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生态养殖 促进大水面渔业可持续发展

2022-02-17赵永锋

科学养鱼 2022年1期
关键词:千岛湖水产品渔业

陈 倩,罗 红,赵永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编者按:大水面渔业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水域生态文明、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产业融合、促进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大水面渔业发展空间大幅萎缩,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俗话说“如鱼得水”,鱼和水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如何协调鱼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产业可持续生态发展;如何提高渔业企业水产品营销和品牌运营的能力,增强渔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大水面渔业和资源保护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解决目前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为此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全国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分别于2021年10月15日和28日联合主办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研讨会、第二期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培训班,邀请多位专家、渔业主管部门代表和企业代表交流、学习目前大水面生态渔业概况、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品牌营销策略和运营能力建设,总结推广典型湖区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成功经验,借鉴千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管理体制和大水面生态渔业成功样本,探讨了新时期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转换路径,助推大水面生态渔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于秀娟:把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创新发展作为“十四五”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水面生态渔业正朝着水利生态保护与渔业生产相协调的方向发展,产业融合更加有力。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发展质量不高、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不够有力等问题。另外大水面渔业整体的经营模式和基础模式还比较粗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整体还不佳。

管理部门在研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时候,把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创新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也希望跟大家一起来共同推进“十四五”期间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从政策、科研、品牌等方面提出促进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之路

大水面养殖对水产养殖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在政策方面,希望全体水产人共同呼吁,能够制定并实行一系列符合具体国情及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平衡政策;第二在科研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的调查研究,组织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项目;第三,希望今后中国的大水面在世界发展中打出品牌、打出优势,在生产、科技创新管理方面共同提升,争取在新时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之路。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大水面渔业企业积极转型升级,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生产经营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2017 年,国家加大了环保督察力度,对大水面渔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网箱、网围等传统大水面增养殖设施被拆除。为适应更严格的环保政策要求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近年来,大水面渔业企业积极转型升级,因地制宜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生产经营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在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中,我国从南到北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渔业文化,如以鱼为主要食物的赫哲族、罗布人文化,北方的连环湖、查干湖及南方的千岛湖等拥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捕鱼节庆活动等。这些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深入挖掘和利用,通过以渔促旅、以旅促销,推动以休闲渔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大水面生态渔业管理与发展展望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大水面生态渔业管理与发展展望

大水面渔业资源情况以及面临的环境压力:我国的大水面渔业资源有天然湖泊(>1平方千米)2 693个,总面积7.8万平方千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19);人工湖泊(水库)9.88 万个,总库容9 323 亿米3(水利部,2017)。面临的环境压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水面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不合理的渔业方式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之一。①投饵、施肥对环境的影响。氮、磷营养盐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富营养化水平提高;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氨氮、硫化氢、甲烷等含量增加,造成底质形成缺氧状态;浮游生物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多样性下降;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增加,多样性下降;大型沉水植物逐步衰亡;鱼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食物链长度缩短,生态系统不稳定。②湖泊网围养殖。湖泊生态系统遭破坏与环境污染。③水库投饵式网箱养殖。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氮磷营养盐等增加、溶氧降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氨氮、硫化氢、甲烷等含量增加,造成底质缺氧;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增加;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被机会种取代,物种数下降。④过度放养草食性鱼、施肥和过量投饲料。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较严重,但水产养殖业并不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二是大水面渔业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其中有环境压力(养殖环境恶化、要求愈严)和禁渔压力(禁渔禁捕范围扩大)。大水面渔业衰退严重,近5 年网箱、网围养殖面积和产量大幅减少,大水面养殖面积和产量大幅减少。

大水面渔业技术与环境保护措施有:①养殖鱼调控。一是经典生物操纵,即通过调控水体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以控制或减轻水体污染负荷并达到调控水质效果的方法,适用于营养水平较低的湖泊。二是非经典生物操纵,适用于营养水平高的湖泊。②螺蚌调控,即笼式挂放河蚌的生物操纵。通过河蚌的摄食过滤作用,降低浮游植物和悬浮物,从而使水体透明度上升。利用河蚌的“岛”效应,通过微生物分解、降解,使磷等营养盐下降。利用河蚌的生长代谢,产生沉积和固化作用;通过河蚌的收获,使氮磷移出。通过上述手段使水质得以改善。

增殖的核心任务是合理利用天然饵料资源。天然饵料资源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着生藻类、小型鱼、有机碎屑等。多品种组合放养技术集成与应用如基于食物网调控的湖泊生态修复模式核心示范点——梁子湖群的操控与示范,渔业效益显著提升,鱼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已恢复3 种鳑鲏种群;武汉市163个湖泊中的牛山湖为水质达到Ⅱ类的湖泊,沉水植物覆盖率超过70%,恢复水生植物16种。

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展望:①需要明确定位。②需要标准化生产。研究水质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大水面生态渔业生产标准,建立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技术规范;研发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加工升值、品牌建设、文化传承等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三产融合的生态渔业产业模式。③需要平台支撑。④需要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渗透与创新。⑤需要政策支持。防止“三网”撤除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和枯竭渔业资源;评估“三网”撤除前后水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和调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强化生态渔业示范和推广;建立跨界水域的渔业管理结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刘兴国:白洋淀“以鱼治水”生态修复技术

白洋淀具有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保护物种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随着周边工农业及旅游业发展,淀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功能基本丧失。为落实“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精神,以白洋淀为核心开展了“以渔治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创新了基于高通量测序Biolog-ECO 的草型、藻型和结合型水域综合分析方法,开发了白洋淀水域生态评估软件,探明了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恶化关键机制,奠定“以渔治水”基础。创立了栖息生境营造、水生生物分级养护和生物屏障构建关键技术,子幼鱼增加50%以上,生物能级从1.5 提升到3以上;沉水植物盖度从15%提升至23%,漫滩型生态屏障可消纳部分污染物;外来物种实现基本防控,鱼的种群得到快速恢复。集成构建了以生境修复、以渔控藻、以渔控草、层级养护为特色的“以渔治水”生态修复模式,示范区水质从V 类提升至Ⅲ类,水生植物由5 种提高至14 种,漂浮杂草减少80%以上,鱼类多样性增加30%以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战略研究员赵明军:如何做好水产品营销与品牌

做好水产品品牌:提高水产品质量、品质与标准化水平,解决消费信任和选择问题;扩大水产品消费量,提高产业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渔业驱动机制由生产产量推动型转为市场消费拉动型。企业做品牌,让产品卖更好的价格,让企业更值钱。

影响渔业发展的消费问题:①主要为鲜活鱼虾消费。资源浪费性消费40%~45%,每年约100万吨鱼粉。②居民对水产品食物功能认知。水产品仍被大多居民认为是膳食改善性、宴请和补充性食物,而非营养必需性食物。刚性消费包括大宗鱼+对虾。③缺乏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与消费文化带动。如谭鱼头、鱼头泡饼、酸菜鱼、水煮鱼、麻辣鱼头及小龙虾消费文化,独特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各种水产品之间的消费竞争。④水产品消费知识普及程度不够,主要为不习惯+不认识+不喜欢+不方便、麻烦+吃不饱+价格贵(高大上)。⑤产品品质及对药物残留的顾虑。⑥缺乏产业营销推广。水产品不作为商品,大多水产品只是原料(产品)。

水产品品牌建设十大误区:无神+无点+无差异化(区隔)做品牌;随行就市,陷入同质价格竞争,具暴发户心态,无企业家精神,“自以为是+想法太多”做品牌;以为把鱼养好、产品质量好就是做品牌;注册商标+做个漂亮包装就是品牌;忽视活鱼(虾)二次消费特性做品牌;花钱开会(品尝会、发布会、参加展会)做品牌;无系统规划+配套战略与管理做品牌;做广告(随意性强)做品牌;“获奖+称号”做品牌,如鲍鱼之乡、鳗鱼之乡等;生搬硬套、模仿做品牌。

做强水产品品牌:做好水产品品牌战略“七个一”工程。①一条好鱼(虾、蟹),包括品质可控(可鉴别)、独特消费文化、不可替代吃法、信任。②一个清晰定位(为什么要消费这个产品),包括消费者、消费目的、吃什么(差异化)、消费场景、消费区域(直径)、价格与品质。③一个好名字,要好听、好记、有冲击力,做到有牌有名(商标与品牌名)。④一个准确诉求,表达定位、传神、有冲击力、有吸引力、引起联想,包括广告语——独特表述(差异化USP)和会自动传播的故事(历史典故)。⑤一个系统性独特形象,产品包装+公司形象+技术形象(VI)。⑥一场(每年一次)轰轰烈烈的造势运动(政府平台)。⑦一场系统性、持续不断的宣传活动。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水产品市场分会秘书长邹国华:新发展格局下大水面渔业产品市场变化及对其产业的影响

短期水产品价格走势:前期的鱼价上涨,由于2020 年“疫情”等多方因素,市场遇冷导致投放量减少、养殖成本大幅上升以及海洋捕捞减少所致;目前,水产品总体供应充足,2021 年春节养殖户投苗积极,海捕产量跟进,年底水产品起捕增加,2021年下半年鱼价上涨概率较小。

当前形势对大水面渔产品流通的影响:正确理解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问题,而不是一刀切,为保护拒绝开发;渔业污染与大水面水生态保护修复,大水面生态养殖与低碳理念其实是非常契合的;养殖水产品与大水面渔业产品差异;南方与北方的主导品种做精做细、经营主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疫情”对水产品流通的影响:批发市场仍是水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表明,水产品仍是安全的,通过利用科学方法进行辟谣等行动,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消费热情并未大幅变化;科学合理规划市场布局,推进批发市场民生属性和公益属性,推动水产品溯源工作。

开拓大水面渔业产品市场的几点思考:与批发市场合作,提供优质优价产品,打造绿色品牌区;品牌推广,实行鱼旅结合,将渔业与旅游深度结合,从侧面反映大水面健康的养殖环境;科技助力,重点推进标识管理、溯源以及活鱼运输的研发;拓展产业发展新途径,包括冷链、加工、产品的标准化、菜品开发以及预制菜等多维度拓展产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许海:千岛湖湖泊治理与生态综合保护实践经验分享

千岛湖生态保护经验:以对藻华控制的基本途径为例,控制藻华必须削弱外源污染;严格管控临湖高陡坡农业开发;构建河口湿地拦截净化氮磷,以达到自净目的;加强水体食物链控制;生态浮床脱氮除磷;降低内源,探讨局部疏浚方案;加强跨区域生态补偿,加强上下游的流域共保机制;加强水质监测预警,设计了水质与藻华检测系统;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包括物理灭藻技术、过氧化氢杀藻技术及使用鱼鳃式捞藻船等。

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光喜:千岛湖有机鱼产业发展之路

1959 年新安江拦坝蓄水,形成了水域面积573 平方千米、178 亿立方米浩瀚的千岛湖,湖上1 078座岛屿星罗棋布,“天下第一秀水”的赞誉美名远扬。60 多年来,千岛湖努力探索高标准保护生态环境、“两山”理论高水平转化、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保持了114种丰富的鱼类资源和一流的水域生态环境。

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以“做一条价值最完整的鱼”为使命,营造了“以鱼护水、以鱼名湖、以渔富民”的产业生态,成功打造了集鱼产销、餐饮、加工、文旅和文创为一体的动车组式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中国有机鱼之湖、鱼肴美食之乡、鱼头厨神之源、鱼文化之城”四大品牌日益显现。

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做精千岛湖有机鱼产业,推动“湖泊+”对外发展战略,形成了一条感恩鱼、生态鱼、科技鱼、法制鱼、品牌鱼、美味鱼、文创鱼、富民鱼、爱心鱼、网红鱼、质量鱼、数智鱼、模式鱼,成为全国大水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一座“中国渔都”屹立东方。

产业发展方向:①环保,“鱼水情深”。②品牌,从“三无产品”到“品牌产品”。③科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活鱼长距离运输。④加工,“庖丁解鱼”。⑤市场,低成本创意营销。⑥美食,“一道菜振兴一个餐馆”。⑦旅游,“一条鱼跳出财富来”。⑧文创,秉承资源有限,创意无限。⑨富民,“以鱼护水”。⑩机制,“创新机制、转换动能”。十个方向与渔业相结合,大力促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

推动千岛湖生态渔业进一步发展对策:①交流经验,为全国大水面渔业争做示范。②开展横向技术合作,提升管理水平。③直接投资和经营。千岛湖的管理经验是聚焦湖泊经营、渔业+延伸开发,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千岛湖水产品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千岛湖-2》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杭黄铁路沿线车站探营
——千岛湖站
渔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