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2-02-17郑世高范吉宏

科技风 2022年4期

郑世高 范吉宏

摘 要: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加深,能源类高校对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能源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特点入手,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建设实践,对高校能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能源国际组织;国际化人才培养;全球能源治理

一、概述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将自身定位为现行能源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致力于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促进治理的包容性、有效性。[1]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具体到能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而言,就是要全面、系统地了解能源国际组织选人用人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政策支持下建立一套储备、输送与任用的体系,提升中国在重要能源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能源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特点

能源问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能源国际组织作为高度专业化和极具战略性的机构,对人才需求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在气候变化和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能源国际组织工作,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为例,其强调的专业素质与联合国胜任力框架下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专业精神就有很大不同,其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涉及职业态度和原则方面,更涉及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包含了结果导向、规划管理,以及抗压能力等。此外,工作人员层级越高,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越具体,越是高级职位越倾向于“专家型”“研究型”人才。因此,能源类高校必然成为培养能源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国内能源类高校的排头兵,在能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2021年10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国内高校率先创建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经过笔试、面试两轮筛选,来自石工、化工、地质、外语、经管等学院的22名本科生与3硕士研究生成为第一批微专业学员。

三、目标定位与内涵

在国际能源领域,中国是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和消费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途径。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3]相对于中国的大国地位,我国在国际组织中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影响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贡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己任,创建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其目标定位是培养对国际能源组织事务拥有浓厚兴趣,具有高度本国民族文化认同、广阔的国际视野、合理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卓越的能源外交技能与管理能力,服务国家对外開放战略的卓越青年人才。在此目标下,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知识技能和素养。

(1)了解国际组织机构与运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等背景知识。

(2)了解能源政治、能源法规、能源经贸、能源国家文化等领域相关知识。

(3)通晓国际规范、国际谈判规则。

(4)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外交技能。

基于以上框架,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规定学制2学年,学生需要修满两个模块共16学分的课程。模块一包括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群以及国际谈判与公文写作课程群。此模块课程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建设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提供,授课方式采用线上直播进行。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根据办学的目标定位,在上百门课程中优选相关课程,包含两门基础课程、两门进阶课程,共8学分;模块二课程由本校教师开设,包括全球能源治理专题全英文课程四门,分别是能源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能源与人类文明、能源国际商务以及能源经济与政策法规课程,共8个学分。在学生管理上,选派班主任和辅导员,并成立微专业临时党支部,通过学业指导和思想引领,保证微专业同学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站稳政治立场。在学位管理方面,学生保留原专业的学习,并在原专业获取学位。此外,微专业同学还可以获得课程结业证书和微专业结业证书。无论毕业后是否进入国际组织工作,其知识储备和学术训练都会极大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四、培养途径:跨学科融合,多课堂联动

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一项起点高、成本高、期望高的人才培养工程。国内有学者提出各高校可以利用境内外国际组织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工作内容的机会,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深入了解国际组织运转模式及工作日常。[4]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但要整合校内外优势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设置,还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提升学生应对国际事务的综合素质,优化培养路径。这就要求必须在传统课堂之外,跨界引入多课堂联动的培养机制。除了通过第一课堂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第二课堂提升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特别重视通过第三方机构帮助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场景进行观察、体验和参与。

例如通过海外学习基金会(SAF)量身打造“石油与国际能源组织”暑期访学项目。该项目包含实践参观和课程学习两个环节。实践模块包括参观访问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UN Vienna)、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欧盟之家等机构。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亲身体会了解诸多国际组织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工作语言以及生活场景等,获得了在第一、二课堂无法获得的宝贵知识和经验。

理论课程包含国际石油经济、国际能源组织和能源转型等全英文课程,授课教师包括大学教授、国际组织官员、公司管理者等。多样化师资还体现在教师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提升了同学们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锻炼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有效沟通的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之中,树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心。

除了通过第三方机构为有条件有意愿的同学提供访学机会之外,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同学们积极创造参与国际交往的机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积极推动青年学生参与到全球能源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例如作为微专业第一期成员,来自石油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朱丽颖,就曾代表中国青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做了题为“迈向绿色能源美好未来”的英文演讲。她向世界发出了全球能源的未来是“天下一家,民胞物与”的中国声音。

除此之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还将着力建设“一带一路”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协助能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这些深度融合校内外资源的培养途径将会极大促进能源国际组织人才的成长,学生们也会在实习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对家国情怀的领悟、文化知识的培养、思维方式的训练与话语修辞的磨砺,坚定建设“一带一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并有机地融入中国特色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中。

五、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发展方向

新时代能源国际组织人才要通晓能源领域各类常识、擅长跨文化沟通、能掌握全球能源治理与国际合作的基础知识,培养路径体现跨界、交叉、融合的特点。未来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的发展,还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第一,构建“一专多能”的知识体系。能源国际组织人才需要能源相关的理工科专业背景,还要熟悉国际组织规则和国际关系原则。研究表明国际组织高级职员的知识结构多偏重于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学科,[5]因此从国际公务员职业发展而言,职业起点是能源相关专业领域,但后续的胜任力培养体现出明显的跨学科属性。作为一名不断成长的国际组织人才,既要有国际组织、国际公务员的业务知识,还要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国际法等基本常识。这些跨学科知识是支撑国际公务员胜任力发展的认知基础,不必高深,但要管用。概言之,就是要用社科思维驾驭专业知识,以全球胜任力框架规划职业发展。

第二,制定“一精多会”的语言规划。毫无疑问,作为国际组织人才,熟练的英语沟通能力是一个基本要求。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中,涉及88个非通用语种。[6]随着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发展,全球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悄然变革,诸多非通用语种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发展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量。[7]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作为中国输送的国际组织人才,“一精多会”的语言规划也能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组织大家庭,以便扩大中国及汉语的影响,加快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步伐。

第三,“一语中的”的沟通能力。联合国胜任力模型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表现为“清晰的口头和书面表达”。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水平或者翻译水平高并不意味着有效的沟通。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国际组织实习生在实习开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英语和法语,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遇到由于语言而带来的沟通障碍,如何简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使整个团队高效运转,始终是一个挑战。[8]这不仅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更是跨文化思维能力的问题。要避免这一点,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根据对方文化心理“一语中的”沟通能力。

第四,“一以贯之”的责任意识。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胜任力偏好中,责任感是紧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晋升管理岗位的必要素质。作为国际职员,在工作中要学会承擔工作职责内的所有责任并履行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自己负责的任务,对所使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并以谨慎和保密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责任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套基于规则的监督和问责体系。对于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包括内容、流程和完成期限要负起全部的责任。这是让学生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不同个体达成团队合作的“共同语言”。

第五,“一心为国”的坚定信念。作为来自中国的国际组织人才,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永葆中国底色,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理想。另一方面要培育学生全球责任和担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下,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将改变全球经济关系,其影响不亚于从木材到煤炭,从煤炭到石油的历史转变,亦会对地缘政治带来新的面貌与风险。[9]因此,在我国的能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选拔中,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共同理想的“信念培养”至少应当被放在与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10]

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既有与其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共通的地方,同时,作为行业类专门性国际组织,能源国际组织与相关全球能源治理人才的培养体现出更明显的知识专门性、能力高阶性和国际政治性,需要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多加关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目前的模式能否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尚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来进行验证,且国际形势日趋复杂,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仍面临许多实际难题,现阶段应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机制的广泛探索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张锐,寇静娜.综合性国际组织参与能源治理的模式探析[J].中外能源,2019,24(8):714.

[2]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EB/OL].(20180104)[202011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04/c41612629745992.html.

[3]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747882.

[4]刘孟婷,卢滢伊,王聪慧.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

[5]金蕾莅,刘士达,等.国际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任职特征及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5):8290.

[6]詹成.新时代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3(5):4548.

[7]彭龙.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J].社会治理,2017(4):1012.

[8]贾文键.积极配合国家对外战略,大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实习生国际组织胜任力研究[J].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4):518,154.

[9]余家豪.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J].能源,2019,123(3):9091.

[10]汤蓓.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国秘书处的运作模式与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314.

基金项目: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模态能源舆情话语的认知批评研究”(21YJA740055)

作者简介:郑世高(1976— ),男,汉族,山东日照人,法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师,研究方向:国际政治语言学,国际能源安全话语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