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郁质”女儿遇上“胆汁质”妈妈

2022-02-16孙毅

中学生博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抑郁质胆汁质咨询室

孙毅,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省镇江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目前主持市级课题一项,论文多次获市区一、二等奖。

小M,女,16岁,高中二年级学生。爸爸是一名企业员工,常年出差,每年回家两次,一次待一个星期左右;妈妈是一名医生,平时工作较忙,小M 跟妈妈长期生活在一起。在与妈妈连续一个星期的“冷战”后,小M 主动来到了咨询室。

“老师,我很想逃离我的家庭”

小M 初来咨询室时有些紧张,两只手紧紧地抓着自己的衣角,低着头,仿佛在和自己的内心做着抗争。

小M:“我没办法面对我妈,一想到她我就觉得压抑和愤怒!”

老师:“想到妈妈你感觉很压抑和愤怒,能具体说说和妈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小M:“她说了很刺痛我的话。”

我采用积極倾听的方式,鼓励小M 进行内容和情感的表达。随着小M 情绪的平稳,她和妈妈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地浮出水面。

进入高二以来,小M 在学校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先是分班后与原先好朋友疏远,自己性格又比较内向敏感,暂时没有交到新朋友,从而感到情绪低落。某天晚上回到家,妈妈看到闷闷不乐的她,说了句:“你这个年纪能有什么大事儿让你整天哭丧着脸?”小M 顿时感到委屈和愤怒。紧接着,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喜欢了6年的男孩子,与她的好朋友确定了恋爱关系。妈妈虽然也知道小M对他有好感,但看到伤心的小M说了句:“人家喜欢别人不喜欢你,你还整天想着倒贴!”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小M的自尊心,因而想起了童年因为不吃鱼而被打的经历。小M 感觉自己没办法再面对这个不理解自己的妈妈,特别想逃离这个让她压抑的家。

“真的了解自己和妈妈吗?”

老师:“你觉得妈妈说的这些话是故意想伤害你的吗?”

小M:“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就不会这么说,我很难理解她。”

咨询中,我发现小M对自己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同时也发现她与妈妈性格差别很大,于是在征得小M和妈妈同意的情况下,给她们做了气质类型量表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小M是典型的“抑郁质”类型,妈妈则是典型的“胆汁质”类型,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胆汁质的人情绪体验感强烈,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很难捕捉到对方细微的情绪变化,精力旺盛、争强好斗、情绪很容易外露但是不稳定;抑郁质的人情感体验深刻、细腻持久、多愁善感、想象力丰富、优柔寡断。

在呈现了小M与妈妈的测试结果后,我采用了贝克和雷米认知疗法中的自我审查的技术帮助小M 探索自我。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来访者说出她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老师:“现在我们尝试回想一下你在与朋友相处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小M:“我会很关注对方细微的动作、语气和表情,快速捕捉到对方情绪的变化。有一次在学校,我的一个饭搭子没有来找我一起去食堂吃饭,也没提前跟我说一声,我因此难过了一天。”

老师:“当天,你没有找她问清原因吗?”

小M:“没有,因为我觉得肯定是我做了什么让她不开心得事情,她才这样的。”

老师:“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小M“: 不是,她那天中午陪一个同学去医院了。我总是会这样,在没有弄清楚真实原因之前就下结论,从而让自己变得很难过。”

在这一过程中小M 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在与人相处中,过分敏感,对别人的一个眼神和动作都会过分解读;遇到情绪问题时不喜欢与人沟通,害怕别人因此不喜欢自己或觉得自己很矫情。因为工作原因,妈妈没能来到咨询室,我们在电话里沟通了量表结果及相关问题。

“不妨,你来当一次妈妈”

咨询中发现,小M 对妈妈的愤怒感来自于,在妈妈两次不恰当的言辞和逼迫自己吃鱼的童年经历中产生了“妈妈不理解自己,甚至不爱自己”这一认知。这一认知通过与小M 和妈妈的沟通中发现是错误的,因此我选择了心理剧的形式来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心理剧是一种心理辅导方式,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然后演绎出来。

通过沟通,我们把小M 分班后情绪失落地回了家,妈妈说了句“你这个年纪能有什么大事儿让你整天哭丧着脸”这一内容进行了情景演绎。我扮演“小M”,小M 扮演“妈妈”。

老师:“在说出这句话时,你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小M:“我看到你哭丧着脸时,有点儿烦,同时想表达关心。嗯……我有点儿明白了,或许妈妈是想表达对我的关心。但是我不会像她这样说话,听起来很不舒服。”

老师:“那你会怎么表达呢?”

小M:“我会用温柔的语气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对方不愿意说,我会默默地陪伴。”

老师:“那你有跟妈妈讲过你想要这样的沟通方式吗?”

小M:“没有。”

老师:“为什么没有说过呢?”

小M:“……这应该是我的问题,我不太喜欢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包括家里人。”

小M 通过角色扮演“妈妈”,换位思考,意识到之前认为妈妈不爱自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造成这种错误的认知与自己不愿意跟妈妈表达想法和感受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之前却把责任全都归结在妈妈的身上。

“打开心扉,走进彼此的内心”

老师:“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我很为你开心。那你愿意回家跟妈妈敞开心扉好好地沟通一次吗?”

小M:“我愿意。”

老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我们讨论一下沟通的具体内容和方向吧。”

通过和小M 沟通,我把沟通的内容定为两个方面并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完成并在下次咨询中给予反馈:(1)跟妈妈沟通一下那两件“导火索”和童年因为不吃鱼被打的事情,认真倾听妈妈的想法;(2)跟妈妈沟通自己在新学期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从妈妈那获取一些有用的建议。

小M最后一次来辅导室时,整个人看起来轻松了很多。她开心地跟我说,现在跟妈妈的关系缓和多了,回到家后不会感到压抑了。虽然跟妈妈之间偶尔还有些小摩擦,但是双方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矛盾便很快得到了解决,也因此感受到妈妈是可以理解自己的,沟通也变多了。

辅导反思:

很多亲子矛盾的出现与缺乏良好的沟通是息息相关的,良好沟通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在本案例中,小M 和妈妈的气质类型的不同成为了她们之间无形的阻碍。小M“抑郁质”的气质需要更多细腻的关怀和关注,妈妈“胆汁质”的气质给予的是大大咧咧、直白的劝慰,双方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理解到对方的气质特点,所以在处理亲子问题时,除了考虑事件本身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每个人的气质特点。

编辑/王语嫣

猜你喜欢

抑郁质胆汁质咨询室
火爆的在线咨询室
编读往来
太阳花在线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气质化研究初探
故事的魅力
胆汁质诗人李白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