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流古韵龙眼营

2022-02-24蔡刚华

闽南风 2022年2期
关键词:龙眼漳州小巷

蔡刚华

行走于龙眼营,但见古街两旁各有小巷,而站在巷口往里望却不知所往,颇有曲径通幽之感。青石小路曲幽,泛着柔和的白光。老者二三在门口泡茶闲聊,弄堂隐约如乍现春光状。小巷里那些过惯了闲适从容的人家,他们家的房基有些就是上百年的城墙。如今的老街古风犹存,不喜张驰的满足感恣肆地挂在眼角眉梢。

龙眼营位于漳州城南,南接南市场,有纵横小巷西接香港路,北至修文西路,是漳州府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旧时的龙眼营是紧靠城墙的,唐时郡治从漳浦迁至芝山下桂林村,府设今中山公园,据说兵营就建在现龙眼营处。宋时,此地有条河沟,河沟上有桥,据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上记载在宋淳熙四年(1177),桥下河水汹涌,时人认为有龙在水下挥舞奋跃。因此,《宋志》说“龙奋其下”,故名此地为“龙骇瀛”。又据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记载该处因多种龙眼树,加上曾有兵营驻扎之故便得名“龙眼营”。

虽处在城墙边,小巷纵横,但百年前却是客店众多、商贾聚集之处,当然也是藏污集中之地。从清代兴盛到民国初年,龙眼营的客店至少有二十多家,其中较大一家的“悦来客栈”至今仍为不少上了年纪的漳州人所念叨。因为当时的许多客店是漳浦人开的,所以无论是绕道坐船而来或者是翻过梁山越过九龙岭而来的漳浦人,他们一路颠簸、饥肠辘辘进入漳州城时,都要一路问询找到这里来投宿或其它。所以漳州本地就有“漳浦兄,入城找无龙眼营”或“漳浦兄,入城就找龙眼营”之说法,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对旧时此地景象的一个生动诠释。

漳浦兄,为何找无龙眼营?究其俗语的形成应原因有二:一为龙眼营地理复杂,地处小巷之内。漳浦兄从南门溪上岸或从旧桥入城后一路问寻而来,到南市、博爱道处便如入迷宫,很难找到就在附近的龙眼营。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当年拥有“地理优势”的“城内人”用来讥讽所谓“乡下人”的,认为龙眼营就在热闹的南市附近,“漳浦兄”竟然找不到,带有故意贬低和歧视之意。

不管如何,几百年来,人们一提起龙眼营,便想起了这句与“漳浦兄”相关联且略带调侃的语句。

除却低档旅店,龙眼营竟还有会馆,就是“永定会馆”。这里曾是客家人往来漳州必须逗留之处。当年会馆为三进三落独立大厝,花岗岩石大门框,门前矗立一对青石抱鼓,高门槛,格局为典型的闽南一带士大夫府第样式。

漳州古城的很多地名、街名,从古至今不知改了多少次,很多富于涵义多有地域特征的街名都被历史所湮没,然而龙眼营却出奇的幸运,居然毫发无伤地保留至今。只是“文革”中短暂几年被改为文武路,可是当时人们也都习惯叫龙眼营,竟然忽略了这个带有时尚与暴力色彩的名字,“文革”过后又恢复叫龙眼营了。一切都在不知不觉间发生并恢复,像是未曾有过一般。

龙眼营可没有龙眼遍植的景象,但却有一座声名远扬的通元庙。通元古庙在龙眼营的南端,靠近南市场四硿井。这口不知凿于何年代的井,后人加高了井沿。如今井沿边微露少许青苔,井边仍有妇人打水洗衣,啜上一口依旧清澈甘甜。庙始建明代,庙里祀奉晋代谢安和其侄谢玄等人的神像。现正殿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后殿供奉三宝佛及观音菩萨。通元庙庙小名扬,是因为通元古庙与“太平军”有关,与太平天国的侍王李世贤有关。

史料記载:同治三年(1864)10月14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攻克漳州城,其王府就安在龙眼营上的寺庙“通元庙”,李世贤就住在后殿二楼上,直至次年5月15日撤出漳州,故称为侍王府。据考证,侍王李世贤攻占漳州后,为了不侵扰漳州百姓,还制定《行营规矩》,内有“令军民男妇不得入乡造饭取食、毁坏民房、掳掠财务及搜抄药材铺户并州府县司衙门”,并“令不得焚烧民房及出恭在路并民房”。自己也率先垂范把这个小庙当作侍王府。但在正史或民间也有把这支太平军描绘成一支掳民屠城、滥杀无辜之徒。事实如何的确值得细究。

一路的逃亡也一定带来一路的困惑,侍王攻入漳州城时之所以一眼相中龙眼营的通元庙。除了背靠城墙、交通便捷的地理因素外,这位农民将领在一路的困惑与思忖中,已经认识到了农民起义胜利后领导集团自身腐败滋长了可怕的离心力。于是开始了从我做起的廉政严军制度建设,出台《行营规矩》等治军措施也就不难理解了。可惜,机会再也没有留给这个青年将军了。

解读侍王府,或许可以把它当警示教育题材来品读。但了结了一个困惑,其实龙眼营还有一个尚待解开的困惑。

漳州原是锦歌馆林立,到处箫笛弦管,充满了闽南乡韵,犹以龙眼营为盛。锦歌是歌仔戏的“老祖宗”,明末清初锦歌移植到台湾,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歌仔戏”。可是锦歌这个千年曲艺,至今不甚景气,后继无人,现在只在龙眼营尚剩微弱的火花。

这样的坚守,一如你在某个下午时分踏进通元庙,你仍能看到繁弦急管下的锦歌吟唱。而在通元庙对面的“金瑞兰香业经营部”,它的创办人石扬泉,当年正是龙眼营锦歌社元老之一。如今他的后人不仅继续经营着“金瑞兰”香业这个百年老字号,对于锦歌的传承一样的热心支持。石扬泉的儿子石耀辉还是锦歌社的琵琶高手。而龙眼营所在地的西桥小学,将锦歌列为学校开展传统艺术教学的特色内容,“龙眼营锦歌社”的牌子有段时间还挂在学校门口。

只是当年学成的演员星散四方,名噪芗城内外的龙眼营锦歌社,再也难闻弦琴笛鼓伴奏下的哭腔或七字调了。

一条叫龙眼营的老街牵扯出了太多的困惑,这不是龙眼营的错。龙眼营以缓慢的姿态在你面前铺展开来,等待你静下心来去重新倾听与阅读。少些世俗的功名利禄,红尘烦恼会在此顿时云消烟散。多些文化情怀和艺术坚守,留存于心就会多一份宁静、一份安详和一份悠长的岁月。

猜你喜欢

龙眼漳州小巷
情调漳州
小巷
秋痕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买龙眼
5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6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