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

2022-02-17李宇霆

党史文汇 2022年12期
关键词:赵世炎旅欧蔡和森

李宇霆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以下简称旅欧中国“少共”)是中国共青团在海外成立的最早且规模最大的团支部组织,在中国党团组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成立到结束工作的短短4年时间里,旅欧中国“少共”不仅在开展工学运动、坚持革命统一战线、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培养和输出了一批骨干力量。在“少共”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少共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很有意义,其中的历史经验也值得我们继续发掘。

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确立共产主义信仰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衰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辛亥革命后逐渐兴起,五四运动时期,大批中国青年受到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赴法国开展勤工俭学运动,使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从1919年春到1921年1月,陆续有20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漂洋过海。他们将改造中华,振兴国家作为目标,想要实地考察法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制度,找到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出发时,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仅10岁出头。几十年后,他们之中涌现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共和国元帅,以及一批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等,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代表人物有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邓小平、陈毅等人。

在法国,勤工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基层实践,对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最真实的体会。他们切身感受到,法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一样黑暗,他们写给国内朋友的信中说:“你们所常想的,以为到了欧洲就处处可以得到安慰吗?……我们所经受的搏战生涯,人类同情的,了解的工作,尚未达到相当的程度,我们的精神哪能就说畅快呢?”他们中思想变化较早的一些进步青年开始意识到“过去对社会改造问题的看法,空想太多不实际是个危险”。这期间旅法青年一直都和国内的进步势力保持着联络,他们通过信件往来,热切地从政治的角度,讨论着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同时,他们也对法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非常感兴趣,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先后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法文版马列主义著作的重要章节翻译成中文,极大地促进了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

1920年7月6日至10日,蔡和森组织在法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及勤工俭学励进会部分成员在蒙达尔纪召开会议,会上他提出要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建议。会后,勤工俭学励进会改名为工学世界社,明确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走和俄国列宁一样的革命道路。这一时期蔡和森两次致信毛泽东,系统阐明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并提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以世界革命运动,自俄革命成功以来已经转了一个大方向,这方向就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来改造社会。”毛泽东复信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党一层,陈仲甫先生等已正在进行组织。”随后他们得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消息,决定在同一时间组织在法国的同志们也做同样的事情。

在旅欧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斗争

192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经济危机加剧导致勤工俭学生生存环境日益艰难,许多勤工俭学生陷入勤工困难、俭学不易的境地。1921年2月28日,在蔡和森组织下,4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聚集起来,为了生存和学习的权利而示威游行,终点是位于巴比伦大街57号的北洋政府驻法国公使馆,要求北洋政府出面,与学生代表商议解决勤工俭学生的生存困境。然而,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陈箓却勾结法国军警,用警棍殴打驱赶学生,活动最终以学生受伤而收场。4月22日,北京《晨报》报道了这桩惨案。“二二八”运动之前,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通过勤工还是通过争取北洋政府资助来求学这个分歧,北洋政府的反动行径使他们明白,要抛弃靠别人救济的想法,必须把大家统一起来,自己挽救自己的命运。

1921年6月初,北洋政府派特使来到巴黎,以出卖国家权利为条件,向法国政府借款3亿法郎。周恩来作为《益世报》的特约通讯员,首个将北洋政府向法国秘密借款及购买军火的细节告知于大众,尖锐地指出,北洋政府无力资助学生读书,却要借钱打内战。这样的卖国行径让勤工俭学生们群情激愤,行动起来,很快工学世界社印发的宣传小册被广泛分发,随后赵世炎、周恩来等联系勤工俭学生华工团体、旅法华人,针对秘密借款条约召开拒款大会,消息很快传遍整个法国。在拒款斗争的巨大声势面前,中法两国政府不得不对外宣称停止借款谈判,但交易仍在暗地继续进行,而且借款总额由原来的3亿法郎增至5亿法郎。两国政府私下签约的消息迅速把已经平息的斗争推向高潮,留法勤工俭学生空前团结起来,8月13日在巴黎召开第二次拒款大会。在社会舆论下,中国驻法公使签署拒绝借款声明书,并在报纸上刊登出这一则公报。

从“二二八”运动到拒款运动,间隔不到半年时间,留法勤工俭学生的行为,引起法国政府和北洋政府不满。1921年9月初,中国驻法国公使馆决定从9月15日起再次停止发放留法勤工俭学生每天5法郎的生活维持费。与此同时,里昂中法大学正式开学,但校方却把留法勤工俭学生拒之门外。周恩来在《益世报》上喊出:“穷途了,终须改换方向,势单了,力薄了,更需要联合起来。”为争取入学权益,9月21日,蔡和森、赵世炎、陈毅等勤工俭学生代表占领了里昂中法大学一座楼房,准备与校方谈判。法国警察将这些人予以拘押,当晚关在蒙吕克监狱。第二天学生们拒绝离开,法国当局将他们收容并监视,然而北洋政府勾结军警,于9月28日拘禁了勤工俭学生,他们只有中午可以在院子里活动一个小时,其他时间都不允许走出牢房。在赵世炎、蔡和森等人的领导下,学生们在监狱里绝食抗议。经过20多天的抗争谈判,这次运动宣告失败,学生们被强行遣送回国,只有赵世炎在法国党组织的营救下逃出蒙吕克监狱,留下来领导剩下的1000多名学生继续斗争。归国途中,同学们组织了被迫归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团,推举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30多人为干事会成员,约定回国后“闹出个赤色的新鲜世界”。

成立旅欧中国“少共”,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1921年底,蔡和森等人很快汇入了国内革命的洪流,留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历经了3次重大斗争磨砺后,思想也逐渐成熟起来。赵世炎等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运用,逐渐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并深深影响了陈延年、陈乔年等一大批勤工俭学生,开始转向信奉共產主义。他们与遣送回国的战友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随着国内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留法的勤工俭学生也准备成立自己的组织。赵世炎在写给陈公培的信中提到:“欧洲方面决定成立一个青年团,青年团是否有总机关,并除章程外尚有其他规约或印刷品否?如有则请即转告速寄来。”

1922年6月初,在赵世炎组织下,以“工学世界社”和“劳动学会”一些骨干为基础,联合了在德国、比利时等国的周恩来、聂荣臻、刘伯坚,以及陈延年、陈乔年等,一共18名志同道合的勤工俭学生,在巴黎连续开了3天秘密会议,一致同意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组织。1922年6月,在巴黎的布洛涅森林里,旅欧共产主义青年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正式成立。大会选举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3人组成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工作,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少共”是当时旅法华人社团中理念最先进、机构最健全、战斗力最高的革命团体。从此,位于戈德弗鲁瓦街17号的一个旅馆小房间成为早期旅欧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党团活动的重要据点。为了更好地扩大组织,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十月革命的经验,他们创办机关刊物《少年》,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承担刊物主要编辑工作。1923年6月加入青年团组织的邓小平因为负责刻蜡版、油印、装订等工作,被大家称作“油印博士”,此时他还不满20岁,李富春则负责刊物的发行工作。自1922年8月创刊到1924年初终刊,《少年》一共出版13期,成为团结欧洲华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里昂市立图书馆的中文部,至今还珍藏有这些原版刊物。

1923年2月17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此时的“少共”总人数已发展到72人,经中共中央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批准,旅欧少年共产党变更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我们屹立在共产主义的统一旗帜之下,我们是何等荣幸”,1923年3月,周恩来在写给团中央的《报告第一号》中,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

1923年以后,根据国内形势,旅欧支部成员陆续离开法国,奔赴各地开展革命工作。1923年初,根据陈独秀的指示,赵世炎和王若飞、陈氏兄弟等12人赴苏联学习,其中有8人牺牲在1927年以前。此后,旅欧总支部继续将优秀的有志青年送往苏联学习。一年后,周恩来、李富春、刘伯坚等数十位留法学生先后回国,投入到国内大革命的浪潮之中。1924年7月,邓小平开始接手旅欧青年团组织的领导工作,刊物《少年》也已更名为《赤光》。

此时,提前回国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已经成为国内大革命的中坚和主力。李立三组织开展工人运动,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蔡和森在党的二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党的宣传工作,他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在宣传党的思想与政策和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发挥了革命的向导作用。1925年,蔡和森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1924年回国的赵世炎协助李大钊领导中共北方区委的斗争,在天津唐山组织和发动工人进行罢工声援五卅运动,陈延年在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发动了省港大罢工支援五卅运动,陈毅也在北京组织中法大学学生声援五卅运动。与此同时,远在法国的旅欧支部也积极开展活动,声援五卅运动。在支部组织下,400多名旅法华人走上街头,散发《告示威华人》的传单,传单中写道:“朋友们,兄弟们,快点团结起来啊!一起来向国际帝国主义示威,使他们知道我们中国人民是勇敢的革命的。”旅欧支部还积极进行旅法的工人运动,震动了法国当局。

截至1925年,通过旅欧支部送往苏联的有志革命青年已达数百人。1926年1月,党组织安排邓小平离开法国去往莫斯科,同年,大批勤工俭学生回到祖国,投入到大革命的浪潮之中。1927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停止了在法国的革命活动。

培养优秀青年,投身祖国发展

从成立到结束工作的4年时间里,旅欧中国“少共”不仅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领袖人物,还培养出一批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后来均投身到祖国的发展中,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许多留法勤工俭学生在赴法之初,均怀揣不同的梦想:聂荣臻的科技救国梦,刘云的飞行梦,柳溥庆的印刷梦……在旅欧中国“少共”领导下,许多为救亡图存而求学海外的勤工俭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了正确的革命理想。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陆续回国汇入中国大革命的洪流,另一些人则坚持在法国完成了学业,他们中有细胞生物学家、实验生物学家朱洗,中国放射性化学奠基者郑大章,美术教育家林风眠,文学大家盛成、李劼人,高级工程师王书堂等,成为散播法兰西现代科学火种的先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法国,国难当头之际,数十位已完成学业的勤工俭学生践行留学的初心,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在抗日战争中,他们或在前线奋勇杀敌,或在后方修筑抗日公路,或在坚持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坚持至日本投降。1945年9月3日,早年由毛泽东送别赴法的勤工俭学生劳君展,与丈夫许德珩在重庆牵头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团结科学家报效祖国,一年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爱国政党九三学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留法学生所学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了运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新中国留下了他们建设国家的光辉足迹,更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与力量源泉。

旅欧中国“少共”发展的经验启示

旅欧中国“少共”的成立是在留法勤工俭学背景下产生的,是爱国运动在海外的重大胜利成果。旅欧中国“少共”是中国共产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实践,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基础。他们近距离考察欧洲的工人运动,吸取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同时组织当地的华工开展运动,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确立了旅欧中国“少共”的阶级基础,为中共的早期组织创建了干部和组织基础。

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发展过程给予我们许多经验与启示。第一,旅欧团组织能够顺利组建,离不开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革命先辈的坚强领导,牢牢地将进步青年团结在组织周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党团组织的重要一环。第二,团结当时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属于自己的革命队伍。旅欧党团组织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革命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与华工的发展,充分依靠勤工俭学生和华工的力量,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发展他们。第三,坚持实行人民革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应当依靠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底气和力量之源。正是因为这一点,当时的旅欧青年和华工最终选择了旅欧中国共产党。第四,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顾旅欧党团组织的革命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我们从中可以深刻地感悟到,要想取得更大成果,关键是要结合国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实践,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责编 张晓兰)

猜你喜欢

赵世炎旅欧蔡和森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致自闭者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
周恩来与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赵世炎入党时间考
蔡和森李立三最先提出处置夏、马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