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我文学道路的《读者》

2022-02-24李魁娟

回族文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读者文学爸爸

李魁娟

因家境原因,小时候根本买不起书,可自己又太爱看书,往往是静静地待在新华书店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悄悄地看书,尽量不刷存在感,免得被营业员赶出去。那时候只要有书看什么书都看,记忆犹新的是连老皇历、琴谱、菜谱、木匠工艺大全等一些书籍都看,反正就是逮住一本看一本,角落里是没有最时兴的书籍的,我只能在营业员视线看不到的位置挨个看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点就是看不过瘾、看不完。

遇到爱看的书,没钱买,咋办?是不敢问父母要钱的。爸爸已经订阅了好多杂志。爸爸是县上篮球队的13号,他给自己订了《新体育》,爸爸还是《昌吉日报》的通讯员,他订了《人民画报》《参考消息》。妈妈爱看电影,爸爸给妈妈订了《大众电影》。十几岁的我爱看书,只要是书都爱看,也不能都给我买吧!爸爸选择再三,给我订了《读者》。这已经是那个时代一个农村家庭最另类的事情了。

每个月一本《读者》,我一天一夜就看完了,往往是看不完不睡觉,看完后,心满意足地躺在床上,还要美美地回味半晚。第二天、第三天再挑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一遍一遍细读,余下的日子,就是再一遍一遍地看,实在没书看了,再去看去年的杂志,也会有新鲜感,乐此不疲。因为这本杂志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有小说、散文、诗歌、奇闻逸事、生活百科等,可以说,她就是一位默不作声的老师,你拥有了《读者》,她可以教会你许多东西,她酷似另一所学堂,成为我青少年时代长期光顾的寓所。

那时的我像扔在大海里的一块海绵,渴望通过那个时代唯一的媒体形式去了解花花世界。《读者》里看到喜欢的文字,被我认真地抄写在一本本笔记本里,还配上了用钢笔绘的插图,至今我还珍藏着。一颗少女心、一个少女梦就这样在80年代的迪斯科画外音下沉迷。《读者》里有好多名著简介、解析、读后感等,没钱买书的我通过这里记下了我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拥有的一些书: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玛格丽特的《飘》、司汤达的《红与黑》、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莫尔的《乌托邦》、小仲马的《茶花女》等等。

家里的长辈经常会津津乐道地这样回忆我的少年时代,十一二岁的时候夏天大中午不睡午觉,一个人提着个大筐子在农贸市场上捡啤酒瓶、易拉罐、纸板子,因为中午热,其他人不会去捡,卖了废品的钱不去买零食,拿着钱就往新华书店跑,全买成书,而且还不给别人借!

《读者》引导着我年少的人生梦想,也使得我无意识地拿起笔,跟在她的身后,描摹着生活的模样,一次次地记录着一个少女的心思,舒展着自己的情感。在《读者》的影响下,学生时代学校学习园地黑板报上经常会看到用粉笔字抄写的我的作文板块,学校的广播里经常会听到播音员朗读我的作文,大学时代的各类班级板报的制作更是被我一个人承包了。

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成家生女,《读者》雷打不动地一直陪伴着我,期间也订阅了其他杂志,《家庭》《知音》《意林》等,我的“梦想之书”也随着家庭收入渐好,陆陆续续地丰富着家里的书架,家里价钱最贵的家具就是书房里的书柜,花费了我近三个月的工资。在我的影响下,女儿也爱看书,一家人晚饭后、假日里都是一人捧一本书,各自安静地看书,偶尔讨论几句,有时还会就书中一个论点或一个事件的发展走向发生激烈争吵,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女儿四年大学毕业后,我开车去学校接女儿,看到这样一幕,同宿舍的女孩打包的都是几箱衣物,而我的女儿打包好的是十三纸箱书。那一年,根据家里藏书数量等条件,我家被木垒县图书馆评为“书香之家”,并颁发了匾额。

书本无数次告诫我,如果你不去做生活的主人,那你只会成为自卑的仆人,将在懊恼与嫉妒中挥霍自己的青春。《读者》引导我相信自己,小心翼翼走入社会的荆棘丛。当我每一次伤痕累累地走出生活赐予的刺痛时,书本中的心灵鸡汤会安抚我的全身,每一个毛孔都会感受到文字给予的温暖照耀,也能真切地感觉到书籍给予的活下去的力量。2004年,我的纪实散文《电话情思》登在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创刊号上,第一次在一本书上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散发着墨香的铅字,让我激动了好久。虽说刚开始的涂鸦,谈不上啥写作,更别提文学这一深邃而高远的境地了。

和《读者》渊源已久,多年来收获着《读者》对我的激励,我没有理由不努力。2020年的春节突发新冠疫情,我被分配到了疫情指挥部宣传报道组,重新拾起了昔日的那份豪情,用笨拙的笔记录白衣天使的无畏和执着,通过一些报刊和“木垒网事”“木垒零距离”向社会展示木壘的最美风貌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这一年,我创作了二十几篇歌词、诗歌、散文,获得了庆七一武夷杯“为党献礼、共绘锦绣助力脱贫攻坚”文艺作品展曲艺类三等奖,成为木垒读书社的会员,木垒作协的会员、秘书长。

丹尼斯·威特勒曾说过:“成功者的态度包含众多的成分。但是,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信心。”每当望着信心这盏明灯,我好像在漆黑的夜里找到光明的前途,就如彩虹下那颗心,自信,光明。

《读者》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在迷茫中指引着我。那些作品,教会我成长;那些人物,教会我爱。我拼命奔跑的文学道路也有了动力,使我明白了文学的源泉来自生活,来自身边的寻常往事,来自我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喜欢文学,喜欢文字,让我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感谢《读者》,影响我走上了文学道路。

猜你喜欢

读者文学爸爸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和爸爸
爸爸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爸爸冷不冷
文学小说
可怜的爸爸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