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2022-02-21薛丽

医疗装备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搏电击全自动

薛丽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800)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有效收缩、泵血功能突然停止,患者在此前可能已经存在心脏疾病。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喘息后呼吸停止,急性意识丧失,急性紫绀或苍白,以及股动脉、颈动脉或桡动脉搏动消失等。心搏骤停可致全身细胞和组织严重缺氧、缺血,若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1]。除颤和心肺复苏是救治该类患者必须采取的措施,目前临床常见的除颤技术包括人工除颤和仪器除颤。自动体外除颤仪中尤以全自动除颤仪备受欢迎,在院外和院内急救治疗中均被广泛应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用于心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6例心搏骤停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使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的3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将使用人工除颤联合心肺复苏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6~73岁,平均(52.19±4.23)岁;体质量指数22~27 kg/m2,平均(24.12±3.12)kg/m2。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2~71岁,平均(53.43±7.10)岁;体质量指数22~28 kg/m2,平均(24.23±2.5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为18~79岁;患者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符合《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3]中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即突发心跳停止、意识丧失、脉搏消失;院内急诊室或急诊重症病房突发心搏骤停,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排除标准:咽、喉、口腔解剖结构异常和胸壁开放性损伤、胸廓畸形、肋骨骨折的患者。

1.2 方法

试验组实施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具体如下。(1)行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操作者均为接受专业急救培训的医师,将患者小心搬至硬板床上,抬高下肢至45°,于胸骨中下1/3处交界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4 cm位置行胸外按压,操作者两手相扣,双手与肩部、手肘、手腕处于同一直线上,以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施力,胸廓下陷4~5 cm,100次/min,注意用力均匀,每3分钟换其他操作者交替按压,在按压的同时观察患者体征,待患者心跳和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后,终止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时间30 min以上且患者心跳和自主呼吸未恢复,脑干反射完全消失,可断定为临床死亡,终止上述所有操作。(2)若患者出现循环、呼吸和颈动脉搏动,注意观察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后,给予全自动除颤仪除颤干预,使用美国心科Powerheart AED G3全自动除颤仪,电源为220 V,设置自动识别时间为10 s,电击范围>180次/min,每组程序为电击次数共8次,首次电击200 J,第2次和第3次电击为300 J,此后5次均为360 J;使用仪器时暴露患者胸部,按指示贴好电极垫,贴电极垫前确保患者身上无金属物,身体干燥,若体毛较多应尽快剔除;根据仪器除颤语音指令操作,按下分析键做心电图分析,等待除颤仪报道是否行电击,报告需行电击时确保无人触碰患者身体,按下按钮开始电击;心室颤动患者使用非同步除颤模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用同步除颤模式;连续除颤3次无效后给予静脉肾上腺素滴注和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滴注,同时再次电击除颤;除颤期间避免触碰患者,若呼吸暂停则给予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对照组给予心肺复苏和人工除颤,心肺复苏步骤同试验组。人工除颤方法:能量序列为200~360 J,观察除颤效果,调整除颤次数,有心室颤动者给予非同步除颤,用200 J能量对室性心动过速者进行同步复率,若3次除颤后仍无效,则行盐酸胺碘酮和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再次行人工电击除颤,呼吸暂停处理方法与试验组相同。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一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体成功率、院内存活率、心搏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诱发出血、心力衰竭、皮肤灼伤、肋骨或胸骨骨折、再次休克等)。除颤成功的判断标准:出现窦性心律,有规则室性自主节律或室上性节律,大动脉触及搏动,血压上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除颤效果及存活情况比较

试验组一次除颤成功率、总体除颤成功率、院内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除颤效果及存活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心搏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比较

试验组心搏恢复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搏、呼吸恢复时间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心搏骤停4~6 min可导致机体大脑和其他重要脏器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除颤时间延迟至10~12 min,存活率急剧下降,故及时有效的复苏和除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4]。心肺复苏包括呼吸支持和心脏按压。其中,呼吸支持包括呼吸机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可暂时建立人工循环,恢复心脏自主搏动。人工心肺复苏通过徒手胸外按压直接挤压心脏,可提高胸腔内压,使胸腔内压匀速的传递至胸腔所有腔室和大血管,充盈动脉,且在单向静脉瓣阻挡及静脉萎陷作用下,压力并不会传达至胸腔外静脉,不会出现血液反流的现象;在放松时,胸腔内压下降,在低于静脉压时,可促使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充盈心室;反复进行上述操作可建立暂时性的人工循环[5]。

但据悉,80%~90%的非创伤性心搏骤停初始心率无心室颤动表现,徒手心肺复苏难以将心率恢复正常,因此需给予除颤。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一次除颤成功率、总体除颤成功率、院内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考虑原因为:全自动除颤仪电极的吸力良好,可确保电极和皮肤贴合密切,减少电极与皮肤间的阻抗,正确放置电极可确保高能脉冲电流经过心室,使大部分心肌细胞瞬时除极;在设置的时间内分析心律失常,无需医师操作,能独立进行放电、充电,根据预先设定参数和流程完成除颤,成功率较高,可缩短心搏恢复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5-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心搏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提示与人工除颤比较,全自动除颤仪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考虑原因为:全自动除颤仪能提供连续的监护和除颤,降低出血、心力衰竭及休克的发生风险;其预设能量序列准确,抢救效果较人工除颤好,能避免能量过大引起皮肤烧伤以及能量过小导致的除颤效果欠佳等问题。

综上所述,全自动除颤仪结合心肺复苏能提高心搏骤停急救患者的抢救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心搏电击全自动
10秒钟之内的决断(上)
——心搏骤停的漏诊
远程电击防暴器的实战应用
咔吱兔的全自动生活
围术期非心脏手术呼吸心搏骤停相关麻醉因素回顾性分析
全自动发明机
全自动指示表检定仪标准装置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心电图心博识别
全自动洗衣机
电击手环
电击疗法”治疗网瘾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