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慕课的叙事传播研究
——以北京大学“‘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课程为例

2022-02-19

教育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昆曲节奏学习者

吴 婷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自2013年始,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简称慕课)对促进各类知识信息的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慕课不仅是知识信息传递的通道,而且是文化与价值观传输的平台。文化类慕课更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慕课的学习群体具有精英化、全球化的优势,文化艺术类慕课具有更深远的传播潜力,对现在和将来的对外传播布局有重要意义。[1]

近年来,我国各类慕课的开发方兴未艾,课程内容层出不穷,但多数慕课的收看率及参与率不高。[2]部分慕课不仅内容重复率高,而且授课形式没有充分体现互联网在线传播的特点,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函授类电视课程的水平。主讲教师对在线网络环境叙事策略的运用处于不自觉、不系统的状态,常照搬课堂讲授的固有模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京大学策划并开设的艺术与审美系列人文通识网络共享学分课成功地对学术讲座进行了在线教育的叙事改造,重塑了讲座节目的在线叙事形态。艺术与审美课程于2016年秋季学期首次在智慧树网开设,上线五年来总计有超200万的国内外学生学习,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之一。该课程系列中的“敦煌的艺术”累计选课超32万人,选课学校704所,互动达164万次,教学规模及产生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很值得文化类慕课制作者参考学习。[1]以艺术与审美系列课程中的“‘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一课为例,该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了昆曲的由来与演变,从专业理论的角度介绍昆曲的基本知识,以经典片段展示的方式深化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和鉴赏。本文以该课为例,基于叙事理论与影音叙事理论,剖析文化类慕课的叙事结构、主题、视角、叙事时空,梳理并重建文化类课程原有符号体系,阐释文化类慕课所具有的认知引导、情感传达与价值认同的作用。

一、叙事与影像叙事

叙事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真实事件或虚拟事件的讲述。柏拉图最早提出了讲述故事的两种话语方式为再现和讲述。[3]再现为故事的自我展开和事件的自动呈现,而讲述是用话语介绍某一事件。影音叙事是影像和声音方面的讲述,故事的呈现方式是再现式。虽然影音叙事是用影像和声音表现出场的人物和事件,但本质仍是一种不在场的讲述,以及多模态的叙事。当前,我国影像叙事学研究主要包括叙事主体及叙事视角研究、叙事结构研究和叙事时空研究等。影像叙事理论研究认为,“影像媒介具有多模态多媒体丰富的语义资源。其中,各种符号具备自身意义与功用性,形成一定的叙事模式和规律,比传统纸质叙事媒体具有更多层次及更多样化的叙事者和叙事视角”。[4]

影像叙事常由直接叙事层、间接叙事层和隐性叙事层构成。摄影、演员、音乐、环境等为直接叙事层,解说、画外音、字幕等叙事为间接叙事层,导演、策划、编剧等为隐性叙事层。影像叙事的信息结构中加入留白、节奏、悬念等技巧方法,能够更灵活有效地传播信息。影像叙事时空由视觉、听觉、语言模态及元素协作构成,不具有在场性,且各模态及元素既可独立表达又能重新组合,以产生全新的传播效果。

二、叙事视角与叙事主体

(一)叙事视角

影像叙事和传统叙事相同,需要设定独特的叙事主体及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与叙事主体两者密不可分,直接决定了叙事者与讲述内容的物理、心理距离及介入程度。叙事主体采用的视角为主要的叙事视角,而叙事视角一般分为三种:零视角、外视角,及内视角。[5]零视角,即通常所说的“上帝”视角或全知视角,是叙述者以第三人称叙事,随时切入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并对其行为、思想等进行解释和评论的视角。零视角的叙述者凌驾于整体故事之上,无形中形成话语霸权,让学习者缺少代入感,无法积极参与其中,只能被动接受。零视角原本多用于评书、纪录片。随着时代发展,零视角在各类影视节目中已经很少全场使用。然而,多数慕课的授课模式仍采用零视角,便于教师对授课内容了然于心,有意识地全面描述和深入阐释授课内容。但是,终端平面媒体的展示空间有限,过于单调、缺乏情节与互动的零视角授课模式难以让学习者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影视作品常以一种视角为主,综合使用多种视角的叙事形式。同理,在线视频课程也可以考虑零视角、内视角、外视角及内聚焦、外聚焦、非聚焦的综合交叉使用。讲述文化类课程内容时,主讲教师既以零视角全面细致地梳理介绍文化发展的过程与变革,又生动地表演文化中的人物,以其口吻展示观点,或引入相关影像资源,让叙事更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性。此外,主讲教师还可以加入外视角,如学生视角,对相关事件进行提问。叙事视角的灵活融合,加上主讲教师身份的多方位变换,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好的观感体验。

(二)叙事主体

文化类慕课的叙事主体是主讲教师,主讲教师的身份视角至关重要。主讲教师既要学识渊博,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知识积累,又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思维深度和人格魅力,还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实践经验。此外,主讲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表达力,用语准确、清晰、流畅,能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学习者产生代入感。“‘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主讲团队结构多元,既有知名大学艺术学学者叶朗教授,又有《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者白先勇先生,还有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梁谷音先生,以及国际文旅部博物馆馆长刘祯先生等。主讲团队身体力行地演唱昆曲,与学习者真诚地分享个人经验,平等地探讨昆曲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色,挖掘昆曲艺术中的民族性、乡土情怀,能培养学习者对民族文化的欣赏能力与对话能力,使课程更具有感染力与影响力。

“‘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一课舍弃了常见的零视角模式,借鉴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等高质量纪录片模式,采用内视角模式,让昆曲表演艺术家代入戏剧角色,以第一人称叙事,带领学习者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中与戏剧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这种方式使文化鉴赏回到日常,回归人性,用今日之心触摸隐藏在文化内部的民族脉络,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真实感。总之,好的叙事讲述是多元异质的,不同身份、造诣深厚的主讲教师在提供丰富资料及个人经验的同时,能从不同的叙事视角阐释主题,为学习者带来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

三、叙事结构

讲好故事还需要完整精巧的叙事结构。作为故事的基本框架,叙事结构展现了故事的逻辑序列及典型人物、情节过程、环境等的构成形态。影像叙事作品的结构设计常以主题内容或人物为线索,将作品重新切分成相对独立的叙事段落,中间以“桥段”相连。这种结构设计可以通过段落的灵活编排重组叙事结构,如回环式套层结构、因果式线性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等。

“‘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一课的课程内容分为昆曲文本解读与艺术理论阐释两个部分。主讲教师根据讲课内容的性质、整体节奏、时间性、空间性等因素决定叙事结构。昆曲的文本解读采取了因果式线性结构,合理分割戏曲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在分割处插入转场,形成“教师叙述+昆曲故事发展+教师评述”形式,使昆曲文本脉络清楚、层次分明。艺术理论阐释部分则采用了螺旋式的叙事结构,重新架构原本平铺直叙的经典叙事模型,重新排列理论的缘起、发展等,带领学习者超越二元思考,进入更复杂多变的认知阶段。这样的编排符合深入探究的逻辑顺序,让学习者获得开阔深入的认知发展。

昆曲不仅叙事,而且承袭了抒情诗的传统,其所传达的隐性知识是至美纯朴的文化意蕴及传承的民族文化。因此,除显性的叙事结构的精巧与叙事模型的完善外,“‘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一课还融入隐性知识,为学习者的现实生活与工作提供启发、思路、经验,培养学习者的人文情怀、传承意识及文化自信。

(一)冲突

将输入信息和已有知识结合起来,可以使新知识与学习者现存知识产生联系。主讲教师充分设计影像叙事结构,如加入悬念、冲突和节奏等,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建立起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冲突为叙事的灵魂。慕课通过影像创意、串联课程内容,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设置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使叙事更有灵魂。例如,在“《西厢记》的艺术”一节中,主讲教师可以借助《西厢记》的冲突情节,围绕故事情节搭建框架,充分展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进而揭露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满足学习者重建秩序的心理快感。

(二)悬念

悬念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能让故事充满张力,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与兴趣。悬念的运用不仅着力于制造紧张的情节,而且旨在激发起伏不定的情绪,给学习者带来沉浸式体验,获得情感的升华。主讲教师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让学生对关键性内容充满期待。在设置认知类非情节性悬念时,主讲教师可以使用设问句式的悬念,如“魏良辅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一个发配来南方的犯人(精通北曲的张野塘,后来其发展融合南北昆曲曲调)”,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同理心。这一悬念的设置让学习者了解和理解张野塘对昆曲发展及民族融合的投入与贡献。此外,设问性字幕或动画视觉要素的添入更能丰富悬念的视听层次。

(三)节奏

叙事的另一重要元素是节奏。节奏是影像叙事中重要的结构设计,体现在情节发展、镜头的转接、人物台词与行为动作等方面。主讲教师对慕课教学节奏的精准把握,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与传播效果。慕课教学节奏主要有两种:一是内在节奏,即课程内容本身的起承转合等发展节奏;二是外部节奏,即通过主讲教师阐释、演员演绎、后期编辑整合后呈现的整体效果。外部节奏的变化以内部节奏的特性规律和变化为依据或条件,设计的总体原则为虚实结合、动静有序、快慢相间。主讲教师可以根据叙事内部节奏调整外部节奏,利用近景和远景、表演艺术家动作和特写等镜头切换,加上字幕、解说、背景音乐的组合协调,形成精练紧凑、舒缓有致、富有韵律感的诗性节奏。戏曲艺术自身的节奏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如《牡丹亭·游园》一出中的《皂罗袍曲》及夹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好景致,老奶奶怎不提起也?”)节奏较快,突出人物内心情绪的转折变化,抒发了戏曲家对礼教束缚的批判。

四、叙事时空

(一)叙事方式

多数文化类慕课采用顺叙的方式,遵照面对面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却缺失了面对面的即时感与在场感,使学习者感到乏味枯燥,学习效果欠佳。对此,文化类慕课非常有必要借鉴影像叙事的方法,打破课程内容既定的发展顺序,增设悬念,增加叙事的魅力。影像叙事故事化的实质是为取得特定认知或文学效果,在不同层次的时间线上把事件的叙事空间重新排列编辑。任何叙事均包含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既定,按照客观的时间顺序展开。然而,叙述时间较灵活,叙述者可根据艺术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预叙、插叙等。倒叙法,即追述当前所述事件之前的系列事件,带领学习者追寻当前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根源,给学习者一定的自由度与驱动力,培养其探索归纳的能力。倒叙法则正相反,在事件还未发生之前就预先交代结果、结论,或提及以后事件。在慕课教学中,主讲教师可以先把颠覆认知的结果、观点,或最悬疑、深刻的核心思想等放在课程开端,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然后再抽丝剥茧地揭开事件的发展步骤或事物本身的内部形态。插叙法则是叙事时插入其他相关事件的叙述方法。当讲述背景或人物关系复杂的事件时,主讲教师可以采用插叙法,补充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事件背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此外,主讲教师可以把几种叙述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营造悬念气氛,增强学习者的体验度。

(二)叙事空间

与影音叙事相同,慕课具有多重时空场景设置的优势。慕课的叙事空间可分为叙事空间、再现空间与虚拟空间。叙事空间是主讲教师讲述情境的空间,再现空间是再现故事的人物、场景、情节的空间,虚拟空间则是由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抽象符号构成的空间。再现空间和虚拟空间具有解释概念、分析分类、突出重点、承上启下等功能,可烘托主题、增强内容表述。主讲教师在慕课中加入昆曲的影音资料,是在叙事空间中插入再现空间的做法,能解构原有的单一讲座形态,建构具有表现力的情境空间,再现文化与历史场景,把学习者带至久远的历史时空。昆曲重在写意,主讲教师在慕课中穿插播放昆曲的演唱片段,有助于渲染课程氛围、增加信息量、强化叙事效果。例如,“‘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一课的虚拟空间设计如下:墨蓝的背景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与庄重感;红色的线条凸显出主题的浪漫与热情;左上角的标识由古典乐器琵琶与古风汉字“昆曲”组成;行书“古典”两字,加上舒缓悠扬的音乐配合,营造出浪漫潇洒、古朴典雅的文化氛围。昆曲的唱腔轻柔悠长,保存了明清时期吴语的发音,现代青年人难以听懂。添加字幕和曲牌名能使久远的艺术清晰易懂。针对虚拟空间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段落性切割的特点,主讲教师可以用文字或图像符号总结归纳知识重点,引出下文,令原本的长篇大论变为小段落讲述,调动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兴趣。在演播空间镜头表现上,主讲人通过中全景、近景、特写的巧妙切换,有效烘托渲染了讲坛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在互联网5G技术的协助下,多模态叙事理论可以让在线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国际化,对文化类慕课的开发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为此,增强文化类慕课传播力的途径如下:一是广泛开展地方高校和文化宣传单位之间的合作,开拓产—学—研、产—教—办—学新实践,让更多有造诣的艺术家、从业者走进课堂,分享自身艺术之路的体悟和经验,宣传中国文化。二是开展跨专业的合作,打破专业壁垒,加强文科内部、文科与理工科的跨专业合作。例如,苏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系用Virtools作为系统整合平台,研发了虚拟昆曲博物馆的漫游系统,实现了观众与昆曲文化的多元互动。三是加强翻译,借鉴字幕翻译组志愿者招募模式,出品配有双语字幕的课程视频,争取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效应。

猜你喜欢

昆曲节奏学习者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YOUNG·节奏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