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年来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研究热点、演进与展望
——基于CNKI来源期刊的可视化分析

2022-02-22高淑艳郑维东彭新发满雨辉夏惠杰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矫正聚类青少年

高淑艳 郑维东 彭新发 满雨辉 夏惠杰

(1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引言

社区矫正发起于西方国家,20世纪初引入我国,属于“新兴事物”。青少年社区矫正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刑罚执行制度,但是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相应的研究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狭窄、研究深度不足等。因此,本文尝试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技术梳理我国近二十年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以便为今后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该方法是指以文献的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进而探讨某学科领域的结构、特征和规律[3]。研究工具采用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团队开发的CiteSpace 5.7.R1软件。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使用高级检索功能,时间是2021年7月20日。进入CNKI数据库后,选择“文献”;输入检索条件,主题为“青少年”并含“社区矫正”,发表时间为2001年1月1日-2021年7月20日;标定“中文文献”,其他选项都默认系统设置。检索后共获得710 条文献记录,剔除其中的会议报告、报纸文章等非学术论文以及部分与本研究无关的论文之后,最终确定有效文献 654 篇。进一步除重和清洗后,最终获得拟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有效文献547篇。

三、结果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为了对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研究热点做分析,本研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操作。使用对数似然率算法 (Log-likelihood ratio,LLR) 对每个聚类进行自动标识,最终形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1所示。该图谱中Q=0.6545,S=0.4881,聚类显著,可信度较高。本次聚类分析共得到22个聚类,由于关键词少于10个的聚类结果不显示,故图谱中仅显示17个聚类,本文主要就前10个(size>10)聚类主题进行讨论。

图1 关键词聚类图谱

聚类0主题是社区矫正。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重点讨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制度完善与模式建构,避免再犯罪,使得未成年犯早日回归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拥有美好新生活,这符合社区矫正的内涵和本质。

聚类1主题是未成年人犯罪。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重点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聚类2主题是司法局。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主管部门即司法局,重点讨论司法局管理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服务范围、制度建设以及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类似多层感知器网络或径向基函数网络的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和非线性回归的学习算法.SVM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学习理论的结构风险最小化的近似实现,具体来说是学习机器在测试数据上的误差率以训练误差率和一个依赖于VC维数(Vapnik-Chervonenkis dimension)的项的和为界,对于可分模式情况,SVM对于前一项的值为0,并使后一项最小化.其具有计算简单、理论完善、求解有效、通用性以及鲁棒性等优点.

聚类3主题是社会支持。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重点讨论司法社工、家庭功能、学校环境等对社区矫正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的介入路径。社会支持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基石和本质特征,能够改善矫正对象的精神健康状况[4],有效促进矫正对象的增权[5],进而增进矫正效果。

聚类4主题是青少年犯罪。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青少年犯罪及其社区矫正,重点讨论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提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预防对策、青少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完善建议。

聚类5主题是未成年人。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未成年人群体,重点讨论社区矫正中未成年人的刑事和解制度。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作为恢复性司法的主要形式,能立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在对未成年犯罪人帮教、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良好的效果[6]。而开展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或者人格调查,是刑事和解制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聚类6主题是青少年。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青少年群体,重点讨论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刑罚制度。这是因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刑罚功能被边缘化和模糊化,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矫治效果[7]。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活动,其惩罚性价值再次引起重视。

聚类7主题是社会工作。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介入制度。社会工作介入制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犯风险,从而有利于优化社区矫正效果。近些年,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能够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9],是社区矫正工作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优势视角聚焦在矫正对象的优势和最佳机能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工作介入到青少年社区矫正的过程之中。

聚类8主题是少年司法。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少年司法制度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运用。少年司法制度指专门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设施和程序设计,以区别于成年犯罪人的惩罚范式,从而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和更生的目标[10],与青少年社区矫正理念不谋而合。社会调查制度是少年司法的必经程序和基础性制度[11],少年司法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调查制度的重大价值所在。社会调查报告是各司法程序的证据材料和决策依据,如“个人档案”一样,跟随矫正对象经历整个司法过程,随着少年司法的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的作用日益明显[11]。在中国,独立的少年司法体系尚未定型,建设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聚类9主题是调解。经过二次文献分析发现,该主题主要关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刑事调解制度,重点讨论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引入与运用。恢复性司法是指通过一种恢复性程序最终实现恢复性结果的非正式犯罪处理方法,关注的重点是犯罪人的治疗与复归、被害人心灵的抚慰与修复以及对社区秩序的恢复[12]。恢复性司法意义上的刑事调解,其本质是通过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充分的对话与协商,达到相互的沟通和理解,最终使犯罪所造成的后果得到圆满地解决[13]。作为一种和谐取向的刑事调解理念,恢复性司法与社区矫正在理念、目标、技术操作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主要包括四大热点。一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其中,学者关注较多的是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14]。不同国家对人发展阶段的相关年龄界定不同,在我国,一般来说,13-18岁为青少年阶段,不满18岁的自然人都称为未成年人。由于目前我国犯罪现象呈现犯罪人年龄低龄化的新特征[15],为此将研究对象范围扩大,放至整个未成年人群体具有重大意义。二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相关制度的完善。包括刑事和解制度、少年司法制度、社会调查制度、恢复性司法制度、人格调查制度、刑罚制度等,这些制度都与社区矫正在本质上不谋而合,为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三是优势视角理论对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指导。近些年,积极心理学已影响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渐成为热门研究领域,其优势视角日益得到重视。优势视角注重矫正对象的优势、潜能与资源,有利于矫正对象的恢复和发展,有助于改善社区矫正的效果,降低再犯率[16]。将优势视角理论注入青少年社区矫正,并探寻优势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策略是一种新的社区矫正模式。四是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与社区矫正有着天然的契合性[17],近些年越来越多地介入到青少年社区矫正中,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社区矫正工作方式。其中,个案工作是社区矫正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演进分析

为了清晰地呈现20年来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的演进历程,利用CiteSpace绘制出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2)。时区图谱是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它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18]。

20年来,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研究内容和视角是随国家发展进程与国家政策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图2显示,2003年之后, 研究的关键词呈现井喷态势,研究领域日益丰富,涉及到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本文将20年来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研究趋势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图2 关键词时区图谱

1.初步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为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时间是 2003—2007 年。随着国家《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2003年)《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2004年)及《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2005年)的颁布,我国引入社区矫正。但由于处于对社区矫正的探索期,研究内容主要锁定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社区矫正的刑罚功能两个方面。该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区中的未成年犯。

2.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为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时间是2008—2012年。随着国家《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2009年)的颁布,这一阶段的研究数量明显增加,领域有所拓展。内容除了继续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之外,开始出现四个新的聚焦点,一是社会工作模式的介入,包括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二是相关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包括转向处遇制度、前科消灭制度、刑事和解制度、少年观护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和社会调查制度等;三是社区矫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包括对其人格、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四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该阶段研究对象扩展到农村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工读学生等群体。同时开始聚焦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

3.深入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为研究的深入推进阶段,时间是2013—2021年。本阶段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2012年)首次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进行了专门规定,使得研究内容更加细化和专业化。除了持续关注社会工作模式外,对社区矫正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以往的基础上引起更大的重视,这与国家大政方针息息相关。同时开始出现五个新的聚焦点,一是指导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理论探讨,包括社会控制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尤其成为研究热点,这与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热潮有关;二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本土化研究,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如德国、加拿大以及中国台湾关于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三是社区矫正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研究,强调和谐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是社区矫正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性力量;四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大学生志愿者力量探索,强调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新力量,能够为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发展提供新视角,注入新活力,促进社区矫正顺利开展;五是社区矫正青少年的个性化教育研究,主张提供个别化服务和“柔性”矫正,以体现对矫正对象人权的尊重。该阶段研究对象扩展到吸毒青少年、低龄少年等群体。研究方法开始出现更多的实证研究,这是对以往过多理论研究的进步与突破。

可见,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和深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实施)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19],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做了更加详细具体的规定,国家政策的颁布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意味着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即将进入爆发期。

四、研究展望

(一)开展学术合作,形成聚集网络

目前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学和社会学学科领域,其他学科关注的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对制约其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理解。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各机构、研究者应该形成紧密有效的合作网络,建立跨学科、多视角的科研合作机制与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学术研究能力,形成具有较高聚集效应的学术共同体[20],迎来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的新局面。

(二)开展实证研究,深化研究内容

目前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理论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一方面量性研究成果较少,仅限于问卷调查等形式,缺乏实验研究、相关研究等相对复杂、严谨的量性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质性研究方法如观察研究、传记、内容分析、民族志等的研究成果更是少见。研究方法的局限导致不能对该领域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这对于研究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未来研究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探寻研究内在规律,深化研究内容。

(三)开展本土化研究,建立特色制度

我国关于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大多借鉴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的先进经验,以建立健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西方国家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实践工作开展的较早,有很多有益和特色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如果仅局限于对西方国家经验的借鉴,则陷入“拿来主义”的牢笼。今后研究应当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立足我国国情与司法工作需求,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而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

[注 释]

本文所有图谱的绘制时间在2021年7月20日-2021年8月3日之间,由于期间文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图谱具有稳定性。

猜你喜欢

矫正聚类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