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坚持的几个重要原则

2022-02-16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理论

李 蕊

(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再到2019年3月18日史上首次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行动方案。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也有个别高校在探索思政课创新模式中表现出热衷形式创新而忽视内涵提升,重视重大活动创新而忽视日常教学创新,注重教师主导性发挥而忽视学生主体性调动,强调娱乐性吸引力而忽视政治性、价值性等倾向。针对上述问题,在当前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落实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坚持内容为王、日常为基、学生为本的重要原则。

一、内容为王:一切形式创新要服务于内容表达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与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则是内容的表现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形式创新当然很重要,同样的思想理论素材,采用不同的“配方”“工艺”和“包装”就能打造出不同“味道”的思政课。课程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内容实效。所以,近年来各地高校普遍加强思政课的形式创新,探索出现场教学、“互联网+”教学、展演式教学等多种生动形式,对于改变过去思政课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状况有很强现实意义。然而,形式更多影响的是思政课的“滋味”,内容却决定着思政课的“营养”,思政课长久的吸引力也正是来自于其内容的感召力。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既需要形式创新,更需要内容深化和学理支撑”[1],要避免热闹红火、徒有虚名的单纯方式方法和手段载体创新,要坚持“内容为王”,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内容挖掘和内涵提升上,形式创新要围绕并服务于内容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也明确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这里的“讲道理”同样是在强调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一)内容要透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11高校思政课是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想说服和掌握学生,最重要的是做到“彻底”二字,即一定要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高校思政课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方方面面,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加强学科理论研究,要在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透彻把握其精髓要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正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时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同时,针对一些错误观点和思潮在学生中的影响以及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加强学理研究,并能予以有力的学理回应,只有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思政课才能以理服人、入脑入心。

(二)内容要实

所谓“实”,一是指内容要“充实”。列宁曾言:“在解释社会主义问题和目前俄国革命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不要讲空话,不要讲大话。”[4]275高校思政课涵盖的理论内容宏观抽象,教学中如果不加入丰富的事例、数据、故事等素材,最终只会沦为干瘪的说理和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所授课程及所讲内容,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充实课堂内容,从而实现从教材向教学的内容转换。二是指内容要联系“现实”。理论来自现实但又不等同于现实,甚至有些理论与当下现实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高校思政课所涉及的理论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如果教师不善于打通理论与现实、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势必会造成学生对理论的疏离甚至拒斥,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学生成长全过程中的生动现实,把宏观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加强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知,引导学生对人生问题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思政课才能既“顶天”又“立地”。

(三)内容要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高校思政课也是内容更新较快的课程,其更新与时代发展及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紧密相连,这就必然要求思政课教材要及时更新、思政课教案要动态充实、思政课讲义要不断完善,以保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任务就要跟进一步”[5]。内容要“新”,首先是指要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价值体系的转化。目前,高校思政课2021版重点教材已全面使用,几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2021年8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材。同时,全国高校正逐步推进独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课程的工作。上述举措,意味着新思想向新教材的转化正在有序推进,当前还应关注新思想向教学体系和学生价值体系的转化,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更新课堂教学、武装大学生头脑。除了理论创新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外,思政课教学中讨论的话题、使用的事例数据等素材更要不断更新,要善用“新”素材讲“老”道理,把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新成就、出现的新事物、面对的新挑战等及时融入教学中去,使思政课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同频共振。

“透”“实”“新”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说,思政课教师能否把思政课讲透、讲实、讲新,与自身是否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修养,是否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现实视野和国际视野等有密切关系。如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理解深入,要讲好爱国主义就必须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和屈辱与抗争交织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了然于胸,要讲好理想信念就必须对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等。因此,坚持“内容为王”,更多的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苦练内功,做到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思维创新,集“潜心问道”的学者、“关注社会”的评论员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家等角色于一身。

二、日常为基:重要活动创新要辅助于日常教学

讲好一节思政课、组织好一次思政课实践活动并不难,难的是讲好每节课、上好整门课。近几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等活动中,专家采用“飞行听课”随机抽查的方式,检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目的是为了调研高校思政课的“素颜”和“常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基础和生命线,思政课创新的重点应放在日常教学环节。

(一)日常教学要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

之所以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是因为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重要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有严格课时和学分保证的日常教学来实现的,一两次的重要创新性活动能“锦上添花”,却不能解决课程的根本性问题。扎实做好思政课日常教学,首先要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既追求课程教学的全面系统性,又要有所侧重。一方面,日常教学要做到内容全覆盖、任务全落实,各课程、各教学板块在具体推进时要前后衔接、左右配合、内在贯通,避免虎头蛇尾、顾此失彼、各自为政,最终使每门课程的各板块和各门课程之间形成系统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头脑。另一方面,在处理每门课程的各板块、各知识点时不能平均用力,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学生最关注或最困惑的关键点,以重点问题的“一点通”,带动课程创新的“满盘活”。

(二)日常教学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

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6]21高校思政课是政治性和规范性很强的课程,体现着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信念、理论认识、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主导性要求,这就需要思政课日常教学首先要遵循统一性原则,包括坚持一元方向、制定统一目标、设置统一课程、使用统编教材、加强统一管理等。同时,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时间、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又必须在课堂教学模式的选用、案例的选择、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规定、互为条件。思政课日常教学要在保证思政课正确方向和规范性要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地、各高校、各主讲教师、各学生群体等不同实际,探索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三)日常教学要处理好“常”与“新”的关系

日常教学以教室和课堂为主要空间场域,以平时为主要时间场域,以讲授、讨论等为主要教学方式,凸显思政课的常规做法和常态效果。因此它体现的是一个“常”字,强调要把功夫做在平时,切实抓好思政课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探索思政课常态化的教学规律。但是平常并不意味着平淡。思政课日常教学中要处理好“常”与“新”的关系,既要抓实、抓细、抓好日常性和常态化的教学,又要善于抓住特殊契机、利用特殊资源进行教学创新和教育强化。如可以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节日怀思、文化传承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利用毛泽东诞辰日、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学习榜样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利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革命烈士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国家重大纪念日,开展继承革命遗志、弘扬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利用开学季、毕业礼等重要仪式活动,开展成长成才、价值引领主题教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可以突破日常课堂教学的时空场域,采取实地体验、文艺展演等更为丰富的形式,融入更多的教育资源,这既是对日常教学“常”态的突破,更是对日常教学“常”态的有益补充。

三、学生为本:教师的主导性旨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定着教什么和如何教,决定着按什么方向和目标组织教学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启发者和指导者。基于此,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10同时,思政课教学绝不能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要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认识到教师的主导性归根结底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应避免将思政课创新变为教师展现自我、指点江山的“舞台”和“秀场”, 要坚持学生为本,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最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尊重学生差异性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差异性,而且是特殊意义上的差异性。思政课面对的学生,除具有所有课程学生都有的地域、文化、性别、年级、个性等差异之外,其学科专业的差异性更加明显,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知、接受和需求不同。刘晓亮、沈壮海所做的调查显示,在改进教学内容建议方面,人文科学类大学生和社会科学类大学生比理工类大学生更加注重加强理论性和思想性;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方面,人文科学类大学生和社会科学类大学生比理工类大学生更加希望开展实践教学[7]。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差异化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多选取与学生专业学习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素材。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地域、文化、性别、年级、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调动学生主动性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学生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学习情感性(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学习自觉性(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前和课后自习以及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学习互动性(积极发言、参与交流研讨)和学习自控性(不迟到早退、不逃课、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四个维度,其中学习情感是基础,学习自觉是核心,积极互动是行为表现,有效自控是意志保障。当前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主动性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学习思政课的目标不明确、兴趣不浓厚、抬头率不高、自觉性不强、互动参与不积极、自控力较差等。这就要求思政课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强化互动和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答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推动思政课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三)增强学生获得感

学生主体性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获得感来实现。所谓获得感,其实质是主体基于客观获得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主观满足感、愉悦感和成就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从其核心内容上看包括思想理论的获得感、价值情感的获得感、道德人格的获得感等。思政课以学生的获得感为归宿和评价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不仅要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提升其思想水平,而且要培养起良好的价值观念,提升其道德意识和行为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需要处理好理论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关系,结合学生“需求”进行“供给”;需要处理好价值主导与学生省思的关系,在灌输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价值判断、意义建构、情感生成和能力提升;需要处理好道德教育与实践锤炼的关系,在强化学生践行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道德规则的深刻认同和自觉遵守,做到知行统一、内外一致,最终获得稳定的道德人格。

强调内容为王、日常为基、学生为本,是遵循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热衷形式而忽视内容、关注“亮点”而忽视常态、注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等不良倾向的针对性回应。同时,强调内容为王、日常为基、学生为本,从根本上体现了高校思政课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道”与“术”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打造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思想性和理论性、又有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高校思政课。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理论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