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途径分析

2022-02-18王静芳田婧婷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王静芳,田婧婷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奉贤区 201411)

0 引言

“劳动”意指操作,活动,如体力劳动、脑力劳动[1],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就职业教育所肩负的任务而言, 劳动应是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而劳动教育应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劳动教育不仅应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 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清新时代、新形势下劳动的内涵,也要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劳动的技术技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操,助力学生实现强体、树德、增智及创新和超越,最终实现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的全面发展[2]。即,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劳动”,提升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能力, 还要以劳动价值来促进其自我肯定和自我成长,从而实现“享受劳动”的教育目的。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与职业也将更加密不可分, 职业院校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 全方位做好劳动教育的任务显得更加突出。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及教育者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认清劳动教育的本质,还要从现状出发,积极查找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此方可使学生的劳动素养真正得以提高,劳动教育的目的真正得以实现。

1 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德育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切实的德育意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3]。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劳动教育应当隶属于“德育”。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参与社会劳动,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劳动对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认识到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辛勤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根本上杜绝不劳而获的错误或消极思想, 更加主动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以劳树德”。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帮助自身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点,对于未来进入职场、踏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高职学生“走弯路”“走邪路”[5]。

1.2 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 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6]。 高职院校以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学制短、专业性强等特点。 当前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少有劳动的机会,个人劳动意识比较淡薄,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不知所措。这与近年来高职毕业生频繁跳槽、“慢就业”等问题不无关系。在此情形下,劳动教育恰可成为社会劳动与学校劳动间最好的“桥梁”,既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提高劳动素养、增强体能锻炼,为其后续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奠定劳动能力基础, 又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淬炼,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真正实现“做中学”。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符合自身教育发展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不仅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家有关指示的需要,更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的需要。

2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

《意见》要求[6],“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拥有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实训场地资源和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可以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我国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皆先后将劳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相应的劳动教育课时。但是,笔者深入了解后却发现,劳动教育几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最容易忽视的课程, 课程本身缺乏系统化设计,课程地位边缘化情况严重[7],配有专门劳动教育教研室和专职师资队伍、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的院校寥寥无几。 这也直接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设计不科学、课程考核不完善及师资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如,有的高职院校直接将劳动教育课程交给后勤部门或学工部门负责; 在缺乏专业师资的情况下,直接安排辅导员兼职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授课任务;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学生打扫教室、实训室等志愿者活动;“换汤不换药”地将原有实践活动考评项目或学生综合素质考评项目改为“劳动教育”等。 同时,也有部分教育者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大半学时都在进行实习实训,不需要额外开展劳动教育。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劳动教育应有的教育作用难以实现。

2.2 劳动教育主体单一化

《意见》要求[6],“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明确了学校、家庭及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各自的功能和职责。但是,在实践中,劳动教育却成了学校的独角戏,家庭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严重缺位。本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素养等教育方面。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高职院校与家庭并未形成默契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即便学校做出了劳动教育方面的努力, 有些家长也会与学校“相背而行”,对学校的劳动作业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等状况时有发生。从社会层面看,公众对劳动教育的责任意识淡薄,未能营造出关注劳动教育的整体氛围。如,部分社会组织或公众认为,学生劳动教育应是学校的职责;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观念,仍然存在;选择安逸和“躺平”生活态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等。

2.3 劳动教育内容简单化

《意见》要求[6],“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各种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应主动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技能竞赛等方式,建设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劳动教育过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及劳动情感。 然而,在实践中笔者却发现, 有的高职院校采用将所有实习实训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的简单粗暴操作方式, 有的高职院校采用将劳动教育落实成点状式、 片段式活动项目的简单堆积方式, 在劳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重实践轻理论、与专业关联度低、缺乏系统规划与设计等问题。如,有的高职院校虽然不定期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相关专题讲座、观看榜样事迹、手工作业等实践活动,但存在持续时间短、覆盖面小、专业匹配度低等问题; 个别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安排在线上或教室里,学生只能在“纸面上”完成劳动教育,缺乏劳动现场感。真正的劳动总是充满艰辛劳累,没有足量汗水和体能付出的“劳动”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劳动,只能算作参观、体验甚至“过家家”。 通过这种劳动,学生难以系统地学习劳动理论知识, 更难以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苦与乐, 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系统习得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等方面,不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2.4 劳动教育评价形式化

科学的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对课程本身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意见》中也明确要求[6],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 然而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往往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在评价主体上,劳动教育考核主要由辅导员或开课教师负责,但辅导员、开课教师因受岗位和专业限制, 并不能完全掌握学生参与所有实践劳动的过程及劳动成果等实际情况。在评价过程上,劳动教育考评往往只注重学生参与劳动的量而忽视对质的评价,注重终结性考核而忽视过程性考核。 如,有的高职院校仅依据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志愿者活动情况和勤工助学的时长给出评价结果; 有的高职院校仅依据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及签订就业协议的情况给出评价结果。在考评期限上,存在从入校到毕业离校的三年间只考核一次等不合理情况。 在激励制度方面,虽然高职院校各种评奖评优项目繁多,但关于劳动教育的评奖评优项目却很少, 专项的劳动教育奖项更是寥寥无几,有的院校甚至取消了“劳动积极分子”荣誉称号的评选。 在考评结果运用方面,劳动教育考评结果与学生申报奖学金、入团入党、应征入伍、升学就业等环节关联甚小,难以实现教育评价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途径

3.1 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实现劳动教育“三覆盖”

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真正提高到“必修课”应有的地位上来,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对“劳动育人”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在坚持劳动教育应贯穿高职教育生活全过程的前提下,统筹全局,通力协作,逐步推进并实现劳动教育覆盖全体教职工、 全部课程和学生培养全过程的“三覆盖”。 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在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需设置劳动教育教研组,制订劳动教育课程大纲,明确劳动课程实施方案,组建劳动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 以组织保障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 二是引导不同岗位教职员工树立劳动育人的思想,主动承担起劳动教育的责任,营造全员参与劳动育人的氛围。 学校各岗位教职工本身都具有劳动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虽然承担着不同的岗位职责,但立德树人、服务学生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各岗位教职工都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传播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三是发挥其他课程对劳动教育的辅助作用, 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如,可将劳动思想教育纳入思政课和其他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劳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将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态度等。四是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高职学习生涯的始终,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课程,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发挥多元主体合力,推动劳动教育“社会化”

在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有效推进家庭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和支持作用, 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 让劳动教育走出校园,推动其“社会化”,形成“在社会中学习劳动、在劳动中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 第一,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 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学科资源和条件,联合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共同构建校内劳动教育大格局。如,可依托实训室及各类学生社团等开展专项技能训练,锤炼学生的劳动意志;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寒暑假实践活动、勤工助学等,在现实工作中磨炼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学工与后勤部门可结合校园环境建设,联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价值观;聘任企业兼职教师为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的指导教师,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等。第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影响,家长通过日常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可以引导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因此,家庭不仅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 还应积极配合学校实施家庭生活劳动计划,督促学生开展家庭劳动,并对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过程与成果进行记载, 参与学生劳动教育最终成绩考核。 而高职院校也应当尽可能地密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指导家长合理开展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社会各相关部门、单位、团体应积极配合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政府应制定政策,要求具备条件的社会部门承担接受学生现场观摩、 实践或参与生产劳动的义务和责任,在社会中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整体氛围及愿意帮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适应生活、热爱生活的社会风气。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发挥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协同促进劳动教育工作的推进。 如,学校可结合自身专业建设特色, 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公益活动等, 让高职学生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体验劳动的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

3.3 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劳动实践教育平台

理实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高职院校需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理论内容,拓展劳动实践教育平台。 第一,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任务, 动态对标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劳动素质的要求, 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系统、全面且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身心参与, 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激发学生立足劳动创新创造的兴趣和潜力。如,动态更新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内容;邀请劳动模范、工匠人物或优秀创业者等担任兼职教师,以身示范,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等。第二,高职院校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并不等同于劳动实践教育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专业实践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布局,整合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的需求,建设适应新形势、符合新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多功能实践教育基地[8]。一方面,可在现有基础上全面升级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条件及功能配置, 在满足专业训练的同时加入劳动教育方面的教学和培训,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劳动实践项目,扩大实训基地所服务的专业及学生范围。另一方面,可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突出生产性劳动、学生生存能力及职业精神培养。 如,可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设立企业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制度,校企共建劳动教育模式,将企业纳入学校劳动教育主体,共同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第三,加大投入,拓宽视野,打造更多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高职院校可通过独立创建、社区或政府共建、行业互建等模式, 建设更多的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3.4 制订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有效的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 诊断和激励作用,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应从课程评价主体、课程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运用等多方面同步推进。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客户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将学生、家长、教师及客户等不同角色纳入考评主体,如,与校外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劳动教育, 则可将企业的带教老师也纳入评价主体。二是确定多维度评价标准。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 不能通过一纸考试决定评价结果,应从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等多方面制定考评标准。 三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 对于学生劳动观念转变或劳动习惯养成等难以量化的学习过程,应突出过程性评价方式的运用,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四是科学运用劳动教育考评结果。可把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就业、升学或入伍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以劳动教育评价的革新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

4 结语

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培养的学生多走向劳动、生产、服务第一线,因此更应正视自身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革新劳动教育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把学生培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享受劳动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