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现代农业体系中三大先导性产业发展探讨

2022-02-24秦恺月

南方农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种业冷链四川省

秦恺月

(中共凉山州委党校,四川西昌 615000)

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的转移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转折点,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农业在新阶段的发展格局,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历来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则是四川省农业由大图强的根底。尽管“10+3”产业体系已经擘画出四川农业走向的蓝图,但是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诸多挑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压力大,“川种”竞争力不强,科技贡献率不高等。因此迫切需要梳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建设经验,深入研究四川省农业现状的主要短板,归纳总结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改善建议,为有序推进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为推进四川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稳固三大先导性产业——种业、烘干冷链物流和农机装备,以支撑培育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10+3”现代农业体系可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

1 补齐种业发展短板,打好种业翻身仗

农业种质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研究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的进化起源及新品种培育的重要保障[1]。四川省的种业发展有优势也有短板。优势是四川省的种子生产及供种能力较强,2019 年四川省的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有9 个,位居全国第一[2]。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1)种业龙头企业较少,竞争力弱;2)种业园育种水平参差不齐,除了落地于邛崃的种质资源中心库外,四川省内其余10 个省级及国家级现代种业园区的田间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短板明显、育种创新等平台搭建空缺等问题突出;3)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创新不足[3]。对于四川省种业的发展,需要坚持突出优势,提升“川种”地位,突出种业的“芯片驱动”作用。

1.1 发挥种子企业的产业主体作用

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以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种业投入的新机制。坚持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业资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集群。对于发展较成熟、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种子企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企业自身需要严把质量关,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从根本上突破四川省种业现状瓶颈。

1.2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1)引导企业同农业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创新平台,通过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实习基地等场所及专家和学者的专业优势,向种业企业输入种业科技成果。创新教学、科研与实践有效衔接的机制,优化育种科研立项机制,强化理论方法研究、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推进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之间的衔接,推进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2)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育种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把提升农作物、畜禽及水产种业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3)联合优势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如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围绕四川省农业重点领域,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农作物及畜禽水产品种选育的学科优势来强化资源整合,集中火力攻坚克难。

1.3 借助种质资源中心库发展种业

丰富种质资源库对培育农作物、畜禽及水产新品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种质资源库利用仪器设备对农作物、畜禽及水产的遗传物质进行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4]。此前全省缺乏标准化、综合性的农业资源库,对优质资源发掘利用效率低,为了打好“种业翻身仗”,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区已开始投入使用,可联合省内其余种业园区开展育种研究,借助现有的种质资源库提升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和水平,促进良种选育实现新的突破。对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的合理利用将助力“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为擦亮川种“金字招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2 完善烘干冷链物流建设,打通农产品运输“大动脉”

冷链即肉、乳制品、果蔬等农产品自产出收集后,从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环节一直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烘干冷链物流在冷链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型烘干设施,让冷链物流中心更是可以在市场供应短缺时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5-6]。烘干冷链物流是四川省现代农业体系中的先导性产业之一,它能保证农产品质量,降低腐烂率和营养流失。从市场需求来看,冷链提升了农产品跨地区流通性。四川省烘干冷链物流要围绕“川字号”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实生产支撑端和仓储端,形成产、购、销功能“一条链”。

2.1 完善配送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纵观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其高水平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冷链物流协会的行业标准规范,都使得冷链物流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7]。明确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农产品相关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组成。法律法规会扮演政策引导者和市场维持者的角色,可对起步较晚的冷链行业进行统一指导与管理,同时改善冷链行业的发展环境。行业标准的形成可促进冷链物流各环境有机结合和无缝衔接。

2.2 建立冷链运输全程追溯机制

溯源机制是保证冷链运行全程不断链的关键。此机制监管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和消费终端环节的温度信息。小幅度的温度变化也可能导致农产品的保鲜期缩短甚至是变质,可见温度信息的实时检测的重要性。对于消费者而言,可溯源的产品是质量安全的保障。除此之外,消费者扫码后可查看物品的生产、加工、物流环节,给目标群体提供“一对一”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可以给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冷链物流溯源机制的建立可借助RFID 技术、GIS和GPRS 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农产品全程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实现信息的电子化和自动分析,当农产品供应链任意环节出现紧急情况,随时召回车辆和商品,实时地保障了追溯的效率[8]。

2.3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冷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较大,而四川省冷链的发展进程又滞后于我国发达地区,由此可见,四川省需加快对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加强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冷链产业的发展打牢根基。冷链物流基础建设需要有效解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分散农户的烘干冷链物流需求。

1)可以从各冷链企业入手,激励冷链企业完善保温贮存、运输、冷藏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考虑合理规划布局。恒温库、冷冻库、封闭低温卸货台、温控理货区和长短途冷藏车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是筑牢冷链产业的根基。

2)农产品在物流节点的冷藏也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冷链物流的冷藏节点设施较为完善,据报道,发达国家的果蔬在储存、配送等过程中,损失率仅为5%[9]。四川省农产品的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需得到进一步改善,若关键地的物流节点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区域性的周转中心缺乏相应的冷鲜技术,会明显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和冷链流通率降低。可系统化建设一批产地烘干、预冷库和预冷设施。对冷藏节点的建立和完善,能达到降低损失率,此外可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而言,也可将利益最大化。

3)从生产加工的角度出发,需不断完善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设施。在冷藏运输过程中,积极研发智能的全程温度控制设备,增加安全环保的冷链车辆数量,搭建“三路一航”四位一体的冷链运输网。冷链运输网中,冷藏车数量不足是四川省不可忽视的短板,2017 年西南地区的冷藏车占有量仅占全国的6.61%,如今占有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由于我国的冷藏车总占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所以四川省的冷藏车数量不足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10]。从何途径增强企业配备环保节能的长途、短途冷链运输车辆的能力,成为目前四川省冷链产业在公路运输上的亟待解决的难题。销售终端的有效检测和监测也是突出的问题,不仅需要完善相匹配的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还需要研发和推广高效的监测设备。

2.4 提升“互联网+”环境下冷链配送的信息技术应用

大幅度提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冷链配送行业的参与度。为了促进四川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应采取:1)建立相关的多功能网络平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冷链企业都可从平台获得最新的市场行情和行业需求资讯。2)由平台整合物流资源,把农产品生产信息、存贮信息、运输信息及销售信息有效衔接起来,形成全程可控的链条。3)让平台成为促进冷链产业发展的催化剂,通过平台加强社会化冷链物流网的体系发展,优化整合订单,以此合理安排配送路径,提高冷链供应链的规模经济效应。平台可加强冷链物流企业间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11]。

深刻理解并认识“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创新思维,以此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冷链体系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轨道。

3 强化农机装备支撑,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机装备的支持,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实施推广载体,并且能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提高生产效率。

3.1 兴建高标准农田,改善农机装备作业环境

走好质量兴农之路需要由增产转到提质,粮食生产的重心也由“数量”转变为“质量”。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可知,全省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仅占耕地面积的44.6%,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和宜机化作业高标准农田占比低,一些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四川省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 种地貌地形[12]。围绕“五良融合”即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的有机融合,有效融合的重要前提是需推动宜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布局和改造提升并举,便于形成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定保量、抗灾能力强的粮田耕地区。

3.2 提升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助力产业发展

由《规划》可知,四川省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中的四川本地农机产品仅占2.6%。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2]。因此,应采取以下提升策略。

1)在农业装备的研发方面,除了坚持“引机入川”政策,还可依托四川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等优势,大力推动农机装备科技攻关,培育一批农业装备制造、服务龙头企业,加快速度研究、制造、推广一批适合四川省复杂地形地貌的绿色型、复合型的智能农机装备。

2)支持农机科研院校和相关部门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工作组,充分运用和发挥农艺和农机化装备专家的专业知识,加强研发工作的指导,从产品研发、田间试验、推广使用、种田机手培训到最终效果测评,探索出利于农机研发工作发展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全力打造“四川造”农机产业集中区。同时,与重庆共建西南农业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川渝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造福农民。

3)政策引导并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形成集生产、作业、培训为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施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加速创新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率的稳步提高。

3.3 促进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

按照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建设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围绕落实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建设监督管理、指导服务等职责,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全程农业机械示范区,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五良”融合现代农业园区,切实提高园区农机装备的先进性、作业水平的精准性、服务水平的专业性。以“五良”融合为重点,力图打破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局限,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同时,善于使用针对四川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川字号产业”制定的《农业装备推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性,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需下单”,实现农业装备精准配置。

4 结语

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建设可以借助“十四五”时期发展提速乘势而上。三大先导性产业是四川省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应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合理规划布局,规范行业运营标准,强调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以多措并举的方式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预计到2035年,四川省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三大先导性产业等科技创新能力跃入新台阶,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猜你喜欢

种业冷链四川省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