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2022-02-18

今天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生会创造性思维

刘 哲

(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现阶段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只关注于学生的成绩,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学生素养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关注,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双方齐心协力、共同协作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趋于成熟,学生能够意识到高考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与之前有所不同,可以端正学习态度,但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思想上有所转变,容易受到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影响,对待教师的说教会出现与之对抗的情况,按照相反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偏离正常的航线。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数学学科,明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致力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采取平等互助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引领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高中数学知识的难度比较高,而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内部的逻辑关联,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时间,而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解题思路,能够被学生牢牢掌握,创造性思维也会在此过程中得以有效地提升。

1.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高中数学是一门主课,也会学生难以跨越的一座大山。在教育改革中,数学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但仍会受到陈旧观念的熟读,限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在以往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的成绩会有起色,成绩并不能体现学生的真正水平,以往的教学中注重试卷的分析,教师也会向学生讲述一些应试技巧,学生掌握技巧之后在考场中即使读不懂题目含义,也能够借助技巧拿到分数线,因此不能将成绩看作衡量学生的标准,在此过程中,不会涉及到任何对思维的培养。近些年来,在教育改革不断地落实中,对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仍有教师的秉持固有的观念教学,认为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成绩,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待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和善,而对于程度起伏不定的学生会非常严厉。学校出于下一年的招生考虑,也会限制学生的活动,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课堂中,学习掌握应试技巧。而数学教师也和学校站在统一战线,限制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考纲的内容,只为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生步入理想的大学,同时呈现出较高的升学率,招生到更多的学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1]。

2.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

首先,高中数学的难度以初中相比有较大的提升,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面对难度较大的题目多数学生选择放弃。为了遏制这类不良的现象,数学教师重新规划了教学任务,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作首要目标。在课堂中,填鸭式的教学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的提问,学生也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有别于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有问有答、一问一答的课堂中学生会感到轻松,也会被教师感染而进行思考。新课堂中教师能够卸下一部分压力,在课堂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供学生讨论、思考,学生能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2]。

其次,以往的课堂中,教师的思维固化,不会根据课堂内容调整,每堂数学课都是按照“讲解概念——讲解例题——完成课后练习”的形式开展,学生会感到老套、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教师若想要在课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对课堂模式进行调整,每堂课采用不同的形式难度比较高,教师可以以及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同一类知识点采用类似的讲法,在细微之处进行调整,学生会感觉每堂数学课都是从前没有接触过的,对下堂课产生期待,在课堂中也会更加专注,针对教材中的例题,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给予思想上的点拨,借助呈现出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这一类题型的解法,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还能对强化学生的思维。

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开展合作探究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趋于成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思考问题不够全面。而高中阶段又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的发展铺平道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沟通中能够补全思维的缺陷,每个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向并不一致,在小组交流中学生能够循着其他同学的思路思考问题,借鉴其他同学优秀的观念弥补自己的不足。小组的划分也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即使每个小组水平相当,小组内部程度不一,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为程度薄弱的学生提供帮助,在向其讲解知识点时自身也会收获良多,小组也会更加团结,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小组成员的数学程度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能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契机,学生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3]。

比如,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本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第3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在这一章节内容学习中,需要学生能够记住一元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能够运用集合表示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章节所讲的知识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仅仅通过讲述难以理解,可以借助具体的习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可以练习例题,布置为小组任务,如“解下列不等式。(1)x2-5x-6> 0;(2)(2-x)(x+3)< 0 ;(3)4(2x2-2x+1)> x(4-x)”,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习题的解答,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念,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作为自己观念的佐证来说服其他同学,在思维的碰撞中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推选出一名学生来展示讨论成果,如“(1)方程x2-5x-6>0的两根分别为x1=-1,x2=6,结合函数的图像能够得出不等式的解集为{x|x<-1或x>6}”“(2)不等式可以化为(x-2)(x+3)>0,两根分别为x1=2,x2=-3.结合图像能够得出不等式的解集{x|x<-3或x>2}”“(3)不等式可以化为8x2-8x+4>4x-x2,得出9x2-12x+4>0,解方程9x2-12x+4=0,能够得出x1=x2=23,结合函数的图像能够得出不等式的解集为{x|x≠f(23)}。”

3.2 构建教学情境

数学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所占的比重十分可观,而学生在思想层面会意识到这一情况,但是无法付诸实践,主要原因在于数学学科难度大,学生有心却无力,久而久之数学就会成为学生的短板,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阻碍,数学能力得不到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针对学生的现状,数学教师要努力打破这一困局,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情景,以教学情景作为支撑,数学知识的学习会更加轻松,在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内容解决情境中呈现的问题,活学活用,能够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条件。情景的创设会受到高中生的欢迎,打破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固有印象,但是教师要给予引导,能够操控整堂数学课,创设的情景一是要依据教材内容,二是要贴合实际,教师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抓准时机启发学生思维[4]。

比如,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本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第4节《平面向量的应用》第3课《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距离问题,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深化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相关问题。在讲解“正弦定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小明家坐落在河岸的一侧称为A处,在河的对岸有一座电视塔也就是B处,小明想知道电视塔到自己家的距离,但是年龄有限,小明没有办法独立过河,测量的难度比较大,翻找家里的工具之后,只发现了测角仪和皮尺,那么小明能够运动工具测得家和电视塔的距离吗?”学生会带入到情境中思考,教师可以适当的指引,如“测量之前应当借助什么图形呢?”学生会联系余弦定理构建出一个三角形,教师可以借助抛出问题“在构造出的三角形中,有那些已知的条件?”将A和B垂直相交的点看做C,能够知道AC的距离以及角A和角C的度数,运用余弦定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出正弦定理,学生学习过后,可以运用正弦定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3.3 借助问题引导

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发展大有助益,而对其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借助教师力量抛出相关的问题,学生依据问题发散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以提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不断的抛出问题,指引学生思考,扩宽思维的宽度并开展深层次思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外,学生在课堂中循着教师的问题思考、回答,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在发动脑筋思考问题时,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观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做批判,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思维,学生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生思考期间,独立思考问题的水平能够得以显著提升,有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积极影响,遇到难题时不会再退却,而是主动地思考寻找解题方法,运用已经掌握的解题技巧不断的尝试。

比如,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本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1节《集合的概念》,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知晓集合中的元素的是三个特性,并理解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需要借助问题加以引导,如有两个渔民在打鱼,渔民A撒下渔网,等待一段时间后拉起渔网,网中有许多跳动的鱼,数学家看到了,便说这是一个集合。教师可以提问“数学家所说的集合是什么?集合的对象是什么?”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数学家口中的集合指的是渔网中的鱼,集合的对象就是这些鱼。”教师可以抛出下一个问题,“渔网中的鱼和湖中鱼所构成的不同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湖中的鱼与网中鱼的关系,能够轻易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渔网中的鱼构成的集合是湖中鱼构成集合的子集”,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渔民A和渔民B同时捕鱼,渔网中有相同的种类的鱼,若将两个渔网中种类相同的鱼看做一个集合,那么这个新集合与另外两个集合是什么关系?”问题的难度在逐层递增,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深入地理解集合的概念,同时思维也能够得到锻炼,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4 联系实际生活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数学知识学习有所助益。大多数的数学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会将生活案例适当地引导到课堂中,学生不再感觉数学距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实用性的特点,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能够联想起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充分发散,教师也可以主动地引导,增添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气息,在分析生活实际的同时,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观念,七嘴八舌地讨论解决办法,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高中生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教师引入的实际案例,学生在解决的基础上也能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能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比如,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本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第4节《函数的应用(一)》,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能够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者建立确定的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高中生的课余时间有限,但是也会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乘坐的交通工具以火车、高铁、飞机为主,高铁的每节车厢中都会显示目前的速度,而这个速度是怎么计算得出的呢?学生会心存疑惑,教师可以呈现计算火车速度相关的问题来答疑解惑,“某列火车从北京西站开往石家庄站,全程277km。火车出发10分钟开出13km后,以12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试写出火车行驶的总路程s(单位:km)与匀速行驶的时间t(单位:h)之间的关系,并求离开北京2h火车的行驶路程。”学生能够运用一次函数的模型来解答,而学生在头脑风暴时教师不宜打扰,在学生得出结论之后可以让其进行分享,不同的学生对待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不一致,而其他同学分享的同时也能够扩宽学生的思路,发现另一种解法,但是殊途同归,最终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离开两小时的形式路程为s=13+120×116=233(km)。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趋于成熟,思维方式也在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此阶段是创新思维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且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影响,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约束力,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此阶段的学生心智比较成熟,因此,教师不能再以对待孩子的态度来与之交流,要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为学生指引发展方向,与学生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并不断地汲取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真正地做到“言传身教”。另外在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促使良好氛围的呈现,课件中丰富多彩的内容会引起学生关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勇于提问,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题方法,从多角度思考并掌握“一题多解”技巧。

猜你喜欢

学生会创造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校二级学院学生会的建设与管理
——以榆林学院为例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