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幼儿教育场中的“自由人”

2022-02-22仲筱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游戏幼儿

仲筱

摘要:从幼儿游戏的价值与角色看,游戏是幼儿教育场中的“自由人”。在价值方面,游戏能够在教育场中“反守为攻”,能够沟通教育场和生活场,还能弥补教育场中其他活动的不足。在角色方面,游戏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然而由于游戏的教育功利性过强、游戏时空限制过多、游戏中不必要规则的干预,游戏在幼儿教育场中的“自由人”地位逐渐失落。幼儿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游戏的“自由人”地位,实践中幼儿游戏应以无限游戏为主,给幼儿更多的游戏自由。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场;“自由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A-0013-04

“自由人”是足球/排球运动术语,指比赛队伍中的特定位置,或承担这一位置职责的队员。“自由人”根据运动场上形势灵活变换位置并承担起不同职责,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幼儿教育场中,游戏贯穿幼儿教育始终,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作用,同样具有无法撼动的地位,应该是幼儿教育场中的“自由人”。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游戏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用来控制幼儿注意力,提高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效率,抑或是规范教学秩序,往往忽视了幼儿游戏性的心理体验[1]。本文将从幼儿游戏的价值、角色出发,论证游戏在幼儿教育场中的“自由人”地位,分析当前游戏“自由人”地位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一、幼儿游戏的价值

萨顿说过:“我们都会游戏,我们都知道游戏的感觉。但是当要就什么是游戏作出理论性陈述时,我们陷入了愚蠢。我们之间几乎没有共识,更多的是模棱两可。”[2]尽管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不同学科都对游戏有自己的定义,但这些理论都立足于这样的假设:即游戏必然服务于某种不是游戏的东西[3]2。尤其是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游戏具有独特价值,具有在教育场中“反守为攻”、沟通教育场和生活场,以及弥补教育场中其他活动的不足的意义。

(一)教育场中“反守为攻”

格鲁斯最早提出“游戏期”概念。生物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支持这一概念,认为游戏是高等动物“不成熟期”的产物。幼儿从牙牙学语到逐渐成熟,必须通过游戏进行一段长时期的练习。可以说,基于生物起源论的观点,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一种生物性的本能,是幼儿慢慢变得成熟的必要经历。

J.胡伊青加认为,“即使是在动物水平的最简单形式中,游戏也远不止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或心理反应,游戏超出了纯粹肉体活动或纯粹生物活动的范围”[3]1。虽然儿童有着游戏的天性,但游戏是人来自动物界而又摆脱动物界的一个证据,也是人与自然相融合而又相分离的一个标志[4]2。游戏不仅与生物学息息相关,还与幼儿学习和教师教育关系紧密。依据认知和心理分析的游戏理论对游戏效用的解释,游戏被作为幼儿期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5]。此外,关于“游戏教学化”“教学游戏化”的讨论也越发激烈,游戏与教学的整合存在必要性。不论对于学习还是教学,游戏不再停留于生物性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反守为攻”,成为幼儿進一步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

(二)沟通教育场和生活场

游戏往往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存在,常常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出现,又突然消失不见。然而当我们置游戏于儿童生活的背景、过程中,就会发现儿童的游戏与儿童的生活二者浑然一体,游戏的发生源于儿童的生活,游戏的发展同步于儿童的生活,游戏的意义在于赋予儿童以灵性的生活[6]。J.胡伊青加提出“人是游戏者”,认为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这包括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游戏对个体或人类而言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其二是指人的整个生活领域都充满着游戏的因素和游戏的精神[4]8-9。不论如何,游戏是与个人以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游戏在生活场中常常处于隐形的状态,即没有刻意组织,但却自然而然地展开。比如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穿鞋带”,虽然它只是一项简单的生活技能,但对幼儿来说却是一个有意思的穿孔与打结的游戏。人们习惯于把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也称教学游戏)两大类,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7]。教育场中的游戏通常是借由教学游戏展开,比如教师通过敲打乐器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学会辨认不同节奏音乐所代表的指令,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总而言之,不管在日常生活还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游戏都被主动或被动地调动起来。游戏游走在教育场和生活场中,贯穿幼儿一日生活始终。

(三)弥补教育场中其他活动的不足

幼儿的兴趣往往是学习和发展的起点,与其他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相比,幼儿的兴趣具有主动性、生活性、具体性、不稳定性以及广泛性与杂乱性[8]。游戏能增加活动的情境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幼儿的主体地位,与幼儿的兴趣相一致。

然而教育场中的部分活动仍然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幼儿的兴趣背道而驰,因此,教学游戏化成为教育研究者热烈讨论的话题,也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力图达到的目标。所谓教学游戏化,就是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游戏中,其实质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9]。在保证教育场中正常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游戏能够弥补活动的一些不足,促使活动间过渡自然,降低活动难度,吸引幼儿注意。

游戏可攻可守,“自由人”根据场上形势选择进攻或防守;游戏贯穿幼儿一日生活,“自由人”的活动范围覆盖全场;游戏能够弥补其他活动的不足,“自由人”是运动场上的“清道夫”……因此,游戏拥有与“自由人”相似的价值,在幼儿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自由人”角色。

二、幼儿游戏的角色

在足球/排球运动中,“自由人”常常身兼数职,扮演着不同角色,游戏同样如此。认清幼儿游戏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及其“自由人”地位。

(一)游戏是一种教学方法

斯波戴克认为,教育场中的游戏一方面为达成教育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旨在让幼儿获得快乐与游戏体验。幼儿教育场中的游戏与自然条件下的游戏,其根本区别在于组织幼儿游戏活动的人通过游戏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师需要改造儿童的自然游戏,使它既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又保持游戏的性质[10]。这种观点下的幼儿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游戏化”“课程游戏化”口号的提出便是以此为基础。

(二)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往往需要调动多种感官,通过观察、沟通、模仿、操作等方式与周围环境以及同伴互动,获得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3~6岁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性思维发展。游戏的具体性、形象性特点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有利于幼儿通过游戏认识世界,感受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三)游戏是一种态度

游戏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但它更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游戏作为一种态度,可以具体化为游戏精神,其中又包括自由精神、愉悦精神、创造精神和体验精神[11]。幼儿在游戏中排遣内心焦虑,获得身心自由和精神享受,感受创造的成就感。幼儿以这样一种游戏态度生活、成长和发展,将会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幼儿游戏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还体现一种幼儿的生活态度。幼儿游戏角色的多样性与“自由人”的特点相一致,可以说幼儿游戏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自由人”。

三、幼儿游戏“自由人”地位的缺失

从游戏的价值与角色看,游戏是幼儿教育场中的“自由人”。然而,尽管游戏的价值得到重视,游戏的地位在理论上获得肯定,但在实践活动中,成人对游戏所表现出的兴趣和实际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相矛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幼儿游戏“自由人”地位缺失,具体表现如下:

(一)游戏的教育功利性过强

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常将游戏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但许多游戏缺乏趣味性,纯粹为教学目标服务。幼儿在活动中专注于学习,以应对教师的指令为主要任务。这种游戏丧失了游戏的本质属性,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教学性,导致游戏价值和角色的单一化,游戏的“自由人”地位失落。我们甚至难以称之为游戏。

(二)游戏时空的限制

除了户外自主性游戏,幼儿游戏的时间和场所通常是有限的。为了游戏组织和管理的方便,幼儿教师通常以一节课为时间限制,在班级内开展游戏活动。这导致在时间上,幼儿还没有玩过瘾,游戏便戛然而止;或是空间上,幼儿没有足够的游戏场地。时空的限制使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大大降低,也是导致幼儿游戏“自由人”地位缺失的重要因素。

(三)游戏中的不必要规则过多

依据维果茨基的观点,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游戏,游戏中的规则是由儿童自己制定的,是一种积极的自我限制。然而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却为幼儿制定了过多非必要性规则,比如幼儿游戏伙伴的规定、游戏玩法的规定等。埃里克森认为:“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12]过多强制性规则将扼杀游戏“自由人”角色的发挥,消减幼儿游戏的积极性,降低游戏的价值。

四、幼儿游戏回归“自由人”地位的策略

当前幼儿游戏常常处于“伪游戏”状态,幼儿游戏角色单一化,“自由人”地位缺失,其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如何促使幼儿游戏回归“自由人”的地位,是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重新认识游戏的“自由人”地位

在幼儿生活场和教育场中,游戏具有攻守兼备、覆盖面广等特点,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具有特殊的价值。然而,游戏并不是万能的,“自由人”不等于全能王。幼儿教师要肯定游戏的“自由人”地位,但也不能盲目夸大其功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让游戏抢占其他活动时间,导致正常教学活动秩序的混乱。

(二)以无限游戏为重点

詹姆斯·卡斯将游戏分为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认为二者区别在于目的不同,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为目的[13]3。无限游戏不存在时空限制,其唯一目的就是阻止游戏结束,让每个参与者都一直参与下去。幼儿园可以多开展无限游戏,比如将游戏活动主题延续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游戏不局限于教室或幼儿园,能向家庭和社区延伸,从而扩大游戏“自由人”的时空场域,更好地发挥游戏的作用。

(三)给幼儿更多游戏自由

“除非参与者自愿选择参与,否则就不存在有限游戏。谁也无法同被迫参与的人进行游戏,这是所有游戏不变的原则,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均是如此。不论谁参与,都是自愿参与,被迫参与便失去了参与的意义。”[13]4不自由的游戏不是游戏,幼儿无法获得游戏体验,也就自然發挥不了游戏的“自由人”功能。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参与意愿和游戏想法,给幼儿更多的游戏自由。

从幼儿游戏的价值与角色看,幼儿游戏是教育场中的“自由人”。然而当前幼儿游戏的“自由人”地位逐渐缺失,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游戏的价值,促进幼儿游戏“自由人”地位的回归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32.

[2] Sutton-Smith B. The ambiguity of pla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1.

[3] J.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4]黄进.儿童游戏文化引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黄进.体验为本的游戏——再论“游戏是一种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03(6):9.

[6]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07-111.

[7]邱学青.对幼儿园游戏分类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0(3):35-36.

[8]蒋慧.幼儿兴趣的理论思考:概念厘清与价值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7.

[9]罗红霞.浅谈对教学游戏化的理解[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3):147.

[10]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135.

[11]单晓晓.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精神缺失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9-12.

[1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8.

[13]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M].马小悟,余倩,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游戏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