透的“转基因”。

第三,缺乏现实关照,融入效度不高。关注大学生的现实和对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是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价值点。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为人民服务,一切从群众的需要出发[8],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红色文化,为大学课程育人提供深厚力量和价值引领。单纯的思想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思想必须根植于信仰,而信仰必须关照现实,才有生命力和可信度。正是缺乏对大学生现实的关照,即部分高校教师在备课中对学情把握不够充分和不够精准,从而导致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方式生硬传统、素材未深层次开发、融入效度不高的困境。大学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师与践行者,应关注大学生现实困惑,用富有时代性的现代话语使红色文化与职业发展相契合,推动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强国之路对接,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坚定政治信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关怀,善于运用鲜活话语叙说红色故事,直抵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根植红色基因;应树立问题意识,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彰显红色文化的理论魅力和时代导引,让生命和使命同向同行,将人生书写在培塑新时代红色传人的壮阔事业中。

3 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精准路径

根据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现实困境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秉持以课程建设为统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遵循“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从课程体系的“破”与“立”、红色文化的“根”与“魂”、理实一体教学的“时”与“势”三方面探索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的精准路径,构建有深度的课程体系、有温度的课堂教学和培塑有情怀的红色传人。

第一,统筹“破”与“立”。红色文化精准对接办学特色,构建有深度的课程体系。打破纯知识技能传授的学科体系,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地域红色资源,融合国家课程,为大学生设立有深度的校本课程体系。

首先是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架构以红色基因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旗帜鲜明地讲授红色文化,为文化基因的植入做好思想准备和提供理论认知;激发各门专业课程活力,以红色文化为融合点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作用,学科渗透红色基因,达成课程政治方向一致性、育人方向一致性和文化认同一致性,为文化基因的传承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整合地域红色资源和革命旧址开设“‘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红色文化”“革命体验式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大学生使命担当”等选修课程,为文化基因的赓续贡献力量。

其次是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打通红色基因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及其实践类课程的互动[9],构建同向同行的特色课程体系。同时,设置相关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协同规划整合红色资源,并将其系统融入各课程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中[10],所有课程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实现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的有机统一。

最后是积极联合社会红色机构,开发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和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的功能,构建系列校政企实践课程,让红色信念融入大学生的肌理和补齐理想信念之钙,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1]。

第二,厚植“根”与“魂”。课程设计精准关照学生现实,打造有温度的生态课堂。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其中的家国情怀、以民为本更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中国共产党赓续百年始终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大地上一处处红色印记的精神内核,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根本落脚点,是大学课程关照学生现实的育人诉求。

首先是分析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特质和个性特点,找准大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大学生的现实困惑、厘清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其次是遵循“提炼—融入—体验—考核”的流程进行整体课程设计,即梳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提炼红色文化元素;寻找课程的切入点,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在项目任务的推进中理解并认同红色文化;通过评价,检验、反馈和修正文化基因融入的效果。

再次是进行“需求引领、知行合一、协同育人” 的精准教学设计,即根据学情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选用适切专业的素材、活动和任务,用红色元素和透彻的历练解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困惑,激发立志报国情怀。

最后是实施有温度的课堂教学,育人先育己,高校教师要始终坚定红色信仰和热爱教育事业,在课程教学中形成自然协同的、能感染彼此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和状态,真心实意关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导学生,真知灼见感染学生,打造生生、师生、师师多维协作且始终关照学生成长成才有温度的生态课堂。

第三,把握“时”与“势”。课堂教学精准激活红色基因,涵育有情怀的红色传人。“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高校教师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2]。即将校园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联动,结合重要的节庆日、纪念日、宣传日、活动日开展课堂教学,理实一体,构筑校园与社会的育人同心圆,推进大学生认知红色旧址、了解革命史、认同红色文化,增长学识才智、锤炼信念意志,增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红色基因传承的责任感。

首先是抢占课堂制高点,大力宣讲红色文化价值,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点,积极讲好红色故事。如某艺术大学教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背景下,针对本校女生占比85.3%的情况,开发系列“百年党史‘她力量’”的故事微课,并将其融入自己的音乐创编课程,用百年党史中的优秀女性故事引导新时代女大学生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以青春为底色,继承前辈为国则强的优良品德,创编红色优秀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13]。

其次是打造教学的共情点,注重红色故事画面感的铺设,着力点在于发掘革命文物的教育作用和深刻内涵,注重将“陈情”和“说理”相结合,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运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全方位还原文物故事场景,运用二维码、人工智能(AI)、VR导览播报系统,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再通过教师把握时与势,结合时事创设的场景,注重实践体验与提供解决现实困惑的思维,让革命文物用起来、火起来,在互动学习中共情入心。

最后是探索融入的创新点,不断探索红色基因融入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创新,尤其是创新课堂话语,通过新潮接地气的课堂话语体系构建增添课程魅力,从读懂红色文化到立定中国大地,再到洞察世情和深刻认同,使大学生体悟中国社会最强大的红色基因和最生动的时代脉动,立定来源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民本追求,厚植家国情怀,成长为有情怀的红色文化传人。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