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有效备课策略

2022-02-19赵梦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有效备课备课中学语文

赵梦莹

内容摘要: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有效备课需要兼顾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科特点、学生情况,注重实践性和时代性。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需要走出备课的误区,看到当下传统备课和形式备课的弊端,发展全局观和发展观,使语文备课具备战略性、战术性。同时,语文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的大潮流中更新备课观念,提升自身素养,利用新技术发展备课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备课 有效备课 互联网+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是课堂内容的抽象化。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备课提倡“三备”,也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可见在“三备”的基础上,语文备课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结合时代特点,发扬和传承文化。然而,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师对备课仍存在误区和不足,难以做到有效备课。区别于单纯的写教案、做课件,语文教师应更多地转向教学研究,综合考虑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结合新课标要求和时代新形势,对教学活动有更系统的规划和更深入的探究。

一.当下语文备课的问题

(一)传统备课的弊端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仍有不少语文老师坚持传统备课。固然传统备课有值得借鉴的优势,但其弊端也很明显。

传统备课的教学目标单一。在传统备课当中,语文教师把语文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知识的灌输几乎占据了语文备课内容的全部。语文教师将教学参考书奉为圭臬,照搬教参内容,重点教学生字、修辞、文学常识等,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就能提高学生其他的语文能力。事实上,这些识记知识让学生不断地死记硬背,并未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失去了语文的育人价值。

传统备课的观念偏颇。现在有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中心是应试和升学。在“高考定输赢”的观念下,教师备课的重心放在了应对高考的技巧与方法上,而失去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难怪会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现象。

传统备课的教学设计乏味。传统备课中以讲授法为主,教学设计单一、乏味,课堂氛围沉闷,没有活力,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也有許多教师没能深入研读文本,没能考虑学情,照搬教参,或者直接复制网络上现成的教案,缺乏思考和创新,课堂设计始终如一,缺乏新观念、新方法的渗入。

(二)形式化备课的弊端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教师开始转变教学观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模式。于是在备课中加入了很多新点子、新的教学活动,力求让学生有新的学习体验。然而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上,教学效果达到了几分,却值得考虑。

这种形式化的备课方式更多地出现在新老师的备课和公开课的备课中。形式化备课看似以生为主,实则以师为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花很大心思在教法的钻研上,力图有热烈的课堂氛围。然而,这种备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效率较低,一堂课40分钟,学生所接收的知识量少,能力提升不足,更多的是对老师的配合。这种备教材大于备学生的备课方式,没能充分考虑学情。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生能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才是老师应该备课的重心。这种预设大于生成,形式大于效果的备课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二.战略性备课

在看到传统备课和形式备课的弊端后,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有效的备课必须备知识的同时备能力,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重效果而非重形式。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使备课具备战略性。

(一)明确教学目标

备课时要始终在“标”的指引下,这个“标”就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课程标准是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对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群做了教学提示,有着具体的教学实施建议。认真研读课标,明确自己的任务,教学时就有方向可循,备课时才够做到心中有数。

备课时要始终把“书”放心中,这个“书”就是教材。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把教材文本读懂,读透,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真实心灵,才能和作者形成有效对话,才能落实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教学与教育功能。此外,要把握好每篇课文在每个单元中的作用,把握好每个单元在每册教材中的作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并行的方式。因此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会出现一课多文的现象,这也在提醒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多篇课文的联系,发挥学习任务群作用,落实语文的工具性;重视人文主题作用,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有整个单元、整册教材,甚至整个高中所有教材的全局观,小到篇章目标,大到阶段性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对比阅读、群文阅读等多种方式打开学生思维,使知识活起来。

(二)隐性备课细水长流

相对于教案、课件、课堂呈现这些可以看到的显性备课,教师的备课更多的是研读课标、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分析学情、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反思、经验总结等。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备课就是隐性备课。

隐性备课要求知识的广博。语文学科的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例如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探索与创新”涉及医学、物理学、建筑学等,第四单元的“媒介素养”涉及跨媒介交流、信息获取等。因此,语文教师想要上课时游刃有余,想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就必须要在备课时跳出教材、跳出课标,广泛地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语文教师要始终保持对知识追求的热情,具备时代精神,更新理念,吸收新思想。而以上这些正是需要语文教师在隐性备课时主动学习,不断内化。

隐形备课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乐观的心态。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生活化理念,备课时注意考虑贴近学生的生活,挖掘和整合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发现、搜集和积累资料。在进行具体的课时备课时,教师能有效重组和利用资源,让资源为教学服务。隐性备课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的长期坚持。

(三)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有预设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随意,在预设与生成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充分体现互动生成的育人价值。

语文教师要始终有学生个体差异意识,因此需要设计分层教学。教学时,语文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而不是“一群学生”,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各得其所。这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性格,通过预设分层设置课堂提问和探究要求,通过生成调整提问方式和教学活动安排。例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浅层次的提问,再由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补充,进而进入深层次的探讨。

三.战术性备课

在心中有了战略,有了细水长流的隐形备课准备,能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能找准自己和学生的位置,做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那么接下来就该布置具体的战术了。

(一)备自己式教案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日趋丰富。教师们备课可参考的资料也丰富多样,有权威的参考书,有专家的解读,有名师的课例等。但是对于初次接触教材、初次接触课文的老师来说,备课时需要有一种备自己的精神。

备自己备什么呢?在初次备课时远离那些教学参考资料,不去看专家名家的解读,只凭借自己的理解去写教案。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以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学生的现状为出发点,看自己是怎么理解文本内容,怎么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的体会,语文教师才能更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感受,教学时才能更贴近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接纳,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是对板书的抄写和背诵。

当然这种“备自己式的备课”会有很多不足和偏差。这个时候语文教师自然要多方面学习、参考,要了解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想到,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自己都没想到的部分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的备课其实就是在学生学习前,由教师先学习了一下,先探了探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提倡“一课三备”,其中這第一备,就要求凭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不用任何辅助资料,写出教案。因此先备自己,写初版教案再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浅出”的教学方式

在备课中,教师已将文本读深读透,但这样的“深入”还需要借助“浅出”的方式,建立起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搭建起学生能力发展的桥梁。如何“浅出”呢?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自学指导。自学不仅是一个学生应用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知识转换为智力的一种体现。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最佳的时机,便是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反思。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备课中,充分利用自学时机,考虑自学方式,布置自学任务,发展自学能力。例如在文言文课前预习任务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编制文言实词表格,对文字的新旧知识进行整理和巩固。或者布置课后探究作业,给出探究话题,让学生在课后有充分的时间对比文本、结合背景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种自学指导,其实是将“学生备课”纳入到教师备课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分析探究的能力,而教师则转变角色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其次是采用读写思结合的方式。阅读是被动地接受,而写作则是主动地表达,读和写紧密相连,相互促进。语文教材的选文其实也是宝贵的写作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备课中,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小到感悟文本的语言魅力,大到体味思想情感、思考人生和社会价值。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由阅读引发思考,由思考展开写作,融汇贯通,让学生结合课文写真情实感,写论证批判,参与各种类型文章的写作,以此联结读写。

通过阅读,为写作创造了条件,学生对阅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自然就有了想写的念头。通过写,又推动读,课文更易学深学透。这种读写思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灵动的选择

语文是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学科,语文教师也要有一颗玲珑之心,让教学灵动起来。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可以进行阅读整合,这不仅是课内的整合,也包括课内外的整合,对不同学段的整合。例如同样的课文题目《<论语>十二章》,初高中有何不同?对于儒家思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教师也可以结合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多种方式,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学的灵活。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语文教师也需要有灵活选择的意识。除了对文本输出方式的处理,这里再次强调学情的重要性。学生的情况有共性,更多的是个性,这就提醒教师们不能照搬同一份教案进行上课,必须充分备学生。例如一位语文教师执教两个班级,一个班活跃,一个班沉闷。如此,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活跃的班级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以免教学重心的偏移。而对于沉闷的班级,教师需要采取轻松活泼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所谓一课多备、一课多案,不仅仅是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磨练,也是对学情充分的把握,是一种灵动的教学选择。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备课新思路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的技术手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不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结构都在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备课需要教师顺应新时代、合理利用新技术、发展新技能。

现阶段的中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个性化、多元化是他们特点。语文教师要看到中学生的特质,并利用这些特质为有效备课服务。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师生互动平台,深度挖掘学生在认知思维等方面的隐性要素;通过互联网互动方式,了解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困惑,达到语文备课的精准定位,实现学情分析智能化。

“互联网+”使各种知识互相渗透的速度加快,语文教师要积极通过互联网寻求多种学习渠道,为自己“蓄能”,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社会认知网络,例如使用慕课平台来拓展学习资源,以此来充实自己的隐性备课。

“互联网+”也加强了语文教师之间学习合作,实现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推动备课方式丰富。例如“钉钉”和“微信”都有即时沟通和协同办公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教师间互动沟通,集思广益,提高备课效率。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这些智能化工具,交流经验与观点,充实新思路,丰富备课新方式。

因此,在“互联网+”新时代下,语文教師要结合时代规律,提升信息素养,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融入备课中,实现对自我备课能力的超越。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避免传统备课和形式备课的弊端,让隐性备课始终细水长流,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备课习惯,在初次备课时尝试“备自己式”备课方式,灵活地运用教材,灵动地选择教学方式,使“深入”的备课能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真正的发挥学生主体。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语文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新技术发展备课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总之,有效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教师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始终保持一份热情,提炼一颗玲珑心,多在备课中下功夫,才能上好一堂课。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刘祥.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4]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李静文.沈蘅仲语文备课经验述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邹小娇.中学语文隐性备课的独特性质与实践路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1):103-105.

[7]付书琪.“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备课现状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20.

[8]周俊.浅谈语文备课[D].东北师范大学,2013.

[9]李晓飞.高中语文备课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0]王晓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备好课[J].文学教育(下),2016(03):56.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有效备课备课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中学历史深度备课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