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势互补 相融共生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2022-02-23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品德个体道德

■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李 芳

■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 鲁 泉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在学校开展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活动,不仅是育人的要求,更是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的制度体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德育是培养人品德的活动,在心理学意义上,品德是个体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反映的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是人的个体中具有价值导向的部分。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和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对品德的形成起着基石一样的支撑作用,并为品德的后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品德不仅是德育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议题。

笔者认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二者是一种交叉、互补、融合的关系,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优势互补、互惠共生。

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和基本内容上高度一致

德育的目标是“立德”,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树人”,而“立德”和“树人”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育人”。

从根本上讲,德育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从而使人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适应、协调,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诉求。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就提出,心理健康是幸福或健康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积极地自我实现、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富有成效地工作,以及有能力对社会做出贡献。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而这个指向性的确立也是德育的内在要求,二者共同服务于个体性和社会性发展。

同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德育论认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递的基本价值观,包括自尊、积极、坚韧、谦恭、包容、阳光等,恰恰就是心理健康建构的重要部分。德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个人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提高生活质量,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拓展自我、适应社会等内容,这就与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殊途同归。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上的紧密融合

人的道德发展与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顺序。人的道德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而个体自身的道德认识与判断、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水平在德育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道德的形成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与身边榜样的示范和引领密切相关。个体心理的能动性,如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能力及自我反省能力在道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自我”这个媒介,个体就无法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无法产生正确的道德情感,无法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也就无法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心理健康因素在品德的建构与发展中举足轻重,品德的发展需以心理健康为依托和支撑。

此外,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追根溯源多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品德问题只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个体的不良品德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高度相关。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学习障碍、情绪问题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呈明显的正相关。这就反映了品德不良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证明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促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巨大作用。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上的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同之处在于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这就对教育者实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注重“以生为本、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应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理念,充实自己的德育“工具箱”,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别,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形式,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运用自己的“心理资本”去影响学生,有效地推进德育工作。而心理健康工作则更应该以正确的“三观”为导向,注重德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借鉴各式各样丰富的德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果仍然坚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老死不相往来”的教育模式,将无法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更遑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了。

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也不能把品德问题和心理行为问题完全等同起来,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各自独特的工作领域。仅仅靠实施德育,无法解决某些心理问题,如近些年在青少年群体中日渐高发的抑郁、焦虑及网络成瘾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方式介入处理;同样,靠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解决某些德育问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健康发展,二者要取长补短,建立起互动促进机制。

总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诸多内在联系,决定了二者不可相互替代,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互惠共利、相融共生。德育对学生进行“三观”等方面的教育,为心理健康指明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灯塔”;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知、情、意”以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则赋予了德育新的内涵,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工作质量。因而,如何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共生,将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与反思中的重点。

猜你喜欢

品德个体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跟踪导练(五)(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品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