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邮政职工招考制度刍议(1912—1937年)

2022-02-18孙忠保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邮政中华考试

孙忠保

(安徽师范大学 人事处,安徽 芜湖 241002)

招考制度,顾名思义是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制度,招考制度对中华邮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大清邮政于1896年成立,1912年更名为中华邮政。随着招考制度不断完善,中华邮政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黄金期。中华邮政业务错综复杂,对职工的能力、素养等诸多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中华邮政业务涉及交通运输、金融货币、银行、保险、法律、外交、会计、统计、语言文化等方面知识。中华邮政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特别是汇兑、储蓄、简易人寿保险等特殊业务,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甚。为招录、选拔适应邮政发展的各类人才,自晚清邮政建立起,开始实行招考制度,要求“各级邮政人员,必须经过特种考试,邮政人员考试及格,使得录用”[1]。《特种考试邮务人员考试条例》于1935年出台,中华邮政招考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

学界关于中华邮政招考制度的专门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多针对邮政人事管理制度。李致远研究北洋政府时期中华邮政人事管理制度,指出了邮政人事制度对中华邮政的促进作用[2]。胡中升对近代中国邮政工作人员的选用、分级、定薪、晋升等加以阐述,其中在选用方面提到了邮政职工考试[3]。李蕾研究中华邮政管理制度,提及了邮政职工考试制度[4]。谷存食研究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事业发展,提到邮政职工聘用要经过考试,以示公平[5]。学者们研究邮政人事制度,大部分只是简单涉及邮政招考的概况,并未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华邮政的招考制度。基于此,从岗位设置、考试内容、招考演变、招考的意义等角度阐述和分析中华邮政制度,以期对现代邮政业有所借鉴。

一、中华邮政的招考制度

(一)招考岗位设置

近代邮政自建立起,邮政局所、邮政业务、邮政经济、邮政路程等均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中华邮政开办后,业务从寄递邮件扩大到包裹、储金、汇兑、简易人寿保险、代售印花、代订书籍和刊物等业务[1]6。邮政业务不断繁荣、机构逐步健全,客观上要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聘任相应的职员。中华邮政不仅需要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基层业务员工。不同特长的邮政职工,履职不同的工作岗位。中华邮政建立后,职工种类包括:邮务长、副邮务长、邮务官、邮务员、邮务生、拣信生、信差、邮差、听差、力夫和其他局役等,其中职员共分为四班:邮务官、邮务员、邮务生和拣信生。邮务长及副邮务长为特别邮务官。工役有信差、邮差、听差、力夫和其他局役等类。邮务官、邮务员、邮务生三班又分五等:超等、一等、二等、三等、四等,每“等”之中又分“级”,见表1[6]。邮务官、邮务员属于邮政的高级职工,邮务生为中级职工,拣信生为低级职工。

表1 四班制邮务职工岗位等级设置

1928年10月,中华邮政职工由四班制改为二班制:邮务员和邮务佐,邮务员包括邮务官、邮务员、邮务生,合并后的邮务员班次又分为甲等和乙等;邮务佐是四班制下的拣信生[6]。以后经过几次细微修订,最终在1935年二班制被固定下来,其岗位设置更加清晰明确,见表2[7]。中华邮政人事制度无论是四班制还是二班制,均体现了岗位管理的系统性、层次性、综合性,中华邮政岗位设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华邮政招考的前提是因事设岗,因岗招聘,因此岗位设置为招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2 二班制邮务职工岗位等级设置

中华邮政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各司其职。在相应岗位上,职工岗位级别越高,责任越大。邮务长是邮政职工中最高级的邮政人员,工资待遇最高,地位高,权力大,责任重,一般担任各省和直辖市邮政管理局局长、邮政总局副局长和总局各处处长①。副邮务长是仅次于邮务长的高级人员,工资待遇高,一般担任邮政总局各处处长、副处长、副视察及重要科主任等,担任重要的管理工作①。二等六级以上的甲等邮务员、一等六级以上的乙等邮务员也属于资深邮政人员,大多担任不同岗位的领导主管和管理工作[9]。他们属于邮政职工中的高层人员,担任重要的管理职责,对中华邮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资浅的甲等邮务员,一般派任二等甲级、乙级邮局局长和省局视察员等①。乙等邮务员一般担任邮政总局科员、邮政管理局次要组长或组员、二等和三等各级邮局局长和省局各处下面的组长以及省局视察员①。邮务佐为一般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各邮局邮件、包裹分拣等级、分发交接以及其他业务等工作。他们属于中华邮政职工中的中(下)层人员,分派在营业服务、邮件内部处理、邮件运输等部门,在邮政的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8]。

(二)对外招考制度

近代邮政员工一般要面向全社会招考,招考岗位公开,考试严格,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大清邮政时期,入局考试主要范围在拣信生以上人员;中华邮政时期,职工的招考模式依据班次的变化而发展,并逐渐完善和成熟。

1.“四班制”时期的招考

1928年之前,中华邮政四班制时期,招考种类有四种:邮务官考试、邮务员考试、邮务生考试和拣信生考试。当时中华邮政的各种考试并未详细规定应考人员的资格,应考者也不一定需要出示学业文凭,录取与否全凭入局考试的成绩而定[9]。但根据他们应考的科目,大多具备当时的大学、中学、高小和初小的程度。邮务员及以下的各级考试,“亦得就局内次一班级人员择优准其参加”[10]。邮务官所考的科目为13门,邮务员所考的科目为6门,邮务生所考的科目为5门,拣信生所考的科目为3门,涵盖了语言、历史学、地理学、数学、法律等知识②(表3)。

表3 招考类别及考试科目情况表

由表3可知,就邮政招考的考试科目而言,邮政岗位等级越高,考试的科目越多,对考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也越高。说明当时的考试制度有益于邮政职工的素质提高,有利于中华邮政职工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华邮政事业的发展。

2.“二班制”时期的招考

由于“四班制”在类别和等级种类上数量较多,管理的幅度出现较多重叠,同时随着邮政业务的迅速发展,暴露了越来越多的弊端。1928年中华邮政职工类别由“四班制”改为“二班制”,由于重新界定了岗位职责,招考考试资格、考试种类和考试科目等均有所变更。1928年12月15日交通部邮政总局对考试章程作了修订,新的考试章程把招考分为甲等邮务员、乙等邮务员和邮务佐三类[11]。对邮局职工“仍准予参加对外考试,以便有擢升之机会”[10]145。

1935年7月出台的《特种考试邮务人员考试条例》规定:邮政职工考试分为邮务员考试和邮务佐考试。其中,邮务员考试规定,只要符合以下三个条款之一,便可参加考试:一是凡是经备案的公私立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并持有证书的人员;二是凡是有前款所列学校毕业的同等学历,经审查合格的人员;三是现任邮务佐。所考科目共6门:三民主义、国文、外国文、中外地理、数学、常识。邮务佐考试规定,凡符合下列二款条件中之一款,可获得应考邮务佐资格:一是高级小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历,经审查合格的人员;二是现在邮务机关服务的人员。所考科目共6门:三民主义、国文、简易外国文、本国地理、算术、常识[12]。

关于信差的招考,一般由各管理局自行组织,规定了报考年龄、文化程度、考试范围。“如遇到信差缺出,应即悬牌报名,定期考试国文、算术、地理三科,大致以高等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为合适”[13]。1935年7月,湖南邮政管理局又规定信差、听差的入局考试办法:凡年龄18岁以上、27岁以下身体强壮、容貌端正,高小毕业或同等学历,均可报名。考试科目为党义、国文、算术和常识4项[13]。

《特种考试邮务人员考试条例》共14条,分为高级邮务员考试、初级邮务员考试、邮务佐考试、信差考试等四种,每一种考试均有一定步骤与合成总成绩所占分数比例[14]。

表4 考试种类及步骤

邮务员、邮务佐、信差等职工经过严格考试,合格后录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因职工的待遇较低,邮政人员流动很大。同时因交通不便,中华邮政招考的模式、科目均进行了简化。“故对原分三试之邮政人员考试尽量并为一次考试,笔试科目予以酌减,及格后再予面试及检验体格”[10]147。

二班制时期的考试修订了新的考试章程,规定更加明细,总成绩合成更加科学,流程更加规范。新增加了诸如三民主义、党义等带有政治特色的考试内容,这更符合当时统治者的意志,促进了国民教育的发展,实属很大进步。

(三)对内甄拔考试

邮政职工招考,邮局内外人员均有机会。邮局为鼓励职工,制订了“过班”考试规定:凡低一级的职工工作时间较长,平时表现较好,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允许参加高一级职工的招工考试,经考试及格录取后,即可改变工种等级①。这样已经入局服务、具有相当资历的职工便可取得考试资格,局内有志之士亦不因学校资格所限而被埋没。“四班制”时期,“邮务员要升入邮务官固然要经过考试,而邮务生要升为邮务员、拣信生要升为邮务生、信差要升为拣信生等,都可经过考试”[9]840。

为进一步鼓励邮政员工,1936年7月29日,交通部邮政总局发布第732号通令,实行《邮政人员甄拔试验办法》[14]488。甄拔试验分为三种:乙等邮务员甄拔试验、邮务佐甄拔试验和信差甄拔试验。工作成绩突出,并经过主管长官推荐,可参加任意一种甄拔试验。凡是任二等六级及其以上的乙等邮务员、四等二级及其以上的邮务佐和服务满3年以上的差役等职工,甄拔考试采用笔试,考试科目分别按照《特种考试邮务人员考试条例》的规定[14]488-489。经甄拔入选的职工,准予分别提任到上一级的班次。如原薪高于改叙班内的最低薪水时,比照原薪额高一级叙用,或按照较原薪略高的薪水续用。如信差可以参加邮务佐考试,一经录取,即可由工人升为职员,享受职员待遇。

(四)严格的招考纪律

中华邮政有较为严密的考试手续、严格的保密制度、规范的招考程序,这是邮政当局招录社会各类优秀人才的有力保障,不断为邮政职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特种考试邮务人员考试条例》还规定:招收邮政人员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密封评卷、总局审定、择优录取的方法[15]。考试采用密封卷,命题人员于每门考试之前约两个小时拟出题目,当场刻印、密封后发到考场。密封卷按照报考人员底册编列密封号,底册在封存的同时由主考保管。试卷卷面的浮签上写有报考人员的座次和姓名。考生交卷时,将浮签扯下。因此整个试卷只有密封号,没有姓名。只有阅卷人员评分完毕后,才拆开密封处,再由主考人员开拆密封底册,填写《分数登记表》中的姓名和分数③。

中华邮政实施严格公平的招考程序,不允许徇私舞弊,为局内外人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为优秀的邮政职工脱颖而出提供了制度保障。邮局任何人员(包括省管局局长)无权录用未经考试合格录取的人员为正式职工(听差、邮差、苦力等除外),必要时省管理局也只能有权批准雇佣临时雇员和临时差。在招考过程中,一旦发现徇私舞弊,将严格处理。如1936年江苏省邮局招考一批邮务佐,人数约100名。局长碍于朋友的情面,将一名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取在榜末。后被人检举,经邮政总局派员查实,劝他引咎退休,而当时退休等于退职①。

二、招考制度推动中华邮政事业的发展

(一)招考制度有助于优秀人才的招揽

邮政业务的特殊性使得邮政当局注重从社会上和局内广泛吸收人才。民国时期,随着交通的进步、社会经济关系的复杂、邮政局所的增加和邮政路程的不断拓展,中华邮政职工招考人数在供求关系影响下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表5)。邮政当局在人员的录用上特别注重文化程度、外语水平和各项技能,员工入局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邮政局内的员工升等,亦须经过甄拔考试。中华邮政员工的招考模式为邮政事业吸收、储备了大量人才。邮政职工源源不绝,适应了邮政发展的需求,对中华邮政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华邮政时期,“一遇邮局招考,不管名额多寡,报名投考的都十分踊跃”④。人们对邮政事业的热情,促进了招考制度的不断完善,最终有助于人才招揽。如1935年江苏邮务管理局呈准邮政总局招考邮务佐一批。公开报名应考者颇为踊跃,参加考试者为3500余人[16]。1936年2月16日,人数之多,分4批举行考试[17]。可见,当时中华邮政的招考规模之大,通过招考招揽大批的邮政人才,为中华邮政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本,为后来邮政发展的“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5 中华邮政职工人数

中华邮政职工人数自1912年以来,总体变化呈逐年增长趋势,直到1928年才有所减少,随后的几年增减幅度变化不大,1934年之后又逐年增长。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邮政业务范围的扩大,中华邮政招考的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37年邮政职工人数是1912年的两倍之多,这足以说明当时邮政事业的兴旺发达。

(二)招考制度有利于提升邮政职工教育素质

中华邮政职工进入邮局工作均须经过考试,即便是信差、邮差等亦须经过简单的考试手续。考试的门槛,使得只有受到相当教育、具有相当学历、有一定学识的人员才能参加应试并顺利通过。因而,不管是学校毕业生、社会青年还是邮政内部职工,他们为顺利通过邮政考试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和教育水平。据1933年交通部职工事务委员会的统计,中华邮政职工中,受过教育的人员占84.9%,其中受中等以上教育(中等、专门、特种)的人员占33.9%,受小学教育的人员占31%,受私塾教育的人员占20%,而未受到教育者仅占9.2%(表6)。同时,为全面考察中华邮政职工的教育水平,将其所受的教育与其他行业职工的教育进行比较。

表6 中华邮政职工教育程度总体情况表(1933年)

1.与铁路职工教育水平比较

中华邮政时期,铁路在当时的交通业中较为发达,是交通事业中的龙头老大。当时铁路职工规模较大的有平汉铁路局、京沪沪杭甬铁路局和广韶铁路局。

中华邮政职工的教育主要有私塾、小学、中学、特种教育、专门教育等。平汉铁路经过北平、河北、河南、湖北等,有职工共14689人,其覆盖的区域邮务职工共6335人。平汉铁路受过教育的职工有8027人,占54.6%,而其覆盖的邮区邮政职工受过教育的高达5958人,占邮务职工的94.0%[18]。京沪沪杭甬铁路有职工7273人,受过教育的有3658人,占50.3%;其经过的邮区包括苏皖、上海、浙江等,邮务职工共计6342人,受过教育的有6112人,占职工总数的96.4%,这一比例远高于京沪沪杭甬铁路职工受教育比例。广韶铁路共1812人,受过教育的有1570人,占86.6%;其覆盖区域邮务职工共1804人,受过教育的有1700人,占94.3%[18]。

邮区受过教育的职工人数高于铁路职工,邮务职工受过教育的比例超过了90%。上述三处铁路职工的教育水平与所经过邮区邮务职工比较,相差甚远。邮政职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这要归功于当时中华邮政的招考制度。通过招考,把具有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吸纳到了邮政行业,为邮政职工队伍注入了新动力,进一步提升了中华邮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2.与工厂工人教育水平比较

以第二次劳工年鉴上所记载的工人数据为基础,将邮务职工中的差役和各地工人的教育程度进行比较,亦能看出邮政工人受教育人数高于其他行业工人。南京市各业工人与苏皖邮务差役的比较:南京地区棉织业、洋瓦业、面粉业、金楼业、酒业、报业、机器业、烛皂业、印刷业等行业工人共计1392人,其中受过教育的职工有1094人,占78.6%;苏皖邮区的邮务差役共计1363人,受过教育的有1256人,占92.1%[18]。而在重庆,包括泥水、成衣、电务、运输、机械等领域的49个工厂,共有工人24271人,受过教育的人仅占27.6%,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高达72.4%;东川邮务差役共计647人,其中受过教育的占77.9%,仅有小部分人未受过教育[18]。

中华邮政招考制度使其队伍中受教育的人数增多,为邮政队伍招揽人才。人才就是效率,高学识、高水平的工作人员,为中华邮政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如很多三等局往往只有1个局长、1名信差①,局长要担负起办理邮寄、汇兑、包裹等业务,既是局长,更是业务员,他们均能够完成公众任务。

(三)招考制度有利于提升中华邮政经济效益

1912年中华邮政成立当年亏损49万元。中华邮政在财务上实行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员工的招录采取招考方式,实行惟才录用,坚决反对营私舞弊和贪污浪费,因此邮政的收支状况逐年好转。1915年邮政经济转入佳境,年有盈余,除付还海关垫款外,还能自置资产,此年邮政收入为679万元,支出为655万元,开始扭亏为盈[19]。尤其是1922—1926年,每年有三四百万元的余利,是邮政发展的黄金时代[20]。1924年邮政收入2325万元,支出2050万元,盈余275万元,最高盈余年份达到400万元[19]。

中华邮政在1912—1934年收入和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1929年之后,收入和支出虽然有小的波动,但总量均超过了3000万元,经济规模相当可观(图1)。就中华邮政的盈余来看,1915—1929年有大量盈余,而且自1915年之后的11年间实现了盈余“十一连增”,这与中华邮政职工招考、储备大量人才密切相关。同时也足以说明,中华邮政的招考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中华邮政事业的发展。邮政行业收入与职工人数几乎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图2)。把职工人数与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01水平达到了0.879,这进一步说明中华邮政的招考制度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图1 中华邮政年间收入、支出及盈余情况(1912—1934年)

图2 中华邮政年间职工人数和收入变化趋势(1912—1937年)

三、招考制度的局限性

民国时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萧条、社会动荡,这使得中华邮政职工的招考制度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邮政原由海关兼办,许多进入邮政工作的外籍员工多由海关调来。还有些进入邮局工作的外籍员工,“多有外交使团方面强有力的介绍,由那时的洋邮政总办直接委派下来”[9]840。邮务长、副邮务长所担负的工作都是重要的管理职务,又多与外国人打交道,必须具备较高的中文水平和外文水平,还要懂邮政法规;邮权未收回前,多由外国人招用,其余是在高级邮务员中逐渐提升;邮政权收回后,“未闻对外公开招考”②。

“四班制”时期,报考邮务官考试的邮务员必须有三等三级(其月薪为150元)的资格,且须得邮务长的保举[6]135。当时邮务长均属外籍人员,邮务员如不为外籍人所熟悉,颇难升邮务官班次。更有在中华邮局工作的老职工这样说:“只要洋大人赏识了,便是缴白卷的,也是可以高升的”[9]840。如此一来,极易导致邮务官沦为外国人的耳目,招考制度受外国势力的制约。

在外国人把持我国邮政的时候,他们不但在邮务官考试中凭着一己的爱好来控制我国邮员的命运,还在邮务员考试中利用英文考试来限制我国青年取得邮政职位。邮务员的考试科目中,除中文论说一门外,其余五门都要用外文答卷。且在笔试前,还要经过外文口试,直接与外籍邮务长用外文对话[9]840。如被认为不合格,即不能参加笔试。而外籍邮务长对得宠人员参加邮务官考试时,默许其进行舞弊,给招考带来了不公。

随着邮权的逐渐收回,通过邮政职工的不懈努力与斗争,中华邮政中外籍员工越来越少。如1927年底,中华邮政局所中,外籍员工有邮务长19员,副邮务长15员,邮务官63员,邮政建筑测绘员1员,供应处印刷科经理员1员,邮务佐2员,共计101员,比1926年减少13员[21]。外籍员工在邮政招考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中华邮政在人员招揽中前进了一大步。

四、招考制度受到的影响

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使邮政人员的招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1930年,邮政储金汇业局成立。邮局的考试制度逐渐遭到破坏。邮政储金汇业局总办刘书藩借口储汇是专门事业,引用一批银行界人士来储汇局工作,根本没有经过入局考试。徐继庄为邮政储金汇业局总办期间,亦任用大批未经过邮局考试的外界人员来储汇局工作[9]840。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把中央军校庐山特别训练班一批交通班学员硬塞进来。这批人未经邮政总局的正式招考,不符合邮局的用人制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这一行径破坏了邮局的规章制度,遭到邮务工会和邮政职工的强烈抵抗。但交通部和邮政总局慑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压力,经过交涉,最终允许按二等六级邮务员录用①。民国时期,基于各种原因,中华邮政考试制度或多或少也遭到一定的破坏。

中华邮政的招考制度,除邮务官考试外,其他各班考试均面向局内外人员,邮局以外的人可以参加考试,进入邮政系统工作;局内人也可以通过考试,由低级岗位升入高级岗位。中华邮政招考制度,既招揽了社会上各类优秀人才,又擢升了本局优秀的邮政员工。对外招考有利于引进新思想、注入新动力;对内招考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开发职工的潜能,提升工作效率。中华邮政在招考中,因事设岗,因岗招聘,岗位公开,上岗考试,流程规范,纪律严明,为中华邮政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改善了邮政职工的队伍结构,提升了邮政职工的队伍水平,促进了邮政事业大发展。中华邮政招考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为邮政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毛祖培著《旧中华邮政人事制度一瞥》,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上饶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上饶市文史资料(第四辑)》,1983年版。

②顾锡章编《邮政丛书之三:邮政常识》,1941年版。

③舒学通著《旧中国邮政的人事制度》,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南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市中区文史资料(第一辑)》,1991年版。

④林忠友著《福建邮政五十年》,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十七辑)》,1987年版。

猜你喜欢

邮政中华考试
邮政农品
顺溜的怪招(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邮政进化史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