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湛江人龙舞生存路径探索

2022-02-18廖曼羽张明慧李东城冯卓文

新闻传播 2022年16期
关键词:龙舞湛江

廖曼羽 曾 仪 张明慧 李东城 冯卓文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湛江 524088)

一、研究对象简述

人龙舞是我国龙舞的一种,因其表演姿态为人群演绎龙形而称为“人龙舞”。人龙舞的起源说法多样,一说其可追溯至上古,认为黄帝时期就编排过六条蛟龙相互穿插的舞蹈;二说明末清初渔民出海前为祈求平安丰收,以模仿龙的仪式纪念逝人、敬畏神灵;三说乾隆年间凡是逢大事喜事,康王庙前就进行人龙舞。[1]综上可知,人龙舞的起源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人龙舞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而湛江市东海岛人龙舞,是人龙舞的重要代表,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东方一绝”。

二、湛江人龙舞的生存现状

(一)传播发展现状

综合安剑群等人(2011)、曹望华等人(2014)及人龙舞纪录片(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系列纪录片之东海人龙舞》、《追梦在路上:东海岛人龙传奇》等),湛江人龙舞的主要传承路径大体可分为三类:村内传承、校园传承及社会传承。

1.村内传承

村内传承是湛江人龙舞最主要的传承路径,即以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为地缘中心,众多村民共同参与湛江人龙舞的传承与发展。村内传承以人际传播为主要传播渠道,重视发展传承人龙舞技术和精神文化的内部人员。东山圩村湛江人龙舞艺术团于1989年成立,是一支全部由非专业人士组成的农民队伍。过去四五年来,湛江人龙舞艺术团作为湛江人龙舞保护单位,始终延续着代代相接的传统,每逢重要节日便将人龙舞搬上舞台。

2.校园传承

校园传承即一种将湛江人龙舞融入湛江市学科教学当中,学生对湛江人龙舞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传承路径,如湛江市觉民小学就以湛江人龙舞为核心开发了人龙舞带、人龙体操等人龙舞系列课程。校园传承通过组织传播渠道,以文字和语言的传播形式,将人龙舞列入试验区中小学校乡土教材和考试内容,以加大湛江人龙舞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力度。

3.社会传承

社会传承则通过大众传播渠道,重视营造良好的人龙舞文化氛围[2],使湛江人龙舞文化走进百姓的生活,如前往各地表演、拍摄湛江人龙舞纪录片等。据了解,农民人龙舞队伍外出商业表演的机会较少[3],近年来的商业演出及电视节目表演大多系传承人王宏伟主动联系。

1)传播形式上,口头传播为主,视觉传播为辅

高职英语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最大的一个障碍在于教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与英语教学之间还存在许多的脱钩,两者之间的独立性相对比较强,难以实现两者的优化互动以及合理调节,许多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业之后,自身的职业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培养的实质需求。

湛江人龙舞的传承形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的言传身教进行传承与发展,如湛江人龙舞代表性传承人陈那二、吴爱平就是苦学二十余年,以身传口述的形式教授出多名人龙舞演员。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越发重视起湛江人龙舞的保护与传承,如拍摄湛江人龙舞宣传图片等。同时,其传播媒介集中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渠道,且数量较少,内容几乎不涉及人龙舞技术与精神文化的传授,仅讲述湛江人龙舞发展历程及其成就[3][4]。究其本质而言,湛江人龙舞始终以口头传播为主,视觉传播为辅,触达范围窄。

2)传播知名度方面,知名度较低、品牌声量较小

湛江人龙舞传播知名度较低、品牌声量较小。朱培科(2014)曾对湛江市各阶层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其回收的三千余份有效问卷表明,湛江人龙舞存在较大普及与宣传问题:本土中青少年市民对湛江人龙舞了解甚微,老年无职业者对人龙舞了解较多[6]。而就笔者的调查,228人中,了解湛江人龙舞的仅有5人。

同时,无论是在社交平台抑或是湛江市政府门户网站搜索“人龙舞”,都只能得到较少的信息,可见其品牌热度及知名度之低。

(二)传承问题

1.传播形式落后,传承人缺乏互联网思维

湛江人龙舞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其传播形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脱离,传统而单一的言传身教与实地演出难以拓宽其传播面、深化其传播效果,在数字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现在更是呈现出落后趋势。与数字媒介技术相脱离的湛江人龙舞或许会落后于时代浪潮,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如湛江人龙舞主要的言传身教传播形式单一,效率低下,缺少专门的影像、音频资料。多年来,也仅在2015和2019年分别存有一部微纪录影像。而以时下流行的短视频为例,湛江人龙舞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宣传甚少,且时效性低。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湛江人龙舞传承人缺乏互联网思维,存在对数字传播媒介的认知局限。“湛江人龙舞无需短视频宣传”,王宏伟说道,并解释其有三点原因:第一,艺术团团员不固定,团员将表演视为业余爱好,无需专业推广;第二,缺少运营经验,维护成本高;第三,运营短视频账号有暴露隐私的风险。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可选择的活动方式增多,村民愈发关注起人龙舞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及精神支持,湛江人龙舞队伍日渐乏人,特别是年轻人。如《追梦在路上:东海岛人龙传奇》中,18岁的吴明东始终向往着外面的世界[3]。

同时,社会传承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宣传,其益处多是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受众大多不具备传承的能力和技术,仅属于文化熏陶下对人龙舞有一定了解的外部人员。虽有一定几率将其转化为内部人员,但就当下调查情况而言,转化率较低。

而村内与校园传承作为湛江人龙舞关键的传承路径,技术的传承被限制于湛江东海岛内地。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村落求学、就业,农村传承人才集体流失,湛江人龙舞存在技术失传的风险。

3.资金匮乏,生存艰难

猪肉档老板詹汉荣表示表演人龙舞并没有为他带来经济收入[3]。据王宏伟介绍,湛江人龙舞的商业演出机会较少、费用较低(人均100到300元不等),这些收入难以维持日常训练,道具服装修补,住宿费等开支。而湛江市政府以及广东省非遗保护机构对团队提供的扶持基金仅能满足道具、服装和训练费用,队伍资金不足,生存艰难。

综上,湛江人龙舞存在人龙舞传播形式落后;现代文化冲击传统传承路径,限制人才发展;活动资金匮乏,生存举步维艰等问题。综合实地调查以及人物专访的结果,笔者从传承人、政府以及媒体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三、探析人龙舞发展之路

湛江人龙舞的线下传播传承形式时效性低,质量较差,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或许应将目光转至互联网,结合新媒体提出发展方案。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尚未有较为统一的说法,本文采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的定义,即“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湛江人龙舞应该抓住时代的机遇,跟上时代的步伐,挖掘出更多更为新颖的线上传播方式,激活湛江人龙舞的新媒体生命力。

(一)传承人:筑牢已有基础开拓新视野

传承人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开拓视野,以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进一步将旅游业发展与人龙舞文化宣传相结合,组织、引导游客参观并参与到人龙舞表演活动中;在坚持原有的传播路径的同时,更需要结合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解放认知,接受并尝试新媒体传播方式。根据前文可知,当前团队对互联网传播媒介的认知不足,湛江人龙舞并未采用新媒体路径进行传播。故而改变其新媒体传播现状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传承人对新媒体的认知。

传承人也可以寻求专业团队的支持,制作湛江人龙舞练习演出的视频并将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同时加入官方平台发布的相关活动,如抖音的“非遗合伙人”计划,获取流量扶持,吸引用户的关注,增加湛江人龙舞的国内知名度,缓解湛江人龙舞互联网传播的窘境。

(二)政府:重视并鼓励人龙舞的新媒体传播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21年与2020年同期相比,抖音内国家级非遗视频数量增长188%,累计播放量增长107%。新媒体发展时代为湛江人龙舞的互联网传播提供技术支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应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拓宽传播手段和渠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

针对传承人对当下新媒体传播媒介认知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当通过设置新媒体课程,如抖音运营课程、微博推广课程等,引导传承人正确认识新媒体传播媒介,鼓励其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利用新兴传播手段,提高湛江人龙舞的知名度。政府还应针对传承人在新媒体技术上的欠缺提供帮助,组建一支技术帮扶团队,给予实质的帮助。如在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设置官方账号,招募专业的新媒体从业者帮助传承人进行运营和管理,定期更新人龙舞相关视频和文字,使得湛江人龙舞逐步走上数字化融合的道路,进一步加深湛江人龙舞传播和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借助广东省文化厅非遗处等联合主办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平台,实现人龙舞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运用文字、录像等手段,录制人龙舞技艺、历史等,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人龙舞文化。

最后,政府还应当给以湛江人龙舞传承人充分的资金支持。政府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提供更有利的财税支持,通过定向扶持、贷款优惠等政策,鼓励和帮助湛江人龙舞的传播和传承。

(三)新媒体组织:开放包容给予支持

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组织与新媒体平台强调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如在快手“非遗江湖”中,艺术化的细节表达实现了“非遗+互联网”的创新融合,通过流量推广助力非遗传承。中国拥有上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组织与新媒体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通过设立湛江人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项目,媒体组织与新媒体平台可以利用本身已有的技术手段,给予湛江人龙舞更加广阔的传播平台:如创作湛江人龙舞短视频等;为湛江人龙舞提供更专业的直播、VR、H5等技术手段;提高对湛江人龙舞的关注度,如逢节日(春节、元宵节等),对湛江人龙舞的特色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和推广,平台提供流量扶持,增加湛江人龙舞的曝光度等。

湛江人龙舞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媒体组织与新媒体平台在其中的助力不容小觑,通过合作与扶持,媒体组织与新媒体平台同样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结语

湛江人龙舞作为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社会基础的变动促使其不断适应新的生态文化环境。本文通过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龙舞生存和传播困境分析,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措施。本文着重结合新媒体这一时代背景,发现人龙舞传承在思想认知层面的不足和在新媒体技术使用方面的缺失,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无论是湛江人龙舞还是其他非遗文化,都面临着新时代的冲击。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我们更多的探索与研究都能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助力,所有的非遗文化都需要不断的内部变革和强有力的外部支持,才能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龙舞湛江
城步吊龙舞流变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漫步湛江
“民间杂耍”舞出大名堂
断龙舞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
“格律诗词在当代”理论研讨会在湛江举行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创作巡展活动启动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