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教学理路与内容探析

2022-02-18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 岩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面对“00后”“网络原住民”时,亟须有效利用意识形态的网络化资源, 进一步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使原本的“低头族”“手机控”更为自主地融入课程教学,从而打造更加接近教学本质、共同在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本文试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为例, 进行教学理路和内容的阐析,以期抛砖引玉,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目标的实现,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突出运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理念, 重点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因此,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进行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现实逻辑的系统梳理, 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转化的系统知识储备。 课堂教学亦应秉承“大思政”理念,助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孤岛化”现象的破解,注重学校教育活动的显性因素与社会生活大课堂的隐性资源有机融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学习的深度结合,深化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理论剖析与经典研读的有机统一中实现问题的拆解,在“返本开新”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史料意识等。 基于上述教育理念,本阶段教学内容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 注重拓展学生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认知, 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变”与“不变”现象,廓清“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在方法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意识、问题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文献阅读、综合概括、观点提炼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团队协作、分享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情感价值目标方面,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为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活动场域和技术支撑。

2 教学理路的分析

2021 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1]。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需要我们深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该问题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石、价值引领,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原理课的重要知识节点,是把握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知识区。

2.1 彰显原理课教学话语力度之需

目前, 教材在这一部分的内容编排及理论阐释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论证不够突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制度优势联系不够充分。在2021 年版原理课教材第三章第一节新增“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知识点,对于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视野、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格局进行分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视角, 较之以往是极为有益的补充和提升。 我们可以尝试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维度,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原脉、践行要求进行探析,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 更清醒理性地把握新时代的主要特征, 理解新时代各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从而更积极地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

2.2 提升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之要

相比于专业课,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缺乏足够重视,学习中存在不够积极主动的现象;对问题的思考多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动力。 但另一方面,“00 后”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又比较深,面对中国的崛起,他们心态开放又充满自信,但他们同时对教条式、 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反感, 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充分结合起来,注重探究式、情景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对于开设原理课的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来说,由于他们普遍在高中阶段学习过《思想政治(必修1)》(2020 年版)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一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 年版)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相关内容,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然”表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判断已有大体认知,但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应然”基础和“当然”要求等问题(包括本科阶段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 尚无深刻把握和透彻理解, 存在知识碎片化、理论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与文科学生相比,他们动手能力、执行能力较强,但系统思维、理性批判能力较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理性认识等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 但对马克思学说的时代性特征并没有切近的领会; 具有尝试把握人类社会矛盾问题的倾向, 但对于社会矛盾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 对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渊源、 化解要求等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尤其是将其置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格局、 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历史迭代中进行分析考察尚有不足,回应“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能力有待提升。

3 教学内容的拆解

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 挑战度可以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具体拆解得到进一步提升。 该教学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教学内容, 分别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认知、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及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要求。 导入新知环节可采取“线上”“线下”互嵌的教学方式,利用庆祝建党百年这堂最生动的“大思政课”,结合2021年2 月播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切入授课主题,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并将理论学习与自身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解决新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觉醒年代”、陈独秀在《新青年》宣言的描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为切入点,抛出问题、援引授课主题:是什么指引我们不断进步、走进新的时代? 现在的新时代“新”在哪里? 教师在进行点评时导出本小节教学主题: 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的伟大成就与演进逻辑,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正确提出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实践。 本小节教学内容的分析视角就是,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来探讨新时代之“新”。

3.1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认知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认知部分, 是本小节课程教学的重点兼难点。在讲授过程中,一方面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通过问题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注重发挥教师在授课及讨论中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增强对所讨论问题的专业性认知。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分析维度,层层递进,重点阐释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不同于阶级社会的构建逻辑和化解理路等,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素养、综合分析能力。 结合党史教育,利用翻转课堂,请学生思考并梳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和实践, 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正确把握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为后续问题分析埋下伏笔。

在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维度进行理论逻辑阐析时,注意突出两大理论要点。 其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事物运动发展之必然现象。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一种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和过程本身中的矛盾, 而且这是一种实际的力量”[2]。“一切都是从一物向他物的转化,是从分离到统一并从统一到分离的转化”[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其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社会发展规律之体现。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4]19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5]。 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4]166。 教师要注意点明文本表述的实质含义, 指出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时代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矛盾关系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不断深化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有助于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那么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表现有哪些? 基于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已修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以该部分适合采取翻转课堂形式,围绕“建党百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分别体现社会主要矛盾哪方面的转化? ”的主题内容,请学生自主回顾建党百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历史, 并结合之前所掌握的相关前情知识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在课堂发言环节,由学生选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注意在回答不同问题时, 要保证选派的小组代表不能重复,并且按照小组回答问题的先后次序,同学间的答案不能重复,生生之间可以互相纠正、补充。

在教师总结讲授环节, 应注意梳理该部分的两个教学要点:其一,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一定变化(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例);其二,矛盾地位发生变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从属地位的矛盾, 而原来的某个非主要矛盾则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以“西安事变”前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例)。 教师要注意总结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深刻性变革的历史迭代中生成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本质是矛盾双方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3.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变”与“不变”是本小节教学的另一难点问题。 教师首先应借助数据图表等直观方式, 揭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综合人民需要的历史性变化、 发展的根本性变化得出的,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阐明其转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部分质变,廓清认识。进一步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转化源于发展,也归结于发展; 结合史实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仍然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人民的幸福线,以此深化认知。基于学生普遍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所了解, 可将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与之比较, 在彰显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超越的同时,引发学生理性思考,为后续问题的分析做好铺垫,提升教学实效性。

通过2002~2021 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全国两会热点问题,2010~2021 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年GDP 总量、高铁运营总里程、货物进出口总额、2021 年我国31 省份GDP 等数据对比,引导学生在感受我国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 归纳民众从衣食住行到全面发展的需求变化。 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根据学生对上述各方面内容的实际把握,并辅之以课程思政等手段,如请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近几年本专业有哪些科技创新成果,围绕“华为被制裁事件” 开展案例讨论等,启发学生探究并分享对于我国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的认识,以及加深对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的认识。 通过对民族企业华为公司企业精神和文化的了解,启发学生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再如,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观点,谈论对于发展不平衡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 平衡与不平衡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 既对立又统一, 不平衡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实现新的平衡的必要准备,当不平衡成为阻滞实现新的平衡的突出问题时, 就需要着力进行解决,增进理性认识。 借助线上教学平台,以投票方式开展话题讨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表明我国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质’的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继而进一步强调社会主要矛盾属于历史范畴,“转化”必定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部分质变, 要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尺度, 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变”与“不变”理解的同时,通过超星学习通APP,对学生参与话题投票的结果进行学情反馈。

3.3 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接续奋进新时代的基本要求

该部分作为教材内容的有机延伸, 是本小节教学活动创新性和高阶性的体现, 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原理课教学的融合, 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分析方法具体运用于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要求, 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 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认识矛盾、判断矛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矛盾, 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的构建逻辑, 提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举措,深化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通过“五大发展”“八个更”等中国新理念的示例,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始终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核心就是怎样看待和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其实质仍是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两者都认为人的需要是客观的,具有层级性的,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而马克思主义更为关注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民, 注重人的需要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人的需要只能通过社会方式加以满足,具有空间的全面性、时间的持久性,以此引出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要求。

基于以上问题探究, 继而进一步分析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之一:接续“赶考”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57“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6]21学生通过阅读经典, 体会马克思能动实践观的审美意蕴,结合马克思交往理论,理解人是发展的动力和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万山磅礴有主峰”,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即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之二。“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6]20-21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路径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6]11抓住主要矛盾(尤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工作方法, 由此引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之三:统筹全局、协调推进等。

4 结语

教学总结与拓展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更是如此, 通过本环节的有效组织,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拓展理论视域,激发起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性自觉和责任担当。 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及阅读材料,在巩固本阶段课程所学的同时,可自主预习下一阶段的新课内容,实现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展, 可在实体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同时,穿插进行投屏讨论、抢答、投票、任务驱动、课程思政等教学活动, 以推动传统教学优势与信息化教学技术不断融合,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增进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加上不断完善的课程资源建设,更为教学内容的生动、系统阐释及教学过程的多样、 高效开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条件支撑。 辅之以专题教学课件,线下教学案例视频,教师在超星学习通的课堂活动模块内提前设置并保存的课前随堂测试练习题、课中各种抢答题、讨论话题、投票话题等课堂资料,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性一度”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资源支撑。

此外,作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仍面临诸多亟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如在教学深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把晦涩难懂的理论问题讲得通俗易懂, 把所讲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背景更好地融合起来,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教学力度上,如何在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更能发挥教师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廓清认识误区方面的主导性作用,在内容鲜活生动的同时更为凸显理论论证过程, 启发学生尝试探究更多“能知”“可知”“将知”的领域和问题;在教学“精度”上,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地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取向, 紧跟时代节拍,与“00 后”“网络原居民”进行零距离思想碰撞,更好地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精准滴灌”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