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项管理”背景下小学生焦虑情绪识别及防治策略探析

2022-02-23袁国柱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城镇九年制学校

教书育人 2022年35期
关键词:情绪小学生作业

袁国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城镇九年制学校)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工作在中小学稳步推进。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后,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体育锻炼、社会与劳动实践、科学探究、艺术欣赏等类型的作业和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相应增加。在实施过程中,小学生因年龄小、实践能力弱等实际情况的存在,往往容易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识别,从教师和家长层面对学生表现出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防治。

一、“五项管理”背景下小学生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

(一)年龄小,不喜欢被约束

小学生天真活泼,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但是,面对学校、家庭的一些要求,哪怕对于他们来说极其容易,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反应,毕竟,他们年龄尚小,一旦感觉到一些规定对他们是一种约束,就会产生这种不良情绪。应该说,“五项管理”的出台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都是一种健康而快乐的保障。但是,当他们想玩手机而不让玩、不想按时睡觉而要求按时睡觉时,即使是为他们好,由于一时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感,也会让他们为之而焦虑。

(二)实践能力弱,陌生感比较强

对小学生来说,学校开展的活动或布置他们在家完成的活动,一般都会带给他们比较强的陌生感。毕竟,小学生参加的体育锻炼、社会与劳动实践、科学探究、艺术欣赏以及跨学科、综合性活动少,实践能力弱。在比较陌生的情况下,面对新环境、新形式,就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况也属正常,但是如果学生个体所产生的焦虑过高或持续时间较长时,不仅会妨碍实践活动的进程,而且会降低实践活动的效率,严重时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或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由于实践比较能力,学生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会担心自己达不到活动目标或要求,完不成作业,进而形成紧张、焦虑、不安情绪。

(三)交际意识弱,容易产生孤独感

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意识不强,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伙伴式的交往特征明显。除了自己特别熟悉的伙伴,一般没有主动结交更多同学、朋友的意识。由于这种特征的存在,无论是参加体育锻炼还是社会劳动实践、科学探究等活动,在与同学活动或相处时,还会担心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感到自己“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孤独感。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在睡眠时没有人陪伴、在需要帮助而自感无助时,就会出现焦虑和恐慌情绪。

(四)家庭环境、遗传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在“五项管理”背景下,小学生在家时间需要家长配合学校做好管理工作,例如,家庭书面作业和活动实践类作业的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等等,都会对学生形成一种适应性要求。加之一些家长面对学校、老师的安排,有时由于理解不到位、自身工作忙等,产生焦虑不安情绪,并毫无意识地影响到孩子。例如,一些小学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学校、老师不向孩子布置书面作业、不组织学生统一参加考试比较担心,唯恐孩子成绩下降,这样的焦虑不安如果表现出来,就会影响到孩子。再如,家长对学校、班级设计的分层作业或社会实践活动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无能为力,就会由此产生焦虑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孩子,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当然,容易焦虑的孩子往往也与其父母有敏感、多疑、犹豫和缺乏自信心、安全感等表现有关。尤其在“五项管理”背景下,具有遗传特征的家长和孩子就会敏锐感觉到教育环境的变化,总会担心自己无法适应这些新的变化,从而出现严重的焦虑反应。

二、“五项管理”背景下小学生焦虑情绪的识别

焦虑情绪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将会对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形成障碍或威胁,会在行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产生影响,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挫折,失败感和内疚感不断增强,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为此,教师和家长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就要重视对焦虑情绪的识别,及时分析造成焦虑的原因,并及时消解小学生的焦虑心理,防患于未然,避免产生不良后果,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一)从在校表现中识别

在课堂学习中比较老实、温顺、守纪律、自制力强,但缺乏自信心,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在老师布置作业时,对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内容或形式比较敏感,担心自己难以按时完成;在课间休息或活动时,个人心思比较重,往往有烦躁不安的迹象;参与班级事务中积极、认真,但由自己承担或负责时往往比较紧张,担心自己完不成任务;在陌生环境或处理陌生事务时,显得惴惴不安;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相处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在各类活动中往往会出现退缩、过度顺从或易怒、恐惧、拒绝等情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事优柔寡断、谨小慎微,有时具有忧郁、消沉的情绪,行为往往不受同学欢迎……如果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就要特别注意,通过进一步地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情绪的原因在哪里,并反复考量可以消除学生焦虑心理的策略方法。

(二)从在家表现中识别

除了在校表现,学生在家表现也是教师及时、准确识别学生焦虑心理的依据。例如,当学生在家完成作业时频繁换不同学科的作业,就可能与学生完成作业困难,内心存在焦虑感有关;当学生吃饭时着急、抢时间,也可能是学生内心焦急的一种外在表现;学生如果在家出现睡眠不好,食欲缺乏、多汗、爱做噩梦、尿频、便秘等症状,就与学生内心的紧张、焦虑有关。家长一旦发现这些表现,就要及时和老师联系,通过沟通交流,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识别,以便找到化解或排除的办法、措施,配合老师及时、有效处理。

三、“五项管理”背景下小学生焦虑情绪防治策略

(一)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要对照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严格要求,做到“正人先正己”,取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一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避免用师者的权威或长者的权势压制学生,甚至用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态度去对待有缺点的学生。与此相反,作为教育管理者和学生的师长,教师要用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或观念担负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责任,对学生的教育要建立在说服教育和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的主人,以此对学生形成正影响,预防性地消除学生焦虑情绪或心理的产生。二是加强对学生的信任感,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以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影响学生,让不同程度或层次的学生都能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避免对学困生造成心理压力或焦虑心理。三是对学生始终要保持坦诚相待的态度,对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失误或错判,教师要勇于承认并立即改正;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误或问题,教师要诚恳指出,不能带有任何的虚情假意,甚至出现轻蔑、恶意中伤等言行。这样,不仅能有效预防和化解师生间的思想、情感“壁垒”或“芥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通师生间的情感,而且能促成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快速成长。四是遇到问题善于换位思考,懂得理解与包容。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此,教师就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设身处地做换位思考,处理、对待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仅仅从自身所想或表面现象简单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推断问题的实质,进而主观地给学生下定论,动辄责备、批评学生,那么,就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焦虑。五是要善于教育、接纳学生,即使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校日常行文规范有一定的不相符之处,也要用恰当而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法或建议,要认真对待,予以充分的尊重,对于合理和客观的要乐于接纳、敢于承认,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予他们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增强他们的智力与能力,以此预防和消除他们由于担心“出头”而造成的心理焦虑。六是适应“五项管理”新要求,适时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合理评价学生在“五项管理”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以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评价手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提高。尤其是对后进生,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哪怕是难以容忍的错误,也要留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这样,就会让“五项管理”的实施更加有效,就会有效杜绝学生焦虑心理产生的“环境”或“土壤”。

其次,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情绪提出明确要求,进行有效指导。一是当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迟疑不决、信心不足情况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在学生心中为学生勾画美好的蓝图。“人的本性总有一种倾向,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就会真的成为什么样。”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迈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学生一旦在心理上对自己的学习或生活表现出迟疑、怀疑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勾画一幅清晰的成长蓝图,用美好的未来激发小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自信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荡开心中的迷雾,远离焦虑,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用坚毅和自信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二是当发现遇到困难有退缩、避让表现时,要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乃至去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战胜困难,不能产生畏惧、焦虑心理。要指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让学生尽量面对事物好的一面,不受或少受坏的一面的影响。要指导学生善于、敢于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挑战,以“困难像弹簧我弱它就强”的理智,战胜畏惧与焦虑,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要指导学生与人主动、积极、友好交往,对别人的议论不斤斤计较、放在心上;对自身的错误不遮遮掩掩、熟视无睹,而要坦然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能够胜任或承担的学习或活动任务要勇于承担、敢于“出头”,对无能力或承担不起的事,要大胆拒绝。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临危不惧”“临事不乱”,与畏难心理和焦虑不安“绝缘”。三是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积极适应新环境、新要求。任何人面对新环境或新要求都会有一种不适应感,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样,就能有效控制自己的不适,避免出现烦躁、不安、焦虑心理。四是指导学生及时调节情绪,做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在消极、悲观的时候善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尽量从积极、乐观方面看问题;在被动或身处逆境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主动脱离被动状态;在出现矛盾或“碰到钉子”时,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尽量用“冷处理”的办法等等。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内心的焦虑。五是教给学生进行心理暗示的方法,学会打“预防针”,提前预防焦虑等不良情绪或心理的产生。例如,面对新环境或新活动,善于应用自我心理暗示技术,通过暗示自己“我能行”“活动一定精彩、快乐”等,想象令自己快乐的方面,放松自己的心情,缓和紧张、焦虑情绪。再如,在考试前,给自己一种暗示,“没有什么的,考得好与不好都是为了给自己下一步学习的一个方向”“诊断清楚自己,下一步会走得更稳”等,这样,不管题难与不难、考得好与不好,都会减轻或消除自己对考试的焦虑。还如,参加学校或班级的竞赛活动时,提前给自己打好“预防针”:“并非每一件事都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无论这次的比赛成功与否,对我都是一种锻造”“胜不骄,败不馁”等,这样去想,就能有效减轻或避免焦虑。

(二)家长层面

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配合学校、老师把“五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国家在洞悉过重的校内课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对学生成长成才造成的不利影响之后,果断出台“双减”政策,是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乃至推动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创新思维、提升能力、深化社会认知的长远之举。它能够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推动教学教育理念深刻变革。为此,家长一定要维护学校、老师在实施“五项管理”措施上的权威性,用学校、老师指导的“五项管理”方式方法管理教育孩子。但是,有些家长不从“双减”政策实施的意义、教育的大局或趋势出发全面、长远、深层次地考虑问题,反而对“双减”政策持怀疑态度,总担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还有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抢跑”,偷偷摸摸找老师一对一辅导;等等。这些想法或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或心理,让孩子面对“五项管理”的要求产生焦虑情绪或心理。所以,家长一定要正确认识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配合学校、老师把“五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其次,家长一定要用学校、老师指导的“五项管理”方式方法管理教育孩子。一是重视家庭情感教育,创设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遵守“五项管理”要求,感受亲情,享受快乐,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五项管理”要求而带来的焦虑情绪。二是改变家庭教育观念,从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乃至推动孩子全面了解社会、拓宽视野、深化社会认知等方面,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注意人格平等、情感共鸣,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使孩子在校园、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三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消除焦虑情绪。例如,在孩子紧张的学习之后,引导孩子放松自己听听音乐,或做做操,等等。再如,在孩子感到自己的成绩没有达到期望时,就要及时地鼓励孩子,帮助孩子一起去找原因,而不是责备孩子,增加孩子内心的压力。这样有针对性地去适时引导孩子,就会有效消解孩子内心的焦虑。

猜你喜欢

情绪小学生作业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作业
我是小学生
情绪认同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