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022-02-24仲雅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

艺术品鉴 2022年36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博物馆

仲雅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

博物馆是一种非营利并永久性面向大众开放的社会服务机构,其目的是对人类历史进行探索、教育及欣赏,同时对人类发展进步的各个时期的提供见证、保护及宣传。博物馆从最初出现到如今的发展进步,不仅促进了博物馆学的衍生及发展,也使得博物馆学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

一、国外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一)博物馆学理论的发源拓展

博物馆的诞生及发展逐步为社会各界所瞩目,作为研究人类生存历史各阶段文物的机构,肩负着收藏、展示、保护及宣传的义务,博物馆事业现已逐步成为各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博物馆管理也日益职业化,工作人员也更加专业化,博物馆的业务水平也相应地更加具体化、深入化,这促进了博物馆学的理论不仅限于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层面,而是涵盖了繁复的博物馆全部业务知识的一门重要学科。所以,随着如今的社会发展,博物馆学理论所包含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多样。

博物馆诞生后,自身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其社会功能日益完备,这也必然会产生博物馆学,并会持续不断地发展。四个世纪以来,诞生了无数具有历史特征的博物馆。自1885 年起,“博物馆学”这个术语在被英国的杰·格拉瑟于学术书籍《博物馆学与古物学》一书中首次创建后,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西方在博物馆学方面的著作基本都是以博物馆的历史、功能以及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来命名的。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是,博物馆学最初是记录某些研究对象的,之后随着对这些记录的不断深入,博物馆学也逐步发展、成熟、壮大。直至1926 年,英国的莱特斯大学正式将博物馆教育设置为高等学科,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各地的一门高等教育学科。任何的学科都要经过相关知识的累积、完善才能最终的确立,博物馆学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少部分人不断进行实践活动的研究,演变成多人的参与,最后成为培养更多人进行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实践性强的经验型应用理论更丰富,比如文物管理、陈列规划等。博物馆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基础理论,如自身定位、发挥的作用、社会影响等相关的知识体系也随之日益发展起来。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

第一,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46 年在法国创建,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今早已成为促进博物馆向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机构,数次组织召开以发展博物馆事业、各时期博物馆学面临的首要问题等为讨论中心的各类大会及专业委员会。国际博物馆协会宗旨如下。首先,要创建博物馆,支持博物馆研究所的工作,帮助保护及发展博物馆专业;其次,各国的国家博物馆及博物馆的专业人员间建立联系,互相协作;最后,大力宣传博物馆及博物馆学,提高民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及增加其社会知识的普及。

第二,生态博物馆的诞生及“新博物馆学”运动。社会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博物馆的工作也正在向专业与职业化的方向迈进,博物馆如何体现其社会价值也成为博物馆学的发展重点,因此,标志着“新博物馆学”创新的运动逐渐形成。博物馆学的新旧观点差异如下:如博物馆学的传统观念以“物”为本,重视方法和技术,理论以文物的管理、收藏、陈列和历史价值等为基础。而博物馆学的新型观念是以“人”为本,重视目的及理论,提出博物馆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在了解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还要结合相关政治、社会及教育等学科。博物馆学传统思想提倡精英主义,以专家对学术的研究为发展的主要策略;而博物馆学新型思想提倡大众主义,从群众需求出发,结合专家的参与等。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所以第一所生态博物馆在法国诞生。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形式博物馆,是由当地政府及居民共同筹划、创建及运作的公共设施。如今全球已建立起生态博物馆三百多座,其中以欧洲、北美及拉丁美洲居多。

第三,博物馆学的世界研究。20 世纪90 年代,全球范围的博物馆理论密切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课题研究。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也努力迎合现代科技,在互联网领域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力求将博物馆资源尽量全面地展现给世界,博物馆同时还要注重体现本土文化、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所以其本身正担负着全球及本土多元化文化宣传的重任;博物馆学也同样如此,不仅要吸取国外博物馆学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使学术概念统一、规范,更要不断研究适用于我国博物馆的理论命题及实践方法,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学发展前景就是以此文化为背景来开展的。

二、我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和博物馆学都是借鉴国际上的已有经验,其理论体系也要经历形成、发展和完善等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一)我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900—1948 年)

我国的博物馆学是一门新生的学科,是引进西方博物馆的发展现象后的产物,此学科的理论体系仍在逐步建立形成。我国悠久的社会历史及丰富古物典藏成为中国博物馆在初期发展中的完整理论基础。

第一,我国将博物馆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其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引起了重视,在教育方面的意义也得到了集中体现。我国的博物馆协会在1935 年成立,创办伊始,就曾提出过一些学术概念,诸如博物馆学、博物馆学科和博物馆学教育等,突显其学科意识的同时,也证实了协会的管理及发展方向已成为我国博物馆学的研究典范。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研究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引用了西方博物馆将文物公藏公用的观念,提倡将被秘藏的文物置于公共博物馆进行公开展示,代替将文物隐匿于公众视野的做法,达到公众教化的目的。与此同时,关于研究博物馆的功能及对其进行定位时,让博物馆能成为打开人民智慧的一种方式,来彰显其不同的教育功能。

第二,陆续发表的各种专业著作推动了我国博物馆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如,出版发行于20 世纪30 年代的《博物馆学通论》 《征集品之修复与保存》 《博物馆学概论》及《地方博物馆实施法》等,出版发行于20 世纪40 年代的《博物馆陈列品说明书》 《博物馆》及《博物馆学大纲》等。这些著作多取材于欧美博物馆的经验,成为我国博物馆在实践中的借鉴来源。

第三,我国博物馆学科初步的专业教育建立。博物馆学的逐渐发展,促进了博物馆学者们开始研究如何建立该学科,并以此为切入点,利用博物馆的学术研究,由各大院校配备博物馆学科的课程结构,设立被认可的博物馆学的教学理论体系,搭建起完善的知识框架结构,让博物馆学逐步形成一门完善的独立学科。我国博物馆协会在1936 年开办的第一届年会上,曾重点讨论过关于博物馆设置工作人员训练所,用以专门针对博物馆培养专业人才,并在大学增设博物馆学相关专业等议题。但此议题因1937 年的战事原因被迫搁置。我国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1941 年正式增设新系别——图书馆博物馆学系,开设了博物馆学的有关课程。北京大学在1948 年历史学系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学制两年,教授博物馆学相关课程。

(二)我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发展(1949—1977 年)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博物馆学在经历了初步形成期后开始全面借鉴苏联,并由理论至方法地加以本土化改进。国家文物局在1950 年1 月编辑出版《文物参考资料》,在该杂志中陆续刊登各类苏联博物馆学理论。随后我国和苏联不断互派代表团及留学生开展博物馆学理论及实践的互通互享,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发展。

首先,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成为主流。在此阶段,我国博物馆学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由初始的借鉴欧美转移至参照苏联。我国博物馆学研究的学科体系、理论框架几乎全面照搬苏联。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博物馆学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有着难以超越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博物馆学属于一种兼顾应用性与学术性的学科,它摄取了多个学科如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不同内容,随后明确了我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在此阶段我国不断翻译并出版苏联优秀的博物馆学著作与文献,典型的有《苏联博物馆学基础》 《博物馆陈列的组织与技术》 《博物馆的保管与修复》和《博物馆藏品的管理》等,引进苏联博物馆学的具体理论与研究方法,系统推动了我国博物馆学的发展。

其次,我国博物馆学开始重视专业教育建设,博物馆学专业教育逐步开始深入。文化部借助几个流程促进了博物馆学的健康发展。其一,以苏联博物馆学作为前提指导,文化部细划文化馆、站与博物馆彼此间的具体工作内容,厘清两类机构以规避职能重合,使分工得以明晰。其二,突出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我国先组建博物馆业务学习委员会以确保相关从业者可有效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将《文物参考资料》成为专门研究博物馆学的杂志。其三,各地高校开始设置与博物馆学相关的专业。1951 年教育部率先在西南师范学院率先设置图博科,并于当年招收学员;1960 年南开大学也设置博物馆学专业,这对推进我国博物馆学步入高等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最后,强化各地地志博物馆的研究。我国地志博物馆同样借鉴苏联相关经验,由国家或地方举办,主要目的是收藏与各区域文化相关的自然标本、特色文物等资料,借助陈列展览向公众全面展示区域化的自然、历史等内容。

综上可知,我国博物馆学在初步发展阶段,其理论体系均停留在借鉴与总结验这一层面,并未结合我国博物馆学发展现实上升到理论建设的顶层高度,这对其体系发展形成不利影响,直至改革开放后,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发展才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我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持续完善(1978 年至今)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博物馆事业随之取得跨越式发展,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及体系完善也步入全新阶段。在此时段,博物馆学的理论探讨及专业建均步入良性发展期,主要的成就如下。

(1)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主要由普通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专门博物馆学等三大分支构成,该三大分支学科有着不同的内部结构及理论内容,彼此间的关系既互为独立,又互为作用及联系。

其一,普通博物馆学作为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其研究侧重于博物馆的根本性质、主要特点等,同时也同步探讨博物馆与政治、社会与经济等的内在发展关联,同时围绕着博物馆自身的社会功能探究其演变机理、机制运营及影响规律。

其二,应用博物馆学在发展中具体划分为藏品管理学,即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收集、鉴定、分类、管理、修复等的研究;陈列学:即组织策划陈列展览活动;博物馆教育学,即服务大众的理念及教育大众的方式;博物馆管理学,即博物馆的具体组织运作等;以及博物馆建筑学等。

其三,专门博物馆学指的是一些专门领域的博物馆利用普通博物馆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的学科。比如民族、遗址、私立、社区、数字等博物馆学,以及纪念馆学、自然科学类、县级等博物馆学,还有新型的城市及高校博物馆学等等。随着社会发展及学科研究的逐步加深,专门博物馆学还会陆续衍生出更多的分支。

(2)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博物馆学正在形成内容更为完整、广泛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如今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博物馆理念、职能、技术及类型等不断出现更新的形式,博物馆学的理论体系也必然会越来越全面。

第一,博物馆学从传统向先进的转变。博物馆学的新旧转化,不光指其内容的完善,其体系结构也应随之更具体完善。学科内容不断增加,学科的理论也会随之变得复杂,关联的学科的数量同样也不断提升,各个分支领域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所以,现代博物馆学要在适当的时间对理论体系进行整理,分离和整合应该处理的相关领域,随时掌握学术发展方向,创立起规范合理、完善鲜明的学科体系,彻底将传统博物馆学转化为现代博物馆学。

第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并且不脱离国际的博物馆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趋势重点放在以下两点:首先是建立与全球博物馆学紧密相连的理论体系;其次是发挥我国的独有的特色。我国博物馆学的理论体系未来的走向,要紧密结合这两方面,使其共同发展。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同时建立适合自身的理论,做到符合我国国情,并指引我国博物馆的前进方向。所以,要创建中国特有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尤其注重应用博物馆学中的博物馆管理学。抓好这两个重点,我国的博物馆学会生成更系统的理论体系,创造更为多彩的内容。

第三,健全博物馆学与非文化遗产相融的理论体系。2002 年11 月,联合国通过《伊斯坦布尔宣言》,呼吁各国在全球背景下共同促进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2003 年教科文组织公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国际公约》,使国际在保护非文化遗产方面有法可依。而在我国近年不断推进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学+非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势在必行。二者结合即拓宽了传统博物馆学的研究范畴,同时也使非遗保护实践在博物馆学的指导下开始向保护性生产及版权快速转化。继而借助非遗文化精髓,糅合博物馆学,可全面提升相关理论体系的文化性、知识性,有力促进博物馆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与非遗保护的有序进行。博物馆学与非遗相融合,对于提升博物馆学研究范围、加强保护非遗效率均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博物馆学可有效利用自身在理论、实践及技术方面的优势,为非遗保护与发展提供所需的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同时借助博物馆学来丰富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理念、历史价值及人文精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博物馆学的融合过程中焕发出全新生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借助博物馆学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意义、工艺结构及保护方法。近年我国新博物馆学、生态博物馆及社区博物馆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实践正是博物馆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最好见证。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全球博物馆学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通过分析可知,经过博物馆学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我国博物馆学在以下三方面,即普通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专门博物馆学,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逐步应用于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不断补充这一学科的实际内容。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博物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博物馆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创新方向
论中国高校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四重困境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关于县级博物馆学的几点思考
露天博物馆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