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暴雨将至 ” 与 “ 暴风雨 ” 的多维度对比

2022-02-26肖文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关键词:迪伦多维度暴风雨

【摘要】 鲍勃·迪伦是美国著名歌手和诗人,在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在文学领域得到巨大关注。“暴雨将至”和“暴风雨”的创作年份间隔有五十年之久,分别代表了鲍勃·迪伦生涯早期与后期的创作风格。本文旨在通过历史背景、叙事方式与音乐风格这几个方面,对两首诗歌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鲍勃·迪伦的创作风格以及生涯前后转变。

【关键词】 鲍勃·迪伦;“暴雨将至”;“暴风雨”;多维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044-03

1963年,22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an)发表了个人第二张专辑《自由不羁的鲍勃·迪伦》,专辑中的“在风中飘荡”(Blowin’ in the Wind)使他一举成名,成为民权运动上大家共同吟唱的代表歌曲。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鲍勃·迪伦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经典歌曲,成为美国乐坛上的一棵常青树。鉴于鲍勃·迪伦的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诗意表达”,他的歌曲早已打破音乐的界限,成了可以“唱出来”的诗歌,为他在文学领域获得了诸多荣誉,大众对鲍勃·迪伦的研究也渐趋多维度这一特点(李保杰,2017:70)。

2016年,鲍勃·迪伦更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音乐人,大众对他的研究热潮更是达到新的高度。

本文所对比的两首诗歌“暴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和“暴风雨”(Tempest)创作年代相隔半个世纪,后者更是篇幅长达45诗节的长诗,表明鲍勃·迪伦在岁月的洗礼下文学功底愈发扎实。

一、“暴雨将至”与“暴风雨”的创作背景

为了追寻偶像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的道路,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鲍勃·迪伦,20世纪60年代初便孤身一人来到了纽约,在当时的民谣圣地格林威治村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Rotolo,2008:18)。“暴雨将至”创作于1962年夏天,同他的代表歌曲“在风中飘荡”共同收录于1963年发表的专辑《自由不羁的鲍勃·迪伦》中(Margotin等,2015:91)。

鲍勃·迪伦作为刚出道的民谣歌手,积极关注社會时事,用写歌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20世纪60年代正笼罩在美苏两极争霸的阴影下,柏林墙也已建立(Ibid,90)。1962年1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更是将冷战推向了最高潮,世界已处于核战争的边缘。“暴雨将至”这首歌曲恰好呼应了当时紧张的社会氛围,歌曲的副歌部分就像是描写核弹落下时的世界末日:“一场暴雨,暴雨,暴雨,暴雨/一场暴雨降至。”除了“暴雨”这一意象外,全诗整体展现了许多黑暗和阴森的场景:遍地饿殍,野兽肆虐,洪水泛滥,世界已成一片荒芜,这些画面都承载着深厚的时代烙印。虽然在之后的采访中,鲍勃·迪伦表明这首歌曲的创作时间要早于古巴导弹危机,否认了歌曲中的“暴雨”预示着“核弹雨”,并强调“重要的是这首歌让你注意到了什么”(Margotin等, 2015:92)。不过从苏西·罗托洛(迪伦当时的女友)在多年后撰写的回忆录来看,鲍勃·迪伦对这场危机十分关注,心情也并不乐观,甚至在当时寄给苏西的信中还写道:“希望世界能够快点毁灭,这样人们就不用忍受核辐射了。”(2008: 163)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各种思潮正快速发展,民权、反战、反歧视的游行此起彼伏,二十出头的鲍勃·迪伦靠着他的民谣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整个时代变成了他源源不断的歌曲库,“抗议歌手”成了他的一个重要身份。

同“暴雨将至”相比,“暴风雨”的时代背景则显得相对平淡。2012年,71岁的鲍勃·迪伦发表了他第三十五张原创专辑《暴风雨》,其中便包括了同名歌曲“暴风雨”。在歌曲中,鲍勃·迪伦回归传统,讲述了百年前的泰坦尼克号悲剧。这时冷战早已结束20年,美国成了地球上唯一的超级霸主,社会土壤也不再需要20世纪60年代那样的抗议歌曲。

随着时间的流逝,鲍勃·迪伦自身的创作风格也经历着各种变化,他逐渐远离社会运动,歌词中的火药味也淡了许多。不过远离政治并没有削弱鲍勃·迪伦的创作灵感,相反使他拥有了更多可能,得以创作出更多风格的歌曲。

在自传《编年史》中,鲍勃·迪伦也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位“抗议歌手”,反感大众对他的印象只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2015:63)。时代的变迁叠加个人思想的转变,使得鲍勃·迪伦能够看得更深更远。

不同于“暴雨将至”对整个时代的控诉,鲍勃·迪伦在“暴风雨”中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发生的泰坦尼克号事件,用自己的方式再现了这场世纪悲剧。歌曲改写自卡特家族的经典民歌,并将内容大幅度增长,使得歌曲在半个多世纪后重焕光彩(Kvalvaag,2019:85)。

二、“暴雨将至”与“暴风雨”的叙事方式

从歌名来看,两首歌曲都带有一定的灾难色彩,内容也均关于“黑暗”和“死亡”,“洪水”这一主题更一直贯穿鲍勃·迪伦的创作生涯(Kvalvaag,2019:85)。在这两首诗歌中,鲍勃·迪伦采用了不同的叙事方式来表现灾难来临时的场景。

“暴雨将至”作为鲍勃·迪伦早期的代表作,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全诗一共5节,首先,诗歌以两个疑问句开篇:“噢,我蓝眼睛的儿子,你上哪儿去了?噢,我钟爱的少年郎,你上哪儿去了?”对于迷失孩子的连续追问,使这首诗的氛围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在这首诗的后4小节中,每节开头同样是对这个孩子的两句重复提问,分别是“你看到了什么?你听见了什么?你遇见了谁?你现在打算做什么?”“重复”这一手法在诗歌中一直出现,提问结束后,诗歌便用排比的方式,描述了“我”做着的重复动作。在第二节中,“看到”这个动词出现多达7次;第三节“听见”出现7次;第四节“遇见”出现6次;末节则是用了6次方位词“那儿”来全面展现鲍勃·迪伦在诗中所构造的异世界。

诗中除了“重复”这一写作手法外,还出现了大量的意向堆叠,如洪水、饥饿、战争、死亡、野兽……诗里每一行都可以往后延伸成一个新的故事。至于为什么把如此多的意象堆叠到一首歌中的原因,鲍勃·迪伦曾这样解释:“我覺得来不及在有生之年写下那所有的歌曲,所以我尽可能都放进这首诗歌中。”(Margotin等,2015:91)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使诗歌结构工整有序,更将末日来临的气氛烘托到最高潮。

这种通过空间与时间融合,构造一个异世界的艺术手法在鲍勃·迪伦之后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他的做法不仅打破了文学经典原有的时空疆界,制造了后现代的、碎片化的超现实主义时空,通过解构并重组经典,实现了重新确立文学经典的目标。”(刘岩,2017:63)

“暴风雨”这首歌曲时长近14分钟,篇幅更是长达45节。这样长的篇幅自然与现今工业模式下产出的流行歌曲格格不入,从长篇叙事诗的角度来欣赏与解读它倒是更为合适。

鲍勃·迪伦在自传中解释过自己为什么喜爱长诗:“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2015,59)

为此,鲍勃·迪伦读过《唐璜》和《忽必烈汗》等经典长诗,这样的训练使得他对长篇幅的诗歌创作也可以信手拈来。为了使诗歌在长篇幅下保持情节连贯与结构完整,鲍勃·迪伦在诗中引入了睡梦中的“守夜人”这一形象。“守夜人”在诗中共出现4次,将这首45节长的诗歌分为4段(Kvalvaag,2019:50)。诗歌以一位幸存者的叙事开头,将人们再次带回到百年前的那场悲剧中:“苍白的月亮壮丽地升起/在西部的小镇/她诉说着一个悲伤的故事/关于那艘沉没的巨轮。”

不同于“暴雨将至”通过重复的动作和意象堆叠来渲染情感,“暴风雨”的叙事风格则较为平淡。读完整首诗就像看完一部电影,见证了泰坦尼克号的初航与沉没。

为了更好地重现灾难来临时的场景,鲍勃·迪伦在诗中引入了许多姓名与身份,这些小人物在诗中一闪而过,而他们的命运也不为人知。通过构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诗歌的画面感更为立体,也表现了人类在灾难来临时的渺小。“那个有钱人埃斯特先生/亲吻了他的爱妻……卡尔文、布莱克和威尔逊/在黑暗中打赌……那个妓院老板戴维/出来遣散了他的姑娘们。”

此外,鲍勃·迪伦还借鉴了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场景,将主演莱昂纳多(Leonardo)也写进了他的诗中,通过大众熟知的形象来与读者产生共鸣:“利奥拿起他的素描本/他老想画上几笔。”

“暴雨将至”和“暴风雨”中都有大量关于“死亡”这一主题的描写,在前者中,死亡是恐怖且丑陋的:“听见一个人饿死,听见许多人大笑……那儿饥饿是丑陋的,那儿灵魂遭人遗忘。”而在后者中,鲍勃·迪伦只是扮演着一个普通旁观者的身份,并在多处部分描写了不同人物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相同善举:“主教离开客舱/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看到一个跛脚的孩童/就把座位让给了他……他努力堵住门口/让大家免受伤害。”

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发现,同样是关于死亡,两首诗歌却描述了不同的画面。因为自身年龄的增长以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鲍勃·迪伦对人性善恶的看法也有了很大改变。

三、“暴雨将至”与“暴风雨”的音乐风格

作为两首歌曲,鲍勃·迪伦在演唱时所运用的不同音乐风格,也是对它们进行多维度分析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前文所述,“暴雨将至”是鲍勃·迪伦的早期代表作品,这时的他精力充沛,歌声激昂。从关于鲍勃·迪伦的纪录片《别回头》中可以发现,他在台上只需一把吉他和一个手风琴,便可以尽情地歌唱,征服台下的听众们。

“暴雨将至”中,鲍勃·迪伦在每一节采用升调的方法,至副歌“一场暴雨,暴雨,暴雨,暴雨/一场暴雨降至”处音调达到最高。副歌刚一结束,鲍勃·迪伦便不停歇地降调进入新一节的演唱,像是不给听众喘息的时间。

在歌中,鲍勃·迪伦舍弃了自己的抒情利器手风琴,但持续的吉他扫弦使得歌曲旋律一直保持着一种紧张感。

在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鲍勃·迪伦虽未能亲自到场,但现场演唱的歌曲便是“暴雨将至”(李保杰,2017:68),这一细节足以证明鲍勃·迪伦那跨时代的呐喊在人们心中引发了多少共鸣。

鲍勃·迪伦虽然以民谣歌手的身份大获成功,他却并不想受限于这单一的形象,反而在之后的创作中积极尝试不同风格。不同于“暴雨将至”中的抗议歌手或“像一块滚石”中玩着电吉他的嬉皮士,年逾古稀的鲍勃·迪伦在《暴风雨》中回归传统,用蓝调摇滚的方式致敬经典。首先,专辑名本身就是在向戏剧巨匠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戏剧《暴风雨》(The Tempest)致敬;而专辑中的最后两首歌曲“暴风雨”和“前进吧,约翰”,前者为泰坦尼克号上的逝者哀悼,后者则向传奇歌手约翰·列侬(John Lennon)致敬。

在“暴雨将至”里,鲍勃·迪伦激昂的歌声使整个时代与他共鸣,而在“暴风雨”中,他的歌声更像是古代吟游诗人那独有的吟唱,浑厚而又平缓。在长达14分钟的歌曲中,并没有过多曲调的变化,为了营造这一种平静的氛围,鲍勃·迪伦更是采用了无副歌的演唱方式。歌曲开头便是带有民族特色的苏格兰风笛声,将听者的思绪拉回到一个世纪前。歌曲每一节均由4行诗组成,以abab形式间隔押韵(Kvalvaag,2019:49-50)。通过韵脚使其形式更像古典长诗,听起来也更为悦耳。前文提到的“守夜人”把诗歌分为4部分,鲍勃·迪伦的演唱也在这里缓缓停歇,接着便传来悠扬的风笛独奏。14分钟的时长,没有副歌,曲调上也没有过多变化,不免让一些听众抱怨过于单调(Margotin等,2015:1172)。

但正如前文所说,“暴风雨”本就更像一首有着背景音乐的长诗,伴随着诗人的吟唱,听众仿佛同诗歌末节的守夜人一起潜入梦乡,梦中有艘巨轮正缓缓沉入海底:“他梦到泰坦尼克号正在下沉,沉入深蓝色的海底。”

鲍勃·迪伦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在这首两首歌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鲍勃·迪伦对民谣和蓝调音乐的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它們因关注弱者和普通人的价值、反对歧视而具有自由性;也因注重那些经受时间考验并给人以心灵启迪的经典价值而具有传统型(Taylor等,2016:5)”。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鲍勃·迪伦创作上的一大特色:既可以为自由呐喊,也可以向传统致敬。

四、结语

通过对“暴雨将至”与“暴风雨”在创作背景、叙事方式和音乐风格上的多维度对比,可以发现这两首诗歌有着很多的异同点。半个世纪前的“暴雨将至”即使现在听起来,也能与时代相呼应;而几年前发布的“暴风雨”则有着更多的古典韵味,与现在的流行歌曲相差甚远。在对待灾难和死亡这两大主题上,鲍勃·迪伦运用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和音乐风格,因而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鲍勃·迪伦虽在创作风格上有着很大转变,但两首歌曲在音乐性和文学性上都保持着高水准。2020年,80岁的鲍勃·迪伦发表了自己的新专辑《Rough and Rowdy Ways》,这样惊人的创作力再次证明了鲍勃·迪伦一直在突破自我,保持前进。

参考文献:

[1]Rotolo S.A Freewheelin'Time: a Memoir of Greenwich

Village in the Sixties[M].London:Aurum Press,2008.

[2]KVALVAAG,R W.“The Titanic sails at dawn”: Bob

Dylan,“Tempest”,and the apocalyptic imagination[M].Oslo:Cappelen Damm Akademisk,2019.

[3]TAYLOR,JEFF and ISRAELSON C,"Political world

of Bob Dylan"[J].Faculty Work:Comprehensive List,5-29,2016.

[4]MARGOTIN,PHILIPPE,and JEAN-MICHEL G.Bob

Dylan all the songs: the story behind every track[M].New York:Hachette Livre,2015.

[5]迪伦.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暴雨将至:汉英对照[M].奚密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迪伦.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爱与偷”:汉英对照[M].罗池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迪伦.编年史[M].徐振锋,吴宏凯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8]刘岩.流浪与追寻:鲍勃·迪伦的诗意想象[J]. 外国文学,2017,(6):58-66.

[9]李保杰.矛盾中前行:鲍勃·迪伦的创作与时代[J].外国文学,2017,(6):67-77.

作者简介:

肖文,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迪伦多维度暴风雨
多维度探究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暴风雨前
360与龙芯中科宣布将加深多维度合作
音乐家编年史:鲍勃·迪伦的歌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The Storm暴风雨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的摇滚魂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