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Sigma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消毒中的应用及对管理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2-02-26王书云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天津3017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锐器合格率器械

王书云(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天津 301700)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其担负着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一系列工作,是保证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1]。同时,器械的清洗、消毒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疗效,若器械质量不达标,可直接干扰到患者的治疗,甚至会引发医院感染,降低疗效与预后。因此,加大消毒供应中心的器械管理力度极为重要。以往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实施常规管理,易因为管理力度不足或者管理内容不全面导致管理问题时有发生。6Sigma管理模式是在流程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先进、高效的管理手段,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把控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尽快发现并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的目标[2]。此次研究,我院主要分析消毒供应中心2019年6月起实施6Sigma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同时与实施前的情况进行比较,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间150件器械设为参照组,其中腔镜器械32件,骨科器械20件,妇产科器械24件,心血管外科器械23件,耳鼻喉科器械17件,泌尿肛肠外科器械15件,其他器械19件;组中医护人员共有44名,男性23名,女性21名;年龄在37-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3±2.10)岁;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时间在1-7年之间,平均(4.70±1.68)年。将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158件器械设为研究组,其中腔镜器械31件,骨科器械22件,妇产科器械25件,心血管外科器械27件,耳鼻喉科器械20件,泌尿肛肠外科器械16件,其他器械17件;组中医护人员共有45名,男性23名,女性22名;年龄在37-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1±2.06)岁;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时间在1-7年之间,平均(4.62±1.13)年。两组器械、医护人员资料无显著差异存在(P>0.05)。

1.2 方法 在参照组中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即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根据制定的流程与标准对器械开展一系列处理工作,其中包括常规洗涤、清洁、消毒与包装等。在研究组中实施6Sigma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定义:由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组建6Sigma管理小组,其中护士长担任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开展6Sigma管理模式的专业培训,主要讲解6Sigma管理模式的流程、作用、注意事项与器械的管理方法等,并围绕“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目标讨论如何制定出详细、科学的管理计划。

(2)评估:6Sigma管理小组收集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相关数据,如器械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锐器损伤发生率等,对消毒供应中心各工作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分析:通过访谈法与观察法等多种手段对影响各环节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①回收环节:回收过程中主要应用密闭式污物回收车,同时在科室内清点所有污染物品,可能会再次污染环境,且耗费时间长;部分锐器尖端未进行保护,医护人员在处理过程中易被损伤或是刺伤。②清洗环节:消毒供应中心的医护人员对回收的器械进行手动清洗、全自动清洗前通常是简单分类,未根据器械污染情况、器械构造进行详细分类,再加上原先制定的清洗流程相对单一、陈旧,达不到现阶段消毒供应中心的行业标准。与此同时,消毒供应中心的医护人员年龄偏大,部分医护人员是由其他科室调入,不仅缺乏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经验,而且不够重视清洗工作的质量,导致清洗工作的效果达不到预期。③包装环节:消毒供应中心的医护人员工作量大,且无质检环节,在包装时无法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或是对器械进行保养,导致器械易损耗,甚至是频繁进行更换,显著增加了成本;此外,为器械手写标签,显著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会引起包装缺陷的现象,直接降低科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满意度。④灭菌环节:因缺乏质控环节,再加上制度欠缺,医护人员在灭菌环节中可能会为了减少灭菌锅次,导致物品装载过挤,如此一来可能会降低灭菌效果;灭菌工艺监测过程中未做好记录工作,灭菌记录打印纸丢失,均会导致追溯失败。⑤无菌包发放环节:物品经灭菌处理后,未根据要求与标准冷却30min后再卸载,或是未根据顺序摆放无菌治疗包,治疗包借出后登记不清楚或是未及时催回,以上几点均会导致无菌包丢失,而运送过程中无菌包不放置于密闭箱内也会增添感染的发生风险。⑥一次性医疗用品发放环节:在不使用计算机联网的情况下,供应室发放物品时需要相关人员登记,而科室申请物品时也需要手写签字,这种方式费时费力,而科室医护人员频繁在消毒供应中心领取较为零散的物品,若登记不及时也会导致账物不符。

(4)改进:对影响各环节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后,通过充分讨论、征求意见等流程制定改进计划。①回收环节:针对循环使用器械的科室,消毒供应中心提前准备好密闭式塑料周转箱,在回收所有污染器械后,统一集中于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点与记录,预防再次污染。观察器械外观,针对易造成损伤的锐器,第一时间内在其尖端进行处理与保护,预防锐器损伤。②清洗环节:以器械结构、污染程度为依据做好分类工作,并根据污染程度合理选择清洗方法,对各种器械的清洗流程进行优化与完善;针对轻度污染器械,以手工清洗流程为标准,即冲洗、清洗、消毒、清洗、漂洗、烘干;针对中度污染器械,通过全自动清洗机进行清洗;针对重度污染以及带有盲管、缝隙与细孔的器械,首先浸泡于酶清液中,随后通过超声清洗促使污染物脱落,最后实施手工冲洗与漂洗处理。③包装环节:安排质检人员对器械的清洗质量进行把关与检查,针对不合格的器械,尽快退回清洗间进行冲洗与除锈处理,同时做好记录,定期对器械进行维修与保养;购入两台标签打印机,一台打印无菌物品的标签,另一台则打印消毒物品的标签,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错误率;器械包装时均应用流水作业方式,即检查、配置、再核查,以减少包装缺陷的现象。④灭菌环节:加大质检力度,在灭菌时保证物品装载合理,对工艺监测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其中包括监测结果、记录内容等,依据时间顺序整理所有记录后妥善保存3年,以便工作中追溯。⑤无菌包发放环节:加大无菌物品存放区的质控力度,其中包括物品摆放顺序、温湿度是否达标、物品是否过期、潮湿等;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电脑打印器械清单,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运送时,所有无菌物品首先进行清点,无误后即可放置于清洁密闭塑封箱内等待运送,在发送时必须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对手部进行清洁,运送结束后对使用的运送箱进行擦拭。⑥一次性医疗用品发放环节:消毒供应室内电脑需保持联网状态,科室通过计算机记录的上一次物品数量及规格向消毒供应中心提出申请,由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审批后进行记录;打印单一式两联,待器械送至科室后,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与该科室医护人员共同进行清点,由负责人签字,两联打印单分别由科室、消毒供应中心保存。发放间、库房在实际中需要做到日清月结,保证账务一致。

(5)控制: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各规章制度、流程进行完善与优化,并且制定质量标准、操作规范、培训制度等,明确划分各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监督与环境质控,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计划与方案开展各项工作,及时发现与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控制各流程而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标。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器械清洗消毒效果、器械损耗率、器械遗失率、锐器损伤发生率与医护人员满意度。器械清洗消毒效果包括回收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与物品包装合格率。医护人员满意度以《满意度调查问卷》为评估工具,该问卷中包含器械管理质量、工作效率与质量三项内容,满分为100分,根据评分划分为高度满意(≥90分)、满意(80-89分)与不满意(≤79分),满意度=(高度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指标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指标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器械清洗消毒效果 表1显示,在器械回收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物品包装合格率比较上,研究组均高于参照组(χ2=13.709,12.358,12.495,P<0.05)。

表1 对比两组器械清洗消毒效果[n(%)]

2.2 对比两组器械损耗率、遗失率 表2显示,参照组器械损耗率、遗失率分别为6.67%、8.67%;研究组器械损耗率、遗失率分别为1.27%、1.90%;两组对比发现研究组器械损耗率、遗失率更低(χ2=5.994,7.157,P<0.05)。

表2 对比两组器械损耗率、遗失率[n(%)]

2.3 对比两组锐器损伤发生率 表3显示,参照组、研究组锐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00%、1.90%,经比较,发现研究组锐器损伤发生率更低(χ2=6.183,P<0.05)。

表3 对比两组锐器损伤发生率[n(%)]

2.4 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 表4显示,参照组、研究组满意度分别为84.09%、97.78%,比较发现,研究组满意度更高(χ2=5.094,P<0.05)。

表4 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n(%)]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负责清洗与消毒所有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科室,同时承担着供应无菌物品的重任,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临床治疗工作的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以往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消毒过程中,医护人员主要是实施常规管理,即根据制定的流程开展清洗、消毒与灭菌等一系列工作,这种方式的管理内容不够全面,再加上管理力度不足,易导致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效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器械的清洁效果与质量。相对常规管理而言,6Sigma管理模式具有全面且细致等特点,其可通过定义、评估、分析等一系列流程明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解决方案,以达到提升质量、减少缺陷等目标[4]。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19年6月起开始实施6Sigma管理模式,结果显示:研究组回收清洗合格率为99.37%,消毒灭菌合格率为98.10%,物品包装合格率为97.47%;在器械回收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物品包装合格率比较上,研究组均高于参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张夏[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研究结果显示:消毒供应中心实施6Sigma管理模式后器械清洗合格率为99.43%,消毒灭菌合格率为100.00%,以上结果说明实施6Sigma管理模式能够提升器械清洗消毒质量。6Sigma管理模式是以往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的手段之一,近些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医护人员对医疗安全的重视,6Sigma管理模式逐渐应用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过程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6]。具体而言,6Sigma管理模式将管理工作划分为定义、评估、分析、改进与控制五个环节。在定义阶段,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组建6Sigma管理小组,同时接受相关培训,能够进一步了解6Sigma管理模式,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在评估环节中,6Sigma管理小组以分析问题为重点,一方面能够明确消毒供应中心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能为管理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保证管理内容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的特点,为下一步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分析阶段,6Sigma管理小组收集相关数据,并且回顾器械清洗流程,查找回收、清洗与包装等一系列流程中影响器械清洗质量的因素,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可使器械清洗工作更具规范性的特点,从根本上提高器械的清洗与消毒质量[7]。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器械损耗率、遗失率分别为6.67%、8.67%;研究组器械损耗率、遗失率分别为1.27%、1.90%;两组对比发现研究组器械损耗率、遗失率更低(P<0.05),说明消毒供应中心实施6Sigma管理模式能够降低器械损耗率、遗失率。在包装环节中,医护人员严格把关与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同时加强质控,定期维修与保养医疗器械,能够保证器械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有效减少损耗与成本。同时,消毒供应中心在回收污染器械、运送无菌物品前,均进行严格的清点,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与掌握回收器械的数量,保证运送时所有物品的数量符合相关记录,降低器械的遗失率。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研究组锐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00%、1.90%,比较发现,研究组锐器损伤发生率更低(P<0.05)。以往常规管理模式时,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主要是根据制定的流程与标准开展各项工作,其中缺少质控环节,不利于第一时间发现与纠正存在的问题[8-9]。实施6Sigma管理模式后,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通过评估与分析明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影响质量的因素制定对策,在实际管理中加大质量检查与监测力度,尤其是回收污染医疗器械的阶段,尽快保护与处理锐器的尖端,可在根本上预防锐器损伤,为医护人员的身心安全提供保障[10]。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研究组满意度分别为84.09%、97.78%,比较发现,研究组满意度更高(P<0.05)。实施6Sigma管理模式后,6Sigma管理小组首先开展培训,在掌握6Sigma管理模式相关技能的同时,规范器械的使用、分类标准,以促进自身管理技术的提升[11]。同时,6Sigma管理小组评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根据分析情况与管理目标制定出管理方案,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质量[12-15],尤其是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各科室通过计算机向消毒供应中心提出器械申请,同时消毒供应室的医护人员无需手写标签与签名,这种方式能够显著减少工作量,降低错误率,有助于提升各医护人员的满意度[16-17]。

综上所述,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消毒中实施6Sigma管理模式,可提升器械清洗、消毒质量以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并预防或减少器械损耗、器械遗失、锐器损伤的发生。

猜你喜欢

锐器合格率器械
无缝隙管理在手术室术后器械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的研究
2020年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样品合格率99.49%
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
一种可视限高安全锐器盒的设计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
提高铝电解电容器合格率的多元化工艺技术
健身器械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