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危险因素分析

2022-02-21邓晰瑜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3期
关键词:包被顺产早产儿

邓晰瑜,黄 萍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重庆 401147)

新生儿低体温是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无法对自身体温进行合理调控导致机体产热与散热失去平衡,身体温度低于正常值[1]。目前,对新生儿低体温尚无统一标准,主要采用美国儿科学会的定义,将新生儿体温低于36.5 ℃视为低体温[2]。有研究表明,新生儿体温每降低1 ℃,败血症发生率增加11%,病死率增加28%[3]。所以,新生儿低体温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新生儿低体温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早期,尤其是出生后24 h内多见[4-5]。所以,在妇幼保健院中尤其需要关注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情况,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避免或减少发生低体温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1日至4月30日本院收治的产后24 h内新生儿20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低体温新生儿26例(低体温组),未发生低体温新生儿176例(非低体温组)。

1.1.2纳入标准 (1)产后24 h内新生儿;(2)符合新生儿体温一次或多次低于36.5 ℃视为低体温的诊断标准[2]。

1.1.3排除标准 心功能不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心、肺脏器严重基础疾病新生儿。

1.2方法 通过住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收集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身长、Apgar评分、生后24 h内是否发生疾病,以及母亲年龄、孕周、孕期是否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否规律产检、有无既往疾病史、有无人流史、有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是否使用产钳、生产方式、是否母乳喂养、是否母婴同室、是否胎膜早破、住院时间等,发生低体温新生儿出现低体温时间、低体温值、复温时间等临床资料。

2 结 果

2.12组新生儿及母亲一般资料比较 2组新生儿出生体重、生后24 h内发生疾病情况,以及母亲年龄、孕周、顺产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新生儿及母亲一般资料比较

2.2低体温组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及复温情况 低体温组新生儿发生低体温主要在2 h内[88.5%(23/26)],4 h及以上3例(11.6%)。低体温分布以36.1~36.4 ℃为主[80.8%(21/26)],36.0 ℃及以下5例(19.2%)。复温时间以120 min以内为主[65.4%(17/26)]。120 min及以上9例(34.6%),720 min及以上仅1例(3.8%)。见表2。在复温过程中采用包被加温后包裹保暖8例,母婴皮肤接触保暖4例,包被加温后包裹结合母婴皮肤接触保暖4例,辐射台保暖3例,其余采用混合保暖方式保暖。包被加温后包裹保暖复温时间为97.5 min,母婴皮肤接触保暖复温时间为120.0 min,包被加温后包裹结合母婴皮肤接触保暖复温时间为95.0 min。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见表2。

表2 低体温组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及复温情况(n=26)

续表2 低体温组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及复温情况(n=26)

2.3发生低体温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母亲年龄、新生儿生后24 h内发生疾病是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顺产为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保护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发生低体温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3 讨 论

新生儿低体温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产后24 h内是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高发时间[4-5]。因产后24 h内是由胎儿转变为新生儿的重要过程,由于脱离母体环境,各个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在适应母体外的环境时容易导致体温及各种内环境失衡,发生低体温。本研究对产后24 h内新生儿低体温发生的分布时间分析发现,虽然产后24 h是发生新生儿低体温高发时间,但24 h内发生低体温时间主要为产后2 h内(88.5%),产后4 h及以上者占11.6%。说明产后2 h内是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关键时期,需在产后密切监测新生儿体温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而除产后低体温发生时间外,本研究分析新生儿低体温分布范围也发现,低体温的温度主要为36.1~36.4 ℃(80.8%),为轻度低体温[6],而中度低体温(≤36.0 ℃)仅占15.4%(4/26)。说明产后24 h新生儿发生低体温主要以轻度低体温为主,中度低体温者占少数,重度低体温者罕见,但中、重度低体温新生儿由于体温降低明显,在护理监测中需更加关注。

有学者认为,母婴早期皮肤接触是一种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低体温的方法,与暖箱比较,可达到同样的保暖效果,且母婴皮肤接触优于包被的保暖效果[7]。但本研究在对新生儿保暖方式及相应复温时间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包被加温后包裹保暖复温时间为97.5 min,母婴皮肤接触保暖复温时间为120.0 min,包被加温后包裹结合母婴皮肤接触保暖复温时间为95.0 min。3种保暖措施中的复温时间由低至高依次为包被加温后包裹结合母婴皮肤接触保暖、包被加温后包裹保暖、母婴皮肤接触保暖。提示包被加温后包裹结合母婴皮肤接触保暖可能是3种保暖措施中最为有效及合适的措施,但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种保护措施均具有相似的保暖效能,但无论何种保暖措施,全程保暖在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意义重大[7],综合保暖措施在新生儿低体温预防中具有显著效果[8]。在新生儿生后24 h内尤其需要注意全程、综合保暖。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比较低体温与非低体温新生儿一般资料发现,2组新生儿出生体重、生后24 h内发生疾病情况,以及母亲年龄、孕周、顺产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是影响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因素,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9-10]。本研究低体温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非低体温组,说明出生体重越低越容易发生低体温,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孕周对低体温发生影响因素中早产儿是低体温发生的高危人群,王勤等[11]分析了286例早产儿低体温发生情况,结果显示,286例早产儿中发生低体温18例(6.29%),发生率较高。其是引起新生儿硬肿症及重要器官功能损害,也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2]。本研究低体温组母亲孕周低于非低体温组,说明母亲孕周越小新生儿发生低体温风险越高,尤其是早产儿。所以,胎龄越小越需注意产后发生低体温的情况,并及早采取预防低体温的措施。同时本研究低体温组新生儿中早产儿仅8例(30.8%),说明大部分低体温是发生在足月儿,所以,除早产儿需关注低体温发生情况外,足月儿体温监测也同样值得重视。

新生儿生后24 h内发生疾病也是导致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感染、窒息、颅内出血及低血糖的影响而致功能障碍[13]。本研究也发现,新生儿生后24 h内发生感染、低血糖等疾病状态时发生低体温率明显高于无疾病状态新生儿,说明新生儿产后24 h发生感染、低血糖等疾病状态时需关注发生低体温情况。母亲年龄越大也是产后24 h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而顺产比率越高产后24 h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率越低,说明顺产对防止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受多种因素影响,母亲年龄、新生儿生后24 h内发生疾病是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顺产为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的保护因素,产后24 h内新生儿发生低体温主要在2 h内,且主要为36.1~36.4 ℃的轻度低体温。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尚有待于国内更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包被顺产早产儿
护理干预在产科自然顺产孕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早产儿出院后如何护理才正确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剖宫产和顺产到底哪个好?
正确包裹新生儿有益健康
顺产,挤压一遭有哈好处?
顺产还是剖腹产?
坐公交
跟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