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成长中体味成长

2022-02-16周晓琳

中学生博览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家长老师孩子

周晓琳

裴秀芳,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兼职指导教师;民进山西省第六、七、八届委员,第十一届山西省政协委员;兼任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青少年心理与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承担完成了“‘互联网+教育’下家校共育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等10余项省级及以上课题。发表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激发内部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100余篇论文。出版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丛书(1年级~9年级各1本)、中学生心理咨询热线丛书《让他人喜欢自己──待人处事点滴》等10余册书籍。所撰写的论文论著共计200余万字。曾获山西省十大杰出家长、山西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民进中央先进个人、全国优秀陶研工作者等众多奖项。全国家庭教育、山西省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多次为中小学生、教师、家长等做专题报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建构与高效运行”“理性应对疫情,在困境中成长”“双减下的家庭教育积极应对”等报告获得普遍好评。

“成年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会成就一个孩子。”两个多小时的线上采访,只要谈到家庭教育,裴秀芳老师好像就有说不完的故事想要分享。一路摸索,从“新手妈妈”到“十大杰出家长”,裴老师不仅培养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更致力于让更多的家庭在教育培养孩子上做足准备、少走弯路。“因为我之前走过弯路,我就希望我的孩子呢,千万不能走弯路。所以在孩子教育这一块我很重视。”裴老师回忆起从前……

受益:懵懂时撞见热爱

心:您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是受您家庭的影响吗?

裴:家庭环境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但也不是全部,毕竟父母的见识有限,不过也确实尽其所能地托举了我们。我父母都是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不多见,但是他们很勤劳,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幸福都是用劳动创造的,尤其在品德方面,我们都是耳濡目染学来的。相比之下,家里人能帮上忙的地方就很少,除了我父亲教我弹琴,可能还算起到了教练的一个作用。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读中学的时候刚好恢复高考。在70年代我们是没有“生涯规划”这种概念的,对于政策也不会解读。那时候我对未来职业的考虑无非就是售货员、司机、工厂工人等当时为数不多的很让人羡慕的职业了,因为当时可供选择的职业远不如现在多元。我父亲在文化馆工作,所以起初就是想跟着我的父亲学,也做个文艺工作者,未来在县城工作,就可以跳出农门了。于是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跟着我父亲学秦琴,到高中时进入了音乐班,加入了宣传队,一直以来我都是希望自己走上文艺道路的。

高中阶段,我们编节目、排歌剧,大家忙得热火朝天。虽然当时班里的学习条件很艰苦,只有一台风琴,其他的乐器都需要自己准备,但是我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练琴,手都磨得起了茧。每当有活动或去农村、工地做宣传,我都去弹唱,当时感到十分有成就感。结果高中毕业之后,才发现,我原来的同学好多都考上大学了,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觉得考大学真好,我也得考上大学。

心:那为什么选择到北师大读心理学专业呢?

裴:我们家一直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重视教育。举个例子来说,小的时候在农村,老师需要到学生家里吃派饭,每天一家轮着给老师准备饭菜。轮到我们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把自家的笨鸡蛋、豆腐这些当时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给老师吃,对于我的学业,家里也是一直非常地支持。

我1977年上高中,1983年才考上大学,过程还是有些曲折的。因为起初的两年没有重视文化成绩,下定决心考大学的时候几乎是从零开始。但刚好这个时候教育教学也在改革,书本越来越厚,知识越来越多,我一边在农村干农活,一边去复读,费了好大的劲。夸张地讲,我每年多考100分,但是高考的分数线每年也涨100多分,我考了好几年。

但是说起来,考上北师大心理学专业,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起初是我的数学老师给我报的志愿,填的都是机械、采矿类,因为当时看来这些专业出来好就业,赚得也多,农村孩子大多都沿着这条路走。后来,我们高中的团委书记去了一趟北京,回来跟我讲,在北京路过了北师大,觉得这所学校非常好。我虽然高中学的是理科,但是内心里一直很喜欢文科,也很擅长文科。已经决定要报北师大之后,我所有的志愿填的都是师范院校,我就去和老师一起选专业。这个老师是天津师大毕业的,就因为老师说了一句“心理学专业会学巴甫洛夫和条件反射,就是那个,你去学吧”,我就报了志愿,结果就录取了。北师大心理系只在山西省招了两个学生,后几年都没有招生,我能够回归到自己喜欢的偏文科的心理系,现在想想还是很幸福、很幸运的。

超越:不待扬鞭自成才

心:您早年间的成长和学习经历有没有影响到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裴: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个系就一个班,班上只有18个同学,我差不多是班上最大的。毕业之后,我分配到了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结了婚、生了孩子。因为我本身读书的时候走过弯路,就希望我的孩子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这一块我很重视。我就是搞教育研究的,如果我对我的孩子教育失败的话,我也没有办法去说服影响别人。我内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超越我。所以我和爱人给孩子取名叫“超”——父亲和母亲的姓氏后再加上一个“超”字。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就是“你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孩子独立做准备的”。作为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孩子从小,我就很注重对他独立能力的培养,给他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孩子长大了,我甚至觉得他的独立能力太强了,心里有点小后悔,原本是他依赖我,实际上现在反过来,成了我在依赖他。

我儿子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師布置作业,叫家长听写生字并在作业完成后签字。儿子看见我在忙,就过来和我说:“妈妈你这么忙,我默写吧。”我说:“这默写呀,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一句话就激起了他不服输的劲头,那天的作业他默写完成,我签了字,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给他听写过生字。还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背课文的作业,要求背五遍,我和儿子协商后,只需要一遍背过就可以算作完成任务。其实他第一遍背得已经很好了,我只提醒了一小处,当时他问我“可以吗”,我的回答是“你来决定”。结果孩子就又跑回去背了半天,然后找我完整地背了一遍,没有问题,我就给他签了字:该生已背完五遍。虽然这是件很小的事,但是让孩子尝到了“自主”的甜头,还觉得“占到了便宜”,十分高兴,让他感觉到“我妈和我是站在一边的”。

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要教孩子学会自主,和孩子做朋友。

裴:对,就是要和孩子成为“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家庭中,妈妈可以充当一个“弱者”的角色,不要总是充当强势的一方,压制孩子,而是要竖起你的大拇指,多激励、多鼓励和多表扬。激励到孩子都不好意思松懈或落伍,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孩子就会认真负责好自己的学业和成长,就会越来越进步。家长要记住道德品行永远是第一,必须加紧抓好并落实到实践中。相比较而言,那些学习上的事情都是小事,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长要注意“抓大放小”。如此,孩子就会越来越独立,家长也就会越来越轻松。像我的孩子到了初中,我跟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看把我儿子累的”“儿子,快歇一歇吧,去玩玩吧”。

共赢:沿着期望不断进步

心:这样看来,家长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很多时候反倒成为了孩子的负担。

裴:我一直坚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父母只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帮助,一定不能处处包办。我一贯倡导的是“双赢”,就是说,家长和孩子都要在各自的领域去努力做好,譬如哪怕我只是一个环卫工人,我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正向引领,同时孩子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我曾经给我的孩子讲过这个道理:爸爸妈妈上班赚工资,你上学挣的是成绩,我们都在为这个家作贡献。我一直以来都是该出差就出差、该搞调研就搞调研,从不把孩子当成“累赘”和“负担”。

记得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没有上过学前班,学汉语拼音有一些跟不上进度。那次我出差回来,一开门发现儿子躲在门后面,说自己拼音考了50分。上小学之前,在幼儿园大家就是玩一玩,也没有分数的概念,到了小学就不一样了,他很难过。我就鼓励他多下点功夫,征得同意后帮他补缺。当时我就说“你一定会越学越好”,其实我心里也没有底,但是我认为我一定要相信孩子“行”,并不断激励他。这在心理学上讲,叫“期望的自我实现”。你对他寄予厚望,他就会朝着你期望的目标去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心:也就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小挫折、小困难的时候,家长首先需要鼓励孩子自信。

裴:我觉得这一直是我的一个“法宝”。在学习上,我一直就是用鼓励和夸奖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发自内心地鼓励孩子,与他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去激励他,这是一种“赋能”;孩子取得成绩之后我会去表扬与分享。

一年级上了大约两个月之后,孩子的学习就步入正轨了,也越来越自主、自信了。他说过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他当时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说:“妈妈,你说的是真的耶!”这一句话也激励了我,我就说:“你只要认真学,肯定能越来越好的。”到了学期结束的时候,孩子甚至还在为没考“双百”而难过。我从来没要求过他考“双百”,但他自己特别要强,对自己很严格。所以说一旦把他的自主性激发出来之后,想让他落后一点点都不行的。

心:是的,相信孩子很重要,但现在有很多人总是急功近利,在教育孩子上非常焦虑,裴老师怎样看待这样的问题?

裴:现在有的家长确实是急功近利、太过焦虑。像我之前说的,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都是自由地成长,而现在的家庭都是举全家之力,甚至几代人托举一个孩子,大家都把孩子往考上好大学这一独木桥上赶,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焦虑情绪。好像孩子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未来就没有机会了,家长们恨不得直接把孩子送到大学去。家长的焦虑情绪是会传递给孩子的,孩子的压力也会陡增,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也是不利的。所以说家长心态放松,孩子才能坦然。

分享:让更多家庭收获成长

心:看到裴老师有一个公众号和视频号,每天都在推送各种各样的热点事件和教育新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当时为什么想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发布这些内容呢?

裴:2020年的2月吧,我们开始做这个公众号,到现在有6万多的关注量了。我最初是觉得应该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素养和技能,算是一份公益事业吧。我能影响多少人,就去影响多少人。因为当时疫情形势严峻,线下的讲座不能开展,家长和孩子们都特别焦虑,我就想有没有什么渠道可以帮助到家长们,就想到了开设公众号。真的是从零开始并一发而不可收。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也凝聚了很多一线骨干教师的力量,譬如制作了36节的专题课程,做中、高考考前心理指导等,积极传播正能量,为中、小学生和家长们提供学习、交往和生活方面的正确理念,教给他们具体可行的集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方式方法,反响真的很好哦。

心:会有很多读者在后台和您互动吧。

裴:有的。我们当时通过这个公众号做了一个关于心理状况的调查,大概有5.5万人参与,形成的报告也送到了教育厅、教科院,为决策提供参考。到现在我们还是会举办活动周、活动月,开展各种科普活动。

不管我做微信公众号还是视频号,都是一个目的,就是在尽可能广阔的范围提供免费的交流和指导平台,为更多的孩子和谐交往、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帮助。我们分享的内容全部都是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教育主题。公众号也成为了我们和老师、学生及家长们交流沟通的平台,我经常能听到我周围的同事和同行们说,我们转发的报告内容很及时、很实用,多亏我们转发他们都才关注到一些数据的更新。还有家长在公众号的后台咨询、留言,前几天还有家长向我求助,说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有些极端,问我该怎么办。

这里需要提醒我们家长一点,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像是发烧,医生打一针下去,烧退了问题就解决了。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我希望能够借助我们的平台持续为家长助力、为学生助跑。

心:我们了解到您的新书《新时代家庭教育读本》系列丛书已经在编辑中,即将出版,您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丛书的内容吗?

裴:一直以来我都在研究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近些年来大家对于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了,但是只靠公众号,它的系统性、针对性也不够强,不便于家长们学习提升。所以我们团队决定做一套丛书,给家长们一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的指南,让家长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去换取最多的收获,也就是获得高“性价比”。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有这样的一套书,从孩子的婴幼儿阶段到高中,每个阶段都对应一册,家长们可以省时省力地去翻阅,看看经验和案例,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即将开启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早做好准备。

这套丛书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是我们整个课题组的团队成员和骨干教师的集体智慧,在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和需求,也在实验校进行了实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最终确定了目录和内容,并着手编写。我们的团队有一个心愿,就是可以教给家长一个理念、一个方法,将我们多年积淀下来的知识与经验“手把手”地教给家长,使这些教育中的点滴精华能够留下来、传下去。

编辑/张春艳

猜你喜欢

家长老师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