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小学美育课程运作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2022-02-19方建霞

教育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校本美育资源

方建霞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一、引言

美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乡村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美育课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乡村小学美育课程的运作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较差、本土化程度较低等困境。本文将分析这些困境的表现与原因,以期从中寻找相关应对策略。

二、运作困境

在乡村小学开设美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增强探寻美的能力。然而,美育课程在乡村小学属于边缘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美育课程,阻碍了美育课程的效能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本文从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学生素质、课程校本化程度四方面分析乡村小学美育课程运作困境。

(一)课程资源匮乏

乡村小学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优势,但受现实、历史、主观和客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小学未能将美育课程和乡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内在精神表现,没有将当地的乡风民俗和地区特色融入美育课程,也没有将乡土特色变为乡村美育特色。这导致乡村小学美育课程资源主要由校内艺体类课程资源组成,如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然而,音乐、体育、美术在乡村小学属于副科,课时量较少,且时常面临被主科教师占用的问题。这一现状减弱了美育课程的效能,也阻碍了乡村美育课程的长远发展。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的教育水平与审美能力直接影响着美育课程的推进。然而,工资、生活条件、发展潜力、上升空间等客观因素导致乡村小学较难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目前,部分乡村小学的美育教师主要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或由特岗教师进行短期教学,教师数量和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

(三)学生基础较差

受农村大环境影响,乡村小学学生及其父母对美育课程缺乏深入了解,对学业的关注重点多放在主科上,家庭教育缺乏对美育兴趣、美育知识、美育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这一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美育课程的基础较差,学习效果不佳。

(四)校本化程度较低

美育课程校本化是指在科学评估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丰富多样且适用性强的美育课程,将美育课程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蛛网式相交形态。[2]目前,乡村小学的美育课程受制于教学设备、学校经费、师资力量等因素,无法进行系统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大多由美育教师参照课程标准自主制订课程规划,导致美育课程校本化程度较低。

三、应对策略

(一)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1.开发校园美育课程资源

学校作为乡村小学美育课程的主要实施阵地,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活动两部分。校园美育资源具有独特的校园魅力和深刻蕴含,乡村小学应予以正确挖掘和利用。

校园环境是指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室外景色、建筑特色等自然和建筑环境,这些都可作为美育教学中的创作素材,如作为美术写生的教学素材、音乐教学的背景等。乡村小学可以将美育课堂的教学地点由教室转至校园各处,安排学生进行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绘画、作文等;也可以将美育思想融入教学实践,进行“校园环境设计”“发现多彩校园”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校园的了解。

校园活动是指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系列活动,如校运会、美术展览、升旗仪式等活动。这些活动是一种室外美育课堂。例如,乡村小学可以引导学生从校运会中欣赏力量美,从美术展览中感受静态风景的魅力,从升旗仪式中感受配色美。又如,乡村小学可以组织剪纸、陶艺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

2.开发乡土文化美育资源

乡村孕育着独特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一代代农民的文化意识,也反映了民族特色和本土文化精神,更是一种地方性的课程资源,如陶瓷、剪纸、风筝、雕刻、年画、民歌、地方戏曲等具有乡土文化可以增设为美育课程。地方性是指课程资源立足本土,有着与学生生活、艺术活动直接关联的情感和形态。[3]乡村小学美育课程定位于乡村小学,应与地方特色乡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对乡土资源进行有目的、有策略的开发利用。例如,乡村中往往存在着古庙宇、古民居、古祠堂等传统人文景观,或有以红色遗址为主体的革命纪念地。这些地方建筑具有历史的美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启迪学生的崇高理想,更是一种独特的美育资源。乡村小学可以开展乡间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古庙宇、古民居、古祠堂等传统人文景观,通过校外美育课程体验的形式,让学生重新认识散落在生活中的文化,并从美育角度深入理解这些文化背后的美学观念,使司空见惯的事物呈现出新的光彩。又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美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乡村小学可以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家入校开展特色课堂,实现艺术熏陶的教育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乡村课程美育资源的表现形式应不受拘泥,可以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乡土的美,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教学过程。

3.善用互联网与信息资源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涌现了海量的美育资源。伴随着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及文化流行样式的改变,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呈现出交叉发展、相互交融的趋势。部分乡村小学缺乏开展美育课程的基础设备,没有舞蹈室、绘画室、音乐室等专门的美育教室,也没有画架、钢琴、曲谱等美育教具。互联网与信息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以及乡村小学美育教师匮乏的问题。

乡村小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信息资源收集美育素材,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翻转课堂,以此丰富课程资源和授课方式,广域化传播美育知识;也可以引导美育课程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美育理念、美育知识和美育技能,并在教学中以多样化、趣味性、便利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还可以利用直播授课功能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如联系外地教师进行直播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美育教师匮乏的困境。

(二)多方协同培育美育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调整培育

以陇南师专“美育浸润”支教服务陇南市农村中小学实践探索为参考[4],针对乡村小学美育师资匮乏这一问题,乡村小学可开展美育教师培育计划,即依据班级数量和教学任务,在全校筛选一些具有美育教学经验或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再请专业的美育教师对他们进行美育相关课程的培训,并设立审核标准,达标的教师才可专职从事美育课程教学工作,才能享受美育教师优惠补贴。而无法达到考核标准的教师可选择继续教授原本课程,也可选择再次培训,掌握教授美育课程的技能,提高自身美育素养。

2.多途径补充师资

构建完善的美育师资队伍,不仅需要学校内部教师的调整,还需要广泛吸纳校外的师资力量。乡村小学可以与当地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引进合作机制,将学习艺术类课程的高职毕业生作为人才引进的美育教师的后备力量;也可以将懂得美育知识或掌握美育技能的民间艺人作为美育教师的补充,聘请他们入校为教师和学生讲解传统艺术技巧。

3.提高教师待遇

生活条件和薪资待遇是美育教师求职的主要衡量标准,提高乡村小学美育教师待遇是吸引和留住美育人才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交通补助、住房和医疗保障、教学津贴、人员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乡村小学美育教师适当的政策倾斜,解决乡村小学交通不便、住房和医疗条件较差、晋升困难等问题,从而有效吸引和留住优秀美育教师。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为乡村小学在职和兼职美育教师提供美育专业培训,以此提高乡村小学美育教师的教学素养。

(三)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

1.做好基础教学

乡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在美育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直接照搬城市小学美育课程内容。乡村小学学生的美育基础较差,针对这一现状,乡村小学美育课程应以基础性教学为主,并制订符合学生学情的评价标准。

2.因材施教

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应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展开,并根据学生学情的变化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而非照本宣科。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讲解,耐心教学;对于艺术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要求。此外,乡村小学美育课程的开展还应考虑学生的家庭情况,选择的教学用具尽量不要给学生的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3.注重家校合作

家庭文化也是重要的美育资源,好的家庭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讲解有关家庭文化的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自主探索家中的文化现象,或让家中长辈讲述地方奇闻逸事,之后在下节课上讲述自己了解的家庭文化,并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加深理解。

(四)打造校本课程体系

1.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需要具备体现地方特色与课程特色的教材。在创编美育课程教材时,乡村小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对美育课程教材进行改编,善用贴切的语言使教材生动形象、有趣有理;同时,要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将乡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编写成符合乡村小学实际情况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在自主开发美育校本课程教材的同时,乡村小学也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美育校本课程教材,参考其开发标准和着手方向,但要注意从自身实际入手,避免“假大空”地开发教材。

2.建立校本课程联动机制

乡村小学要建立校本课程联动机制,要将美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在年级、班级之间形成整体规划,在教师、学生、家庭、学校之间形成有机联系,以方便学校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从而改进和完善课程建设。这也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乡村美育校本课程体系,促进美育校本课程的高效实施。

四、结语

乡村教育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乡村小学美育课程的运作也需要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乡村小学美育课程的运作困境,我们需要从客观的角度仔细分析构建乡村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可能性、必要性,找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从而全面提升乡村小学美育课程的效能。本文从深入挖掘美育课程资源、多方协同培育美育师资队伍、构建合适的美育教学模式、打造美育校本课程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乡村小学美育课程的运作效能,为乡村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校本美育资源
论公民美育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资源回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