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2-02-21江磊

医疗装备 2022年2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上肢

江磊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麻醉科 (江西萍乡 337001)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实施上肢手术时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具有对机体影响较小,几乎不影响呼吸、循环系统等优点,且术中患者能保留自主呼吸,术后恢复较快[1]。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主要依靠麻醉师的盲探技术和临床经验来确定目标神经的位置,但肌间沟臂丛神经的位置较深,常发生定位不准确、需多次穿刺等问题,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还会引起肌间沟臂丛神经不良反应,从而影响麻醉效果[2]。近年来,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被临床逐步推广应用。该麻醉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定位准确等优点,可提升一次性穿刺阻滞的成功率,缩短麻醉完成时间,提升麻醉阻滞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25例,女5例;年龄16~70岁,平均(41.6±11.5)岁;体质量45~78 kg,平均(60.3±7.4)kg。对照组男25例,女5例;年龄16~70岁,平均(41.8±11.9)岁;体质量46~80 kg,平均(60.6±7.8)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择期行上肢手术;手术时间<4 h;ASA分级为Ⅰ~Ⅱ级;凝血功能良好。排除标准:神志不清、无法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伴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患严重心、肝、肾疾病;对麻醉药物过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均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健侧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上肢自然垂于肩膀两侧,充分暴露颈部。

对照组使用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师用手触及患侧胸锁乳突肌横处,在前斜角肌间及中斜角肌间处、肩胛舌骨肌附近,用22G穿刺针垂直缓慢刺入,至出现异感停止,然后注入0.5%罗哌卡因(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716,规格 75 mg)25 ml[4]。

试验组使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华声牌高档彩色超声仪探测患侧颈内动、静脉,于胸锁乳突肌横切面、前斜角肌间及中斜角肌间处定位臂丛神经;在超声引导下,用22G穿刺针沿探头长轴外侧进针,保持针头与探头平行,刺入斜角肌间隙;适当调整针刺角度,确认刺入位置准确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下观察药物弥散情况,确保药物完全包裹臂丛神经干[5]。

1.3 评价指标

(1)麻醉相关指标:记录两组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采用4分制评分法评估神经阻滞效果,0分为完全阻滞,患者无疼痛感;1分为阻滞尚可,患者有轻微疼痛感,但能忍受;2分为不完全阻滞,患者术中有疼痛感,尚能忍受,出现呻吟声和躁动,需辅助用药才能勉强完成手术;3分为阻滞失败,患者疼痛剧烈,无法进行手术。(2)麻醉效果:优,患者自觉无痛,无需使用其他止痛药物,生命体征平稳;良,患者自觉有轻微疼痛,但能够忍受,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无需追加其他止痛药物;中,患者自觉有中度疼痛,生命体征有所波动,需追加其他止痛药物方可完成手术;差,患者自觉疼痛剧烈,需更改麻醉方式,生命体征波动剧烈,无法完成手术[6];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不良事件:观察两组误刺血管、血肿、损伤神经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神经阻滞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试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常见穿刺点为腋路、肌间沟、锁骨下等,其中,肌间沟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阻滞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优势明显。

局部麻醉药物迅速扩散并包裹整个肌间沟臂丛神经干,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传统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采用盲穿法进行穿刺,准确性无法保障,还易误入血管、损伤神经,不仅会影响麻醉效果,还可能对机体造成损伤,增加了麻醉与手术的风险[7]。近年来,超声技术在局部麻醉穿刺引导中被逐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超声可清晰显示肌间沟臂丛神经的形态及周围组织关系,准确定位靶神经,故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同时,其还可提供进针时的实时图像,便于麻醉师及时调整进针方向,确保穿刺到神经干,并可在注入药物后观察到药物的弥散情况,确保麻醉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神经阻滞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误刺血管、血肿、损伤神经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其原因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神经定位准确性,实时监测穿刺针走向,确保局麻药物充分包裹神经干,并可减少局麻药物的用量,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和起效时间,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在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显著,具有阻滞完成时间短、起效快、阻滞完善、安全性高等优点。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上肢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