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茯苓泽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临床研究

2022-02-16李建伟周利渊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泽泻白术茯苓

李建伟,周利渊

(登封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河南 登封 452470)

眩晕多由于机体未能对外界刺激或内耳迷路神经传导及投射部位的刺激或病变进行有效代偿,导致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障碍所造成的运动幻觉[1]。中医认为该证病因病机与外邪、肝风、内火、体质虚弱等有关。根据其不同临床症状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瘀血阻窍、肾精不足及风痰上扰等证型。郭进财等[2]认为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眩晕的代表方、临床基础方。邱少波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风痰上扰型眩晕在临床中最为高发,且穴位贴敷治疗眩晕效果良好[3]。因此,本研究以98例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茯苓泽泻汤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3月登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6.37±1.78)岁,病程0.5~9年,平均病程(3.18±2.17)年;观察组男24例,女25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0.77±2.45)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3.77±1.9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4]:①患者出现视物旋转、不定、摇晃、浮沉感;②患者出现眩晕症状后,还存在不少于一种的后循环缺血症状,如平衡障碍、听力下降、呛咳等;③用CT或X线检查发现患者存在椎间孔变窄等情况,对患者进行多普勒检查,发现患者血流速度异常,或血管狭窄;④患者改变体位时,有头晕或眼前发黑的感觉,存在高诱发因素,如大量饮酒、长期吸烟、高血脂等。

诊断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眩晕风痰上扰证诊断。具体为:①头晕目眩,和(或)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②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起病较为急骤,常反复发作,或逐渐进展,反复加重。风痰上扰型:主症:眩晕或头痛、头重如裹;次症:恶心、呕吐痰涎、胸闷、失眠、纳差、食少;舌脉像: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具备上述其中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即可纳入。

本研究患者自愿配合疗效观察,且经登封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进行监督指导。

1.3 排除标准

①其他疾病(如耳源性、心源性、眼源性疾病等)导致的眩晕患者;②患者精神状态处于不正常状态;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其他心、肝、肾等多脏器严重疾病;④有严重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⑤对穴位贴过敏者;⑥口服中药不耐受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 mg/片,12 mg/d)、氟桂利嗪胶囊(5 mg,1次/d)口服,2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茯苓泽泻汤治疗。茯苓泽泻汤方剂组成:茯苓30 g、桂枝15 g、白术15 g、炙甘草20 g、泽泻30 g、生姜20 g、柴胡12 g、枳实10 g、芍药10 g)用水煎至 300 mL,分早晚各温服150 mL,每日1剂。由登封市人民医院制剂室煎制,2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中药穴位贴敷方(方剂组成为:姜半夏10 g、炒白术15 g、天麻10 g、茯苓15 g、炒薏苡仁15 g、陈皮10 g、竹茹10 g、大枣10 g)配合生姜汁调至浓膏状,置于内径约1.5 cm×1.5 cm的穴位敷贴内;穴位取双侧太阳穴、双侧足三里穴、丰隆等穴位以起到化痰祛湿止眩的功效。穴位贴敷每天1次,每次4 h,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穴位贴敷期间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全身状况,如穴位贴敷过程中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不适症状,立即停止贴敷,并给予相应处理。

1.5 观察指标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6]中规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证候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证候效率≥95%,视为痊愈;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证候效率70%~94%,视为显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证候效率30%~69%,视为有效;头昏沉及眩晕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效率<30%,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眩晕障碍评分(DHI):从躯体、功能、情感3方面,采用眩晕状态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严重程度,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分级标准:0~30分为轻微障碍;31~60分为中等障碍;61~100分为严重障碍。中医证候量表积分越高病情越严重[7]。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等指标水平变化[8]。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两组患者眩晕障碍评分比较

经治疗,两组患者眩晕障碍评分(DH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HI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眩晕障碍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腹痛腹泻,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面部潮红,对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出现。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粪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

3 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可涉及内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急诊等多个学科及大脑中枢、前庭、血管等多个系统。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见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9]。

眩晕是“眩”和“晕”的总称。前者主要表现为视线模糊,后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如站立不稳、乘车等导致的景物旋转,若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情况,则可把其临床表现称作“眩晕”,此时患者还可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等。中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脾胃论》《丹溪心法》等对眩晕多有记载。眩晕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眩冒”,且记载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10],其发病机制为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脑部濡养不足,夹杂瘀血、痰湿阻滞清窍而发病,本虚标实。风痰上扰型眩晕主要源于脾湿失运,痰浊内生,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而发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泉,若脾胃虚弱,则气血亏虚,清窍失养,亦或脾失健运,日久痰浊中阻,亦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病。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阳不相维系,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于头目,则发为眩晕[11]。

因此,本研究选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茯苓泽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其中,茯苓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篇,其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12],此方不仅可治疗胃反呕吐,更可治疗眩晕呕吐,原方由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甘草、生姜6味药物组成,为苓桂术甘汤、泽泻汤之组合,均为治疗眩晕的主方。方中茯苓健脾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调水道,与茯苓合用,可行水化气,泽泻淡渗利湿、扶助脾气;生姜温中,化饮止呕,炙甘草补益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健脾利湿、化痰止眩之功。

穴位贴敷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其基于中医整体观,“用膏贴之,闭塞其气,药性可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为有力,此至妙之法也”[13]。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经辨证论治,将药物作用于穴位,发挥穴位刺激与药物调节双重作用,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疏通经络,从而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且药物贴敷可使药力穿透皮肤,被人体吸收。

本研究选用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方贴敷,该方为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经典方[14]。《医学心语》云:“头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方中姜半夏性辛温,归脾胃肺经,可燥湿化痰,温化寒痰;天麻性平、甘,归肝经,可平熄肝风,而止头眩,半夏、天麻联用则为治疗风痰眩晕之要药;炒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祛湿,从而绝生痰之源,陈皮、竹茹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姜、枣调和脾胃。全方可达化痰熄风、健脾和胃之效,方中天麻、半夏为君药,化痰熄风,缓解患者眩晕症状[15]。研究显示,半夏白术天麻汤作为治疗眩晕的常用方剂,可双向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神经递质浓度及活性、改善脑细胞代谢,从而改善眩晕症状[16]。本研究取双侧太阳穴、双侧足三里穴、丰隆等穴位,太阳穴即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神经、血管分布非常丰富,其浅层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故贴敷太阳穴可使局部气血得以疏通宣泄,经脉孔窍恢复濡养及清明,从而缓解眩晕;足三里穴为阳明胃经合穴,主治脾胃系疾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助脾胃正气可绝生痰之源;丰隆为太阴脾经合穴,具健脾利湿之功。三者并用可止眩、化痰、祛湿,巩固后天之本,健脾绝生痰之源,与口服汤药配合能有效缓解眩晕症状。

综上,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茯苓泽泻汤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可化痰祛湿、健脾和胃,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泽泻白术茯苓
建泽泻与川泽泻转录组测序及泽泻三萜生物合成分析
泽泻到底“毒”不“毒”
大剂量生白术合加减黄芪汤治疗气虚型老年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云茯苓
云茯苓
泽泻降脂食疗两方
白术治小儿磨牙
吃到自然瘦
白术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