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

2022-02-18白占梅

今天 2022年13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智障智力

白占梅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 甘肃 临夏 731100)

引言

《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明确指出,要尊重残疾儿童少年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全面提升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适应能力。智力障碍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人群,通过学校教育使其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提升其应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要求,更是有效保障智力障碍学生正常未来生活和社会工作的关键环节。整体上来讲,通过有效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教学,以促进智力障碍学生与社会和生活的有机融合,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夯实智障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的坚实基础

学会穿衣,懂得吃饭,能够动手维持个人卫生等,这是一个人具备基本生活适应能力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学生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和从事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现实表明,具备生活适应能力的智障学生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帮助,对于家庭、社会、学校而言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与此同时,当智障学生在完成生活自理的过程中,也会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这些个人收获都将为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弥补智力缺陷,激发智障学生智力潜能

生活适应能力与智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意味着智障学生的手、脚、眼、耳、口、鼻、大脑等各项器官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即大脑需要设想活动的过程或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后发出行动指令,“调配”其他人体器官配合大脑的思维行动。可以说,思维活动的参与是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关键,更将有效促进智障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3.有助于推动智力障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和个性发展,对于智力障碍小学生而言,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样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尤以其较为薄弱的实践能力最为明显。而针对性开展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就在于使智力障碍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和实践能力来更好地适应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个人的生活与生存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而为了确保以上现实意义的最大化实现,就需要智力障碍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坚定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方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4.强化示范教育,培养自主性意识

若想真正实现智障小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提升,除了要让其了解和掌握生活自理技能之外,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要使其具备生活自理的意识。相较于普通小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虽然存在明显的智力缺陷,但其模仿天赋同样是普通小学生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智力障碍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影响力,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不断的模仿,从而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并在反复性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智力障碍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比如在教给学生碗筷的正确使用方法时,教师就需要在就餐时做到正确使用碗筷,以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进而培养智力障碍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使其能够更好地生活。

5.应用信息手段,创设生活化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有效推动了现代化信息课堂构建的步伐。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也再次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要提升教师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的信息化水平,以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课堂教育。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手段在智障小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更将为其打开全新的发展格局。

以“超市购物”这项日常生活经验为例,由于智力障碍小学生在思维与理解、逻辑与实践能力方面的缺陷,他们往往很难掌握好这个完整的生活体验,如商品的筛选、付款与找零等,对于智障小学生而言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直观的画面、优美的图片、真实的场景、动听的音乐和精彩的视频等来呈现这一现实生活场景,并引导孩子们和教师一起“逛”超市。我们可以将整个购物过程分成若干片段:进入超市——选择物品——付款和找零——走出超市,完成购物,以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手段来一一展示这些片段,将能够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亲切感与熟悉度,进而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强化其生活体验,经过反复性的练习,逐渐培养智力障碍小学生的生活技能。

6.渗透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教学

与普通小学生一样,智力障碍小学生同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但是,不同的智力障碍小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大脑发育程度等各个方面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这也就意味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设计统一化的教学目标,更不能用同一个教学评价标准来评估智力障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为这样不仅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的长远目标,更无法使智力障碍小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进步。具体到智力障碍小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智力障碍教师对任教班级内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只有满足这个基本前提,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真正凸显智力障碍小学生在生活适应能力发展与锻炼方面中的主体性。

7.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协调性发展

若想实现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显著提升,单单依靠学科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显然是不够的,为此,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坚定发展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方向,对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通过开设不同类型的训练课程,实现智力障碍学生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的双赢效果,进而促进智力障碍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开设生活指导课。培养与发展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是为了让智力障碍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生存与生活,因此,为了使其生存与生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就需要开设更具针对性的生活指导课,比如可以将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编写成一部《生活指导教程读本》,以形象化、直观化的图片+简单扼要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基本的生活常识,从而在课堂教学的反复练习中,逐渐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在家务劳动、餐桌礼仪、寝室整理以及个人卫生等各个方面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生活指导课上组织多样化的主题劳动技能的展示活动,如“我是妈妈的小帮手”、“穿衣服比赛”、“书包整理”等,通过有机结合生活教育训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劳动,使智力障碍学生获得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8.推进家校共育,营造高效性氛围

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综合能力锻炼以及个性的全面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用的共同发挥,这也就意味着,在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小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全面推进家校共育新模式来营造高效性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氛围具有客观必然性。

对于智力障碍小学生而言,很多家长往往会出于各种担心和顾虑,不愿意让孩子出门,除了每天固定化地奔走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智障小学生获取生活体验和锻炼生活适应能力的可能性并不高,这也就意味着,家庭生活成为了应用学校所学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是,与学校教育不同,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不可能时刻看着孩子,因而,就有必要将家庭环境中一些可能威胁智障儿童生命健康的安全隐患告诉孩子,从而让他们可以在家庭中更加自由地行走和生活。

9.整合教学资源,提升社会化水平

围绕智力障碍小学生开展生活适应能力教学与训练,其最终目标在于打破智力障碍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壁垒,通过整合三方优势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社会、融合社会的教育与训练平台,使之发展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

利用社区资源,构建生活课堂。社区是智力障碍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有效改善特殊教育生活适应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局限性的重要辅助,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社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走出课堂,真正地接触社会、感受生活、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其适应生活的兴趣、勇气和自信。比如,教师可以带领智障学生到社区菜市场采购指定的蔬菜、水果,也可以带领智障学生到超市参与“新冠疫情小小防疫员”的公益活动,甚至是在教师陪同下,引导智障学生完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坐等,通过这些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智障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平台上实践所学的技能技巧,以促进课堂所学知识向个人能力的内化,进而使得生活适应能力得到真正培养与锻炼。

结束语

总之,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既是特殊教育学校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内在要求的重要举措,更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实现智力障碍学生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坚实基础。因而,作为一名智力障碍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尊重智力障碍学生的个体差异,革新智力障碍教育观念、整合相关优势教学资源、创新多元教学方式以实现培养与发展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特殊教育目标,从而为智力障碍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搭建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智障智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沙漠里的精灵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