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蒌蒿(藜蒿)绿色周年生产关键技术

2022-02-16耿其勇李石开张振林陶婧章凤姚树良侯胜坤陆龙荣华

中国蔬菜 2022年11期
关键词:遮阳绿色食品种苗

耿其勇 李石开 张振林 陶婧 章凤 姚树良 侯胜坤陆 琳 龙荣华*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5;2 曲靖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云南曲靖 655000;3 陆良县经济作物推广中心,云南陆良 655611;4 陆良县大莫古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陆良 655607;5 云南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陆良 655611)

藜蒿夏秋季生长环境温度较高,商品品质与风味口感较差,采用单基地夏季遮阳和高海拔双基地栽培技术模式,可以克服高温障碍,显著提升夏秋藜蒿的品质与效益,实现周年生产。

蒌蒿别名藜蒿、芦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上部嫩茎和地下部根状茎为食用器官。藜蒿传统上市时间为冬春季,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多样化,夏秋季藜蒿产品的市场需求逐年增长,但由于夏秋季藜蒿生长环境温度较高,导致商品品质与风味口感较差,市场售价与栽培效益较低。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气候类型和自然地理条件多样,昆明、曲靖、玉溪等滇中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备生产高品质夏秋藜蒿的优越自然条件,为此,云南省陆良蔬菜科技特派团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以绿色食品国家标准为依据,于2021 年开始,在曲靖市陆良县开展藜蒿绿色标准化周年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开发了单基地夏季遮阳和高海拔双基地栽培等技术模式,显著提升了夏秋藜蒿的品质与效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1 生产基地选择

藜蒿对镉、砷、铅、汞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和耐受能力,选择生产基地时应特别分析检测土壤及灌溉用水的重金属含量,避免投产后出现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情况。基地选址应远离矿山、工厂、医院、交通主干道及污水和垃圾处理场所,基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202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基地灌溉用水应符合GB 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

2 栽培设施与周年生产模式

云南藜蒿生产设施以简易塑料大棚为主,主要功能为夏季防雨、防风,冬春季保温、防风。棚体可采用镀锌管或水泥骨架,肩高1.5 m,顶高3.0 m,棚宽4.5 m 或6.0 m,采用侧卷帘通风,棚侧安装30 目防虫网和50 cm 高裙膜,棚内顶部配套安装喷灌设施。棚体四周要保证排水通畅。

藜蒿在日平均气温达4.5 ℃左右时开始生长茎叶,营养生长最适日平均气温为12~18 ℃,20 ℃以上时茎秆迅速老化不能食用,地上部能耐-5 ℃以上的长期低温,因此,温度是影响藜蒿周年生产的关键因素。在云南滇中地区,藜蒿常规冬春生产于8 月底至9 月初扦插定植,10 月开始采收,至翌年5 月采收结束,年仅采收3~4 茬,未能实现周年生产、周年供货。笔者所在项目组根据藜蒿的生长特性,结合云南滇中地区气候特点,探索出以下两种模式,实现了云南藜蒿周年生产和供货。

模式1:单基地夏季遮阳模式。在常规冬春生产基地大棚上方加装可收放的外遮阳设施,采用遮光率为20%~30%的黑色或银灰色塑料遮阳网,安装在距棚顶50 cm 位置,夏季高温时段可降低棚内温度3~4 ℃,冬春季可用于夜间防霜防冻。每年7 月开始清园整地,8 月初至9 月底分批次定植,从10 月开始采收,至翌年10 月采收结束,在同一基地实现了周年生产、全年供货。同一批次定植的田块全年可采收6~7 茬,其中冬春季采收3 茬,平均每茬每667 m2净蒿产量600 kg;夏秋季采收3~4 茬,平均每茬每667 m2净蒿产量200 kg,且产品品质好。单基地夏季遮阳模式需每年有计划地开展一定面积的轮作与休耕,可以培肥土壤和维护地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模式2:高海拔双基地模式。在海拔2 500~3 500 m 的高海拔地区建立夏季基地,与常规的冬春生产基地互补,形成双基地周年生产模式。冬春基地于8 月底至9 月初扦插定植,10 月开始采收,至翌年5 月采收结束,可采收3~4 茬,平均每茬每667 m2净蒿产量600 kg;高海拔夏季基地于4 月底至5 月初扦插定植,6 月开始采收,至10 月采收结束,可采收3~4 茬,平均每茬每667 m2净蒿产量260 kg。该模式全年可采收6~8茬,且夏季藜蒿品质更优异。双基地模式可在生产空闲期通过轮作与休耕培肥土壤和维护地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品种选择与种苗准备

冬春季栽培选择昆明大叶白藜蒿、云南绿杆藜蒿,夏季栽培可选择昆明夏蒿等耐高温品种。

以地上茎作种苗定植(云南地区种植藜蒿与其他产区略有不同,定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扦插,而是起沟排栽,所以此处称为种苗,类似于其他产区的插条)较为经济简便。定植前7 d(天),于专用的留种田或加工分拣时选取茎秆粗壮、无病虫害、具品种特征的枝条,去掉底端木质化部分和顶端幼嫩部分,切成20 cm 长的茎段,顶端保留2 个饱满芽,按上下顺序以50 条或100 条为单位,用橡皮筋绑扎成捆,在45%石硫合剂晶体300 倍液中浸泡15~20 min(分)消毒灭菌;晾干后用150 mg ·kg-1ABT 生根粉溶液浸泡茎段基部1~2 h(小时),浸泡深度约为茎段的1/3,捞出后于阴凉通风处置于无菌的潮湿沙子或育苗基质上,晾干备用。每1 m2种苗用量约为130 株。

4 整地与定植

4.1 整地施肥 大棚栽植藜蒿棚内不留走道、沟渠,定植前全棚深耕细耙,重施基肥,一般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3 000~4 000 kg 或优质生物有机肥300~500 kg+碳酸氢铵100 kg+过磷酸钙50 kg+三元复合肥(N-P-K 为17-17-17)50 kg。自制有机肥要严防重金属超标,禁止使用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施肥应符合NY/T 394—2021《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

施肥后耙平,喷灌浇透水,3 d(天)后挖种植条沟,即垂直于大棚走向挖宽15 cm、深10 cm的浅沟,沟距(行距)25 cm,种植沟宜平、直,以保持藜蒿封行后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4.2 定植 将备好的种苗按同一方向斜着排放于沟内,株距2~3 cm,覆土压实,地上部茎段留5 cm 左右,整棚定植完成后浇透水。

5 田间管理

5.1 肥水管理 藜蒿定植后7 d(天)左右萌芽生根,梢长3 cm 时通过喷灌系统追施提苗肥,每667 m2施高氮型大量元素水溶肥(N-P-K 为30-10-10)20 kg。植株封行前,每667 m2追施平衡型大量元素水溶肥(N-P-K 为17-17-17)20 kg;生长中期视植株长势,可用0.3%磷酸二氢钾叶面追肥1~2次;以后每收割1 茬均要按上述肥料及用量进行追肥。

藜蒿生长期间视土壤湿度及天气情况浇水,土壤相对湿度宜保持在80%~90%,土壤过湿易发生病害,土壤过干藜蒿茎秆易老化且转为紫色,影响品质。

5.2 温度和湿度管理 据观察,云南藜蒿最适生长温度为白天15~22 ℃,夜间2~5 ℃,高于25℃时茎秆会迅速老化,遇冻害会使茎秆空心失去商品价值,因此温度和湿度管理对大棚藜蒿的周年生产十分关键。冬春基地应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夜温低于2 ℃时应于16:00 左右放下侧膜保温,遇霜冻预警时同时拉起遮阳网防霜。白天温度高于22 ℃时应卷起侧膜,降低棚内温度,高于25 ℃时使用遮阳网降温。

空气湿度高易导致藜蒿暴发霜霉病,除保温防风需要外,应经常揭开侧膜通风,形成半露地栽培状态,以降低棚内湿度。尤其在浇水后或棚内空气湿度大于80%时及时通风。

5.3 病虫害防治 云南地区藜蒿主要病害为霜霉病,少量发生根腐病、灰霉病、白粉病、病毒病;主要虫害有蚜虫、美洲斑潜蝇、玉米螟、斜纹夜蛾、红蜘蛛。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包括保持田园清洁、消除病原菌及害虫宿主,每年有计划地进行土壤轮作或休耕;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美洲斑潜蝇,利用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斜纹夜蛾。化学防治用药应符合NY/T 393—2020《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

6 采收与采后植株管理

6.1 采收 云南地区藜蒿通常50 d(天)左右采收1 茬,气温低时70 d(天)左右采收1 茬。当植株长到40~50 cm、顶端心叶尚未散开、颜色浅绿时贴近地面收割,边割边打捆,搬出棚外运至加工车间进行分拣加工,商品品质应符合NY/T 743—2020《绿色食品 绿叶类蔬菜》和NY/T 1405—2015《绿色食品 水生蔬菜》的要求。

6.2 采后植株管理 由于人工收割留茬长短不一,为促进下一茬根系生长、保证植株的整齐度和适当的茎粗,须于采收后及时使用割草机打茬,留茬高度在1 cm 左右。同时可作为备用种苗用于缺塘、缺株处补苗,以保证全苗及下一茬的产量。

7 应用效果

2021 年在藜蒿专业生产企业云南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陆良基地,进行藜蒿绿色标准化周年生产技术示范应用,单基地夏季遮阳模式应用17个大棚约6 000 m2,高海拔双基地模式于陆良县龙海乡(海拔2 600 m)建立夏季基地3 335 m2,两种模式全年平均采收6 茬,平均每667 m2净蒿产量2 400 kg,且夏秋季藜蒿的茎粗、嫩茎长度、风味口感以及产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年综合销售价格为15 元·kg-1,平均每667 m2产值达3.6 万元。与常规冬春基地模式相比,虽然周年生产模式在生产成本上需增加一次性设施建设投入(每667 m2约1 000 元),但其产量和产值可提高2~3 倍。

猜你喜欢

遮阳绿色食品种苗
各种遮阳方式在各地区遮阳有效性探讨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宝马740车左后侧遮阳帘无法工作
JG/T500—2016建筑一体化遮阳窗
什么是绿色食品
高锰酸钾在种苗上的应用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