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共情能力对职业获益感的影响

2022-02-19董朝晖卢惠娟曹艳佩

全科护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情问卷护士

董朝晖,卢惠娟,曹艳佩

护士职业获益感是指护士在从业过程中感受到护士职业带来的益处,认可从事护士职业能够实现自我的全方位成长,是一种对护士职业的积极情感体验[1]。此种体会使护士与自身职业情感上更加亲近,有利于产生积极的职业认知评价,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同感[2-3]。护士共情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以病人的视角,正确感知自己及病人的情绪,并能准确地识别和评价病人的情感和状况,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的病人,最终施以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满足病人生理需求和缓解内心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的能力[4]。

较高水平的职业获益感在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增强其留职意愿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护理行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5-6]。《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护理工作贯穿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众多临床护士在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满足民众健康需求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角色[7],但在全球护士短缺[8]、老龄化进程加快[9]、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临床护士群体出现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职业倦怠高发等问题,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人力资源的稳定。研究发现,护士具备较高水平的共情能力,是提高护理质量、增加病人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等的重要基础[10];较强的职业获益感对提高护士工作投入度、增加职业认同、减轻职业倦怠起重要作用[11],二者均可促进临床护理队伍的稳定。但目前鲜见共情能力如何影响职业获益感的报告,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护士共情能力对其职业获益感的影响,为临床护士的管理、培养及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1月以病房为单位整群抽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抽到的病区能够代表三级甲等医院的主要科室类型。纳入标准:①属于调研所在医院的在职注册护士;②工作岗位处在临床护理一线;③从事临床护理一线的工作时长在1年及以上;④自愿参加调研,签订知情同意书。根据统计学多变量分析的要求,样本数至少是变量数5~10倍,本研究有22个预测影响变量,并考虑10%的问卷无效率,故样本量可为22×10/(1-0.1)=244例,实际收到253份有效问卷。

253名临床护士中,男9人,女244人;年龄:≤25岁122人,26~35岁84人,36~45岁41人,46~55岁6人;护龄:1~2年117人,3~5年31人,6~10年31人,10年以上74人;目前学历:中专3人;专科142人,本科104人,研究生及以上4人;独生子女171人,非独生子女82人;人事关系:正式在编49人,正式合同202人,临时合同2人;职称:护士137人,护师90人,主管护师26人;职务:护士239人,病区护士长14人;科室:内科106人,外科104人,急诊、ICU 43人;每月夜班次数:0~4次156人,5~9次80人,10次及以上17人;负责带教47人,未带教206人;发表过论文31人,未发表过论文222人;在校期间接受过培训(培训指心理学、人际沟通技巧、团队合作、文学诗歌等人文社科方面的学习或培训)157人,未接受过培训96人;工作期间接受过培训120人,未接受过培训133人。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 研究者自行设计,包含性别、年龄、护龄、目前学历、是否独生子女、人事关系、职称、职务、科室等内容。

1.2.2 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调查问卷 该问卷为王巧红等[12]研制,适宜用其测量我国临床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问卷中一共有28个参与计分的条目项,包含了对病人心理的认知、对病人情感的体验、对病人的行为帮助等3个不同的维度。利用Likert 5级评分法来进行问卷的计分,其中出现17个正向计分的条目,11个反向计分的条目,所得到的分数越高,代表着被测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也越强。问卷的信效度较为理想,该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6,总体的分半信度为0.771,总体的重测信度为0.867,三因子可解释总体变异的52.744%。

1.2.3 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 该问卷为胡菁等[13]研制,适宜用其评价我国临床护士的职业获益感水平。问卷中一共有33个参与计分的条目,包含了正向职业感知、良好护患关系、亲友认同、团队归属感、自身的成长等5个维度。利用Likert 5级评分法来进行问卷的计分,所得到的分数越高,代表着被测试护士的职业获益感水平也越强。问卷的信效度较好,该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8,总体的分半信度为0.938,总内容效度指数为0.97,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3~1.00,五因子可解释总体变异的65.031%。

1.3 调查方法 调查开始前,告知研究对象本次调研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内容,并向其陈述参与调研的自愿性,可随时退出研究,向其保证研究资料的保密性,给同意参加调研的对象发放知情同意书并请其签名。发放问卷后,进一步讲解问卷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监督研究对象独立完成问卷作答,对其理解不清之处当场给予一致性解答。问卷当场回收,研究者现场检查有无漏填、错填,核实后及时提醒与纠正,无法配合者视同废卷。研究总计发放问卷270份,实际回收266份,有效问卷253份,有效回收率为93.7%。

2 结果

2.1 护士共情能力、职业获益感得分 护士共情能力、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总体为中等偏上水平,所有维度中,亲友认同、对病人情感的体验两条目均分最低。见表1。

表1 253名护士共情能力和职业获益感得分 单位:分

2.2 影响护士职业获益感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护龄、职务、每月夜班次数、是否发表过论文、工作期间培训经历的护士职业获益感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目前学历、是否独生子女、人事关系、职称、科室、是否负责带教、在校期间培训经历的护士职业获益感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影响护士职业获益感的单因素分析 单位:分

表3 不同职业资料护士职业获益感总分比较

2.3 护士共情能力与职业获益感的相关性分析 护士共情能力与职业获益感得分呈正相关(r=0.634,P<0.01),对病人心理的认知(r=0.602,P<0.01)、对病人情感的体验(r=0.523,P<0.01)、对病人的行为帮助(r=0.619,P<0.01)维度均与职业获益感总分呈正相关。见表4。

表4 护士共情能力与职业获益感的相关性分析(r值)

2.4 影响护士职业获益感的多因素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护龄(6~10年)、每月夜班次数(≥10次)、共情能力总分均是护士职业获益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见表5、表6。

表5 253名护士职业获益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自变量赋值

表6 253名护士职业获益感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护士的共情能力特点 护士的共情能力总分为(113.63±14.24)分,略低于刘小珍等[14]的研究结果,需要继续提高。所有维度中,以对病人心理的认知得分为最高,以对病人情感的体验得分为最低。这可能是因为护士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忙碌、琐碎的各项护理常规,导致和病人的沟通交流有所欠缺,疏于分享病人情绪,较少表达出对病人心理及情感的理解;也可能是共情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不足,使护士缺乏体验病人情感的能力[15]。因此,管理者需将提升共情能力作为护士培养中的重点,提高其沟通能力及主动性。

3.2 护士的职业获益感水平分析 护士职业获益感总分为(145.78±16.89)分,略低于日火英支等[16]的研究结果。各维度中,自身的成长均分最高,亲友认同均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护士在从业之后,其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个性特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均获得提升[16];但受到传统职业偏见“重医轻护”的影响,亲友对护士职业的认可度较低[17],又因工作忙碌、自顾不暇,疏于与亲友沟通,较少向亲友传播健康知识,在亲友生病时难以提供就医指导和专业照顾,导致亲友更加不理解、不认同护士职业[18]。管理者可定期组织护士子女或家属参与医院的志愿服务,拉进护士职业与家人的距离,使护士获得更多家庭支持;通过新媒体等多渠道宣传护士的正面职业形象,加强社会公众对护士职业的认可度[18-19]。

3.3 不同特征护士职业获益感水平存在差异

3.3.1 护龄6~10年的护士职业获益感较低 护龄是职业获益感的影响因素之一,护龄6~10年的护士职业获益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根据情境领导理论,护龄6~10年的护士大致处于M3期,其工作成熟度较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20],但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职业优势(就业容易、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等)不再如新入职时敏感,而是习以为常;来自家庭的抚养压力、工作过程中经历的一些护患关系负性事件[21],加剧了职业倦怠,导致护士对职业获益的感知力下降,职业获益感降低。管理者应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采取绩效改革等激励办法调动护士积极性;为不同护龄和发展阶段的护士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挖掘发展潜力,积极引导护士正确感知职业获益[22],助其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和“疲软期”。

3.3.2 每月夜班≥10次的护士职业获益感较低 夜班数是职业获益感的影响因素之一,每月夜班≥10次的护士职业获益感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夜班次数较多的护士常感昼夜颠倒,生活起居无规律,原有家庭生活节奏被破坏,身体疲惫,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心情低落、烦躁、易怒,工作缺乏积极性、成就感低等负性体验[18],职业倦怠问题突出,职业获益感明显下降。管理者可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保障夜班护士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并尽量避免护士短时间内连续上夜班;重视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关心其身心健康,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排解其负性情绪。

3.3.3 共情能力较强的护士职业获益感较高 共情能力对护士职业获益感的影响作用显著,如护士拥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则其职业获益感水平也较高,原因可能是。①态度:共情能力较强的护士与病人的互动体验更丰富,对病人的身心痛苦感同身受,因此他们更加珍惜健康,心态上“知足常乐”,更愿意用心感受和发现护士职业获益。②能力:共情能力较强的护士可以较好地感知他人的内心世界与行为动机,分享他人的情绪,即对情绪情感的感知力较强,职业心理发展更成熟,这种敏感的特质使其易于体会到工作中的“愉悦时刻”,形成对护士职业的积极认知评价,职业获益感正是强调对职业的积极情感和正向性评价[23]。③更多的职业获益:共情能力较强的护士更易与病人建立和谐的治疗性关系,故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更认可护理服务质量,投诉与纠纷的发生率下降,护士的工作成就感、自我效能感明显提升;人际交往更顺利,更快获得所在组织及团队的认可,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性显著上升等。良好的共情能力可以带来一系列积极效应,产生更多的职业获益,有利于激发“益处发现”。因此,护士共情能力的提升可有效促进其职业获益感的增强。管理者需注重护士共情能力的培养,可引导共情能力较强的护士分享共情经验和实践体会,并及时解决护士在工作中的沟通问题,做好事后反思和总结;加强护士在职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推动培训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由单一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扩展到人文社科方面的学习,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延伸到体验式教学,促进护士的自发学习行为;设置共情能力专题培训,丰富其理论知识,再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叙事护理[24]等实践训练进一步强化。

4 小结

综上所述,护士共情能力及职业获益感对减少护士流失、稳定护理队伍发挥关键作用。管理者可调整管理策略,从提高护士共情能力入手,实施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叙事护理实践、团体心理辅导等干预措施,促进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提高。受时间精力限制,本研究仅调查了1所三级甲等医院,样本量亦相对有限,未来可以考虑增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更多护士职业获益感的促进因素。

猜你喜欢

共情问卷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美国当护士的酸甜苦辣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