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拾高中历史教学中失落的国学

2022-02-18杨培智

今天 2022年13期
关键词:国学高中历史历史

杨培智

(金昌市第二中学 甘肃 金昌 737100)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学热,国学作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名片,重拾国学文化,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浪潮中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阐述历史文化的学科,重拾国学内容,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收集和整合国学内容,在丰富历史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综合分析研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学内容融合应用,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指导后续教学活动高效展开。

1.国学内涵分析

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统称,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也,是中华文明在几年前社会发展中积累沉淀的思想文化。国学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凝练体现,将其与高中历史教学融合是必然选择。

在新时代背景下,西学传播迅猛,受到西方经济冲击和影响,中西方的思想文化相互摩擦、影响,很多外来文化与中国国情并不适应,可能导致很多中国青少年盲目模仿和崇拜,影响到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形成,并且会在社会掀起一系列负面影响[1]。在此背景下,要求每位历史教师强化职能,在教学中重拾国学内容,便于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丰富教育内容基础上,将历史课堂作为感悟时代人生哲理和时代兴衰的平台,有效启迪学生智慧,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感,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2.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学缺失的具体表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国学内容,而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知识给学生,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学习没有兴趣。因此,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国学缺失问题仍然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文化渗透不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学缺失的一个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力度不足。由于高中阶段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社会其他因素所影响,致使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方面存在很多欠缺,表现在责任意识薄弱,缺少担当,缺少明辨是非的评价标准。从学校的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讲解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学习素养[2]。但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学校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重视考试成绩,却忽视了育人工作重要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丧失,不利于学生的道德精神培养。从中可以看出,国学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仅仅是作为一个知识点讲述,未能带给学生深层次的文化熏陶和启迪,因此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产同文化缺失问题十分严峻。

2.2 文学素养内容缺失

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内容,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优秀的优秀篇章,成为后代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学特色鲜明,通过阅读古典文学著作,可以切身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但实际上,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上,古文内容却少之又少[3]。究其根本,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中大力推广白话文,这就导致写作时古文变得越来越少,而很多历史教师也仅仅是参考教材和材料来讲述知识,不需要学生深层次理解,大概了解含义即可。甚至很多历史教师在讲解国学内容时,自身并不知道信息来源于哪些文献资料,对于二十四史缺少研究,人云亦云,自然也无法带给学生良好的榜样模范作用,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

2.3 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缺失

思辨能力,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强化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便于多角度看待事物,深层次剖析和找到事物本质。国学对于思辨精神培养较为推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涉及到了很多的孔子教育思想,即便传承到今天,对于很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受益匪浅。道家思想强调人类社会和世界万物均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而韩非子则强调因时而变,变法图强。而这些均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过程中仅仅是流于表面,未能深层次剖析和学习,在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4]。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如何更好的满足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要求,则需要依托于学科本体理论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得到道德的提升。国学有蕴含丰富且深刻的哲学思辨精神,应积极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发展。但实际上,这一问题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和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3.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学文化的重拾措施

针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学缺失的问题,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国学重要性认知和理解,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帮助历史教学重拾国学。具体措施如下。

3.1 挖掘传统精神文化,解决现实问题

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内容,坚持以史为鉴原则,挖掘中华历史文明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带给学生良性熏陶和影响,指导学生有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高中历史比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脱节的情况,难以焕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拘泥于表面上的理解,却无法深入灵魂,此种情况表,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支持。因此,新时期历史教学应该积极改革创新,针对性剖析和改善此类问题,历史反思下,挖掘国学中的传统精神文化,与实际生活内容结合,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解决问题。如,在讲解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讨论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所在,最终协商讨论后得到了是因为人心所向的结论,而导致秦国国力强盛的主要原因,则是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针对海峡两岸关系时,应该认识到两岸统一是人心所向,因此需要中国持续提升综合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两岸统一目标。

在讲解百家争鸣内容中时,儒家倡导民本、仁,道家则推崇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墨子强调统治者要节用、尚贤。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弘扬国学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则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国学内容的关键所在。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拾国学内容,应不断从国学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提升思想先进性,并通过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历史内容,这样才能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5]。

3.2 加强古文阅读引导,加强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从国学内容中学习传统文化精神,如果仅仅是从白话文角度来学习可能存在理解偏差,因此加强原有文献材料学习和理解十分必要。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均是在原有文献资料上经过后期加工整合而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秉承着质疑和反思态度,寻找原文献资料,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历史教学中时间是有限的,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来展示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在总结和分析中,逐步强化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古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史论结合下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传承和弘扬国学具有积极作用。

3.3 学习古代哲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国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特点,如,道家提倡的事物都是相对的理论观点,王夫之所推崇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哲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剖析,实现历史问题客观辩证看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有所不足,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教师应该对历史教材内容深度挖掘和整合,由表及里,挖掘潜藏的知识点,如,重农抑商政策,在发展小农经济方面取得了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片面的认为这是一项好政策。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挖掘知识点的思辨性内容,引导学生辩证性看待历史问题,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剖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挖掘国学内容的思辨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出的诸多要求,积极重拾失落的国学内容,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带给学生良性的情感熏陶。通过整合国学内容,有助于更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

猜你喜欢

国学高中历史历史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