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秧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2-02-19赵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赵昕

内容摘要:民俗文化是广大中华人民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教学更是留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重要入口,东北秧歌作为东北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受到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东北秧歌的文化特色,探讨目前东北秧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其必要性,并提出四种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东北秧歌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国幅员辽阔,在这广阔的国土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在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热情奔放、刚柔并济的东北秧歌诞生了。这种热情似火的民间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并不顺利,其传承与发展值得重视。东北秧歌作为东北特色文化的一个代表,理应被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语言知识。

一.东北秧歌文化特色

东北秧歌是来源于东北民间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其历史悠久,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劳作与庆祝活动。秧歌这种表演形式一直深受东北人民喜爱,每逢重要节日都会用秧歌表演来助兴。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杨宾的《柳边纪略》中详细记载了民间秧歌的细节,书中描写了秧歌中的扮相、衣着服饰特点、音乐特点以及表演时的欢乐盛况。东北秧歌起源于东北地区,劳动人民在春、夏、秋三季多忙于农耕工作,在寒冷的冬季迎来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光:春节,人们聚集在一起用歌舞的形式欢度佳节,以表示对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等。由于天寒地冻,人们舞动时往往动作较大、节奏较快,这种形式代代相传,形成了热闹、欢快、火爆的鲜明风格。时至今日,东北秧歌依然深受东北人民的欢迎,在广场上仍有大妈大爷在成群结队地扭秧歌,在农村的一些重要节日和庆祝活动上也有秧歌的身影,这种民间艺术深深烙印在东北人民心中,经久不息。

(一)形式多样

东北秧歌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元素。清朝时期,东北地区满族人较多,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结合了两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在秧歌中既可以看到汉族舞蹈欢快明朗的风格,也可以看到满族人民的粗犷的风格。东北秧歌是广大农民在辛勤劳作中创作出来的,又运用于祈福祭祖活动中,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民间歌曲、杂技武术、各式戏曲等元素,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东北秧歌表演的乐曲一般用唢呐、鼓、锣等传统乐器进行演奏,在一些重要场合和正式表演中,也会使用二胡、竹板等乐器进行伴奏。

(二)节奏鲜明

东北秧歌多选用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乐曲,用唢呐、鼓、锣等乐器进行演奏,节奏感强,风格鲜明。用唢呐吹出缓慢的曲调加上鼓、锣等节奏紧密的敲打,营造出一种昂扬向上、欢腾热闹的氛围。“稳中浪,浪中哏,哏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东北秧歌形式幽默、风格独特,这种孕育于黑土地的艺术形式集合了幽默、泼辣、稳重于一体,体现了东北人民刚柔并济、淳朴热情的性格。“扭的夸张却稳健,浪的大方却不媚俗,俊俏的动人却不生厌,艮的得劲却不张扬,”[1]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舞蹈韵律感十足且独具风格。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与音乐紧密相联,也十分具有节奏感。灵活变换的步法加上身体上半部分的扭动,同时以各种表演道具为辅助,紧扣音乐节奏进行摆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东北秧歌的“稳中浪”的特点。

(三)视觉冲击

一方面,东北秧歌在服装颜色选择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秧歌表演的服装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运用的颜色都十分艳丽。秧歌表演的服装多采用粉色、红色等夸张夺目的颜色,再配上颜色鲜艳的手绢和扇子,构成了一幅红红火火的图画。红色与绿色的撞色搭配使东北秧歌表演者最经典的选择,男性表演者多在腰间系上红绸,表演者多在脸颊上涂抹艳红色的浓妆,正符合东北秧歌“浪”与“俏”的特点。另一方面,东北民间秧歌中多加入舞龙、舞狮的表演,还有高难度的踩高跷、杂技表演,专业人员在舞台上熟练自如地进行表演,精彩的同时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东北秧歌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

东北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对其本体的保护与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将其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较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更倾向于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例如春节、剪纸、京剧等,文化教学有时只是一带而过,不具有系统性。对于地域民俗文化也不够重视,这样的文化教学缺少特色,不利于留学生的多元发展。其传播现状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传播范围小

将东北秧歌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是有局限性的,首先就是传播范围小的问题。目前,在东北地区的留学生对秧歌的熟悉程度较高,而其他地区的留学生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可见其地域限制较大。将秧歌融入课堂在东北地区较易实施,而在其他地区,缺少教学资源,会增加教学难度。因此,东北秧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较少。

(二)学生兴趣高

作為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秧歌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东北秧歌节奏鲜明欢快、热情洋溢,舞蹈简单易学,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样一种民俗文化极易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对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以及课后的文化活动十分感兴趣,他们认为文化的教学有利于汉语学习,既有益于课文的理解,又趣味感十足。

(三)教师缺乏系统性知识

目前教授留学生汉语的教师大部分是对外汉语教师,授课时以语言课为主、文化课为辅,这些教师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知识只是了解,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将东北秧歌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些文化知识,也会有聘请文学、民俗学方面的老师来讲授的情况,但是这类教师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在进行文化教学时也会产生种种问题。

(四)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目前,留学生课堂上应用较多的教材中并没有提及东北秧歌,教材中出现较多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而东北传统民俗文化是东北地区留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文化,这样容易使留学生产生困惑。一些较为简单的民俗文化都是教师在教学中简单提及或是参加课外活动了解到的,这样的文化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

留学生获得民俗文化知识的途径除了课堂外,一般就是文化活动和网络。目前高校举办的文化大多以体验式活动为主,留学生可以参与其中,趣味性较高,但缺乏知识的传授。留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或者所在学院的官方网页上查询相关文化知识,但是这类知识大多是中国人上传的,可能会给留学生的查阅带来困难。

三.东北秧歌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一定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毕继万提出,“如果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教育做到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外国留学生正确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了解现代中国人的交际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就不仅有利于留学生正确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2]

(一)促进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日益增加,但是这些教学局限在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上,例如春节习俗、剪纸艺术等,对于地域民俗文化的教学较少。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学习民俗文化,有利于外国留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与风土人情,有利于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入民俗文化的教学是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当地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他们首先接触到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域民俗文化有利于留学生更快地融入当地文化,在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文化认同感。东北秧歌作为东北传统民俗文化,简单易懂,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能体现东北人民热情奔放、淳朴正直的性格。东北地区的留学生对于这种在广场上就可以看到的歌舞表演形式一定十分感兴趣。因此,将东北秧歌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以语言知识为主,这种单一的语言教学只是反复地机械地进行操练,单调乏味。文化教学的加入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对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了调节作用。在课堂中加入文化知识或开展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

四.东北秧歌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进行文化对比

在文化教学中,可以适当进行文化比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将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学生可能会产生种种疑惑。此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找出文化间的差异,以免学生产生负迁移。进行文化对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民俗文化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而在于丰富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展示东北秧歌的同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秧歌与其民族的舞剧,例如芭蕾舞、踢踏舞等在表演风格、表演形式上的异同,这样的文化比较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华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感,更快得融入当地的文化中。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单纯的文化教学很难让留学生有深层次的感受,因此文化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体验不仅可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简单易懂,用简单的方式使学生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从实际课堂上也可以看出,文化体验是深受留学生欢迎的,因此,在地域民俗文化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课堂上讲解文化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在课外活动上进一步理解此文化,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更高的水平。

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地域民俗文化后,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课后主题文化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完东北秧歌之后,可以教学生去扭秧歌或者让学生去自学一段秧歌,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展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转手绢,看谁转的更好。这些文化主题活动可以使教学更具系统性,也使学生深入了解这种文化,而不是在课上展示完就结束了,学生可以接收到持续性地文化输入。在东北地区的东北秧歌的教学中,文化资源是很丰富的。教师可以邀请东北秧歌民间艺人,向学生展示民间的秧歌表演,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剧院欣赏舞台上的秧歌表演。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广场上,向大爷大妈学习秧歌,让学生用亲身的体会理解秧歌文化。课外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民间文化,还可以使学生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提高其表达能力。

(三)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文化是抽象的,文化教學的课堂上不能只有单纯的理论讲解,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民俗文化教学成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切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只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民俗文化教学可以多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特点。种文化,而不是在课上展示完就结束了,学生接收到持续性地文化输入。

在东北秧歌的民俗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好扇子和手绢展示给学生。扇子和手绢颜色艳丽,十分具有民族特色,一定可以吸引留学生的兴趣。如果课堂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东北秧歌中的基本步法:十字步,这种步法简单易学而又独具特色,交给学生后可以鼓励学生到前面结合扇子和手绢进行表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

(四)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进行地域民俗文化教学的前提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只有教师对文化十分了解才能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我们的中华文化。进行文化分享对教师的文化水平、知识储备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往往都是按照课本、课程大纲进行,课本上、课堂中涉及的文化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在课堂上提及的文化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与现实脱节,这样的文化教学不利于学生感知,无法了解其内涵。将东北秧歌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充分地、系统地了解这种传统文化。现在的年轻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这种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给学生带来最佳的课堂体验。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东北秧歌前一定要深入了解东北秧歌的发展历史、种类以及特点,即使较难的内容不需要为学生讲授,但是教师也需要了解以备不时之需。教师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学习一小段秧歌为学生展示,让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到秧歌这种民俗文化。

东北秧歌作为东北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尤为重要。文化的发展要靠传播,在越来越多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今天,文化教学变得更加重要。地域民俗文化作为留学生在留学地区首先接触到的文化,更应该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本文从东北秧歌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现状以及必要性,在教学策略方面提出四条建议,在理论层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2]仝刚.浅析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风格特色.戏剧之家,2019(25).

[3]王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中外企业家,2020(19).

[4]曹蒙洁.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教资料,2020(23).

[5]刘晓.谈东北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戏剧之家,2020(19).

[6]黄艳碧.广西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汉字文化,2020(20).

注 释

[1]仝刚,浅析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风格特色.戏剧之家,2019(25):125.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10.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