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单元整体设计

2022-02-18郑成祥

今天 2022年7期
关键词:习题整体探究

郑成祥

(毕节黔西市第八小学 贵州 黔西 551500)

运用符合学生认知基础与规律的方式教学,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设计单元整体,同时根据单元整体引领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就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主动地构建知识和迁移学习方法,由此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通过单元整体设计展开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时,可以先设计单元整体问题,以此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单元整体活动,由此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师可以设计数学单元整体习题,这样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1.设计单元整体问题,引发学生深度学习

以问导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数学概念的本质、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数学活动的延续性设计单元整体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单元整体问题,同时给予学生探究单元整体问题的空间,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同时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1 基于数学概念本质设计单元整体问题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重点,但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述数学概念,是无法使学生快速理解的,同时还会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基于数学概念本质设计单元整体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才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从而掌握数学概念[1]。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单元知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时候,就可以先结合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再引导学生将实际活中的物体、图形、计量单位平均分得到分数,这就能带领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体验假分数或带分数,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假分数的合理性,这就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深学习难度,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师这样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1.2 基于学生认知基础设计单元整体问题

学生是有认知规律的。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能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展开教学,就可以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基于学生认知基础设计单元整体问题,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空间,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主动探究的习惯和意识[2]。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再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小数,这样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教师可以运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导入教学,并鼓励学生探究5分米等于多少米,由此就能引出小数。接着,教师可以运用长度单位的换算增加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并鼓励学生设计小数的长度单位换算问题。教师以此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1.3 基于活动的延续性设计单元整体问题

设计数学问题,并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数学水平。但过于简单、相似的数学问题是无法保障教学活动的延续性与有效性的。因此,教师需要基于数学活动的延续性设计单元整体问题,并增加问题的多样性以及趣味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展开教学,由此丰富数学活动的问题,且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保障数学活动的延续性。教师可以先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设计问题,如:同分母分数能否直接相加减?然后再根据一分母分数加减法设计相似问题,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否直接相加减?由此可以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就可以锻炼学生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

2.设计单元整体活动,丰富学生数学体验

结构化学习中的数学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技能,并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多样性与趣味性,这能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主学习数学、发展核心素养提供奠定基础。教师根据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知识联系与学生的需求设计整体活动,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2.1 基于核心知识设计数学单元整体活动

小学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间与内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核心知识设计有效的单元整体活动,才能提高课堂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保障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基于数学单元整体的核心知识设计活动,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活动[3]。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就需要认识到教学的核心是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以及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空间,并使学生体验运用多种方式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同时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问题验证面积计算公式,这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推导过程,并适当的进行引导,由此使学生获得有效探究的经验。教师以此教学,可以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2 基于知识联系设计数学单元整体活动

数学知识之间是有所关联的。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就可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且完善整体认知结构,从而可以保障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并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基于数学单元知识的联系设计单元整体活动,这样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使学生获得学习与思考的成就感[4]。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动手操作活动,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考,以此可以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且锻炼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在A4纸上画出大小不一的圆,并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大小的圆的相同之处,由此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阐述探究成果的空间,并适当的做出提点,这就能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圆心、半径、直径等数学知识。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3 基于学生需求设计数学单元整体活动

在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中设计数学单元整体活动,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技能,更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结构化学习的价值,且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单元整体活动。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设计数学活动,如:教师可以设计“找不同”的数学合作活动,以此让学生观察多种线,并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多种线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的难度。当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讲述多种线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的空间,这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欲,且锻炼学生的数学技能。教师以此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学生需求,并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3.设计单元整体习题,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合理设计单元整体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概念的能力,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信心。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与认知障碍设计单元整体练习,就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3.1 根据学生认知冲突设计单元整体习题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认知。教师通过习题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引导学生化解认知冲突,这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习题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可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设计单元整体习题,并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同时把控学生思考的方向。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多数会设计“妈妈买了10颗糖,小红吃了2/5的糖,请问小红吃了多少颗糖?”的习题。这样的习题中单位“1”是非常明显的,以此就容易使学生形成固定认知,从而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时,教师就需要增加习题的难度,将习题中的单位“1”隐藏起来,如: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由此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2 根据学生认知障碍设计单元整体习题

培养并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障碍,且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就能够达到培养且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这样一来,就能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且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认知障碍设计单元整体习题,就能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学,由此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且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当学生对小数一定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直观、简单的小数习题,并在学生完成解题后,让学生讲述解题思路,同时引领学生总结出“十进分数”,这就能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接着,教师可以增加习题设计的难度,并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解题。教师以此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认识到单元整体设计对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重要性,且注重从多个方面展开单元整体设计,由此才能展开有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从而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有效性,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终才能达到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目的。

猜你喜欢

习题整体探究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