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下体育旅游专业的设置与建设研究3

2022-02-16杨涛,史瑞应

旅游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设置院校人才

杨涛,史瑞应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40年的栉风沐雨,我国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伴随旅游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体育旅游业市场总产值在旅游产业总量中占比逐年提升,对拉动旅游消费需求和丰富供给的作用逐年增强,预计体育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体育旅游总消费将达到10 000亿元4。

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下体育旅游专业设置的机遇与挑战

1. 体育旅游外部发展环境齐备

体育旅游已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日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旅游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在社会范围内形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体育旅游发展已具备良好政策保障。《“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将发展体育旅游作为推进冰雪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认可体育旅游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作用;旅游改革、全域旅游、旅游消费等领域的国家政策鼓励体育旅游、体育节事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

2. 体育旅游领域专业人才匮乏

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动力。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存在200万人才缺口,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理人、体育场馆运营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的问题突出。《“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强调未来5年要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和体育技能人才,体育旅游专业建设成为现阶段助力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推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3. 体育旅游专业设置成果与问题并存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在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实践的共同推动下,2003年,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旅游方向作为旅游管理细分研究方向设立并招生,此后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体育院校遵循此种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8年,体育旅游专业(代码040212TK)作为国家控制性特色专业首次出现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1;截至2021年,经教育部授权,我国已有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5所院校设立体育旅游本科专业;上海体育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了国内首个以培养体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至此,我国体育旅游专业设置基本形成以体育院校为主体、以师范类院校为支撑的发展局面。体育旅游专业以工商管理为主干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体育+旅游+经济+管理”的特色,设置体育旅游概论、体育旅游开发与策划、体育旅游政策法规等核心特色课程2。我国体育旅游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设置的院校结构、层次单一,人才培养的规格、体系不明晰,整体上未能形成匹配现实需求的人才供给能力。因此,有必要首先明确现阶段我国体育旅游专业设置的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建设指明推进方向。

二、我国体育旅游专业设置的价值诉求与培养目标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的设置应深刻理解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3新理念,以助力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双重价值诉求为前提,明确体育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 对接国家战略锻造复合型体育旅游行业精英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的设置要对接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肩负培养和供给专业拔尖人才的时代使命。体育旅游专业建设应充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旅游产业需求升级、产业创新的需要,将科技赋能、资本运作、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技能作为体育旅游人才的必备素质,不断提升人才溢出效应。为大旅游业、大健康业、大服务业培养高职业素质、强职业能力、专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体育旅游行业精英。

2. 落实高等教育建设培育社会栋梁和学术骨干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的建设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体现体育旅游专业建设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正确职业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栋梁。同时,对标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和“双万计划”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搭建体育学与旅游学交叉发展的桥梁,鼓励学科间展开交叉研究,整合双学科研究优势,培养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思想的体育旅游学术骨干。

三、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建设的推进路径

1. 优化专业顶层设计

体育旅游专业是国家控制性特色专业,应充分重视体育旅游专业密切联系社会需求和专业性特色性突出的特点。一是合理区域布局,充分重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将设置重点放在“体旅”融合发展基础雄厚、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和区域。鼓励支持区域内有条件的院校优先设置体育旅游专业,推进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二是优化院校结构,拓宽专业设置的院校层次,丰富专业设置的院校类型。重视专业设置院校层次的分配,合理设置院校梯队和层级,在体育和旅游专业类院校中分别设置领军院校,提供专业建设示范引领作用。以体育类专业院校和旅游类专业院校为专业设置主体院校,将体育专业类院校和旅游类专业院校的优势教育资源作为确保人才培养专业性的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通过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升体育旅游人才溢出效应。

2.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体育旅游专业建设应对标国家人才需求,以为国家供给复合型行业精英、社会栋梁和学术骨干为目标,秉承“体旅相容、理实互促、全人发展”的培养理念。一是体旅相容理念。将学生能力培养划分为基础能力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并细分体育能力子模块和旅游能力子模块。通过学习体育与旅游领域经典理论,丰富学生基础能力存量,通过实践提升认知、操作、应用等专业能力。在各能力模块达到培养标准后,通过各种模块间的组合训练,实现学生“体旅”复合能力的获得。二是理实互促理念。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具有专业性和应用性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与产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交融,注重配套产教融合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全域旅游示范区、体育旅游示范点、大型体育赛事组委会、知名体育与旅游企业密切沟通,整合产业资源与实训平台搭建理论与“体旅”融合实践的桥梁。三是全人发展理念。坚持全面育人,把政治教育、德育、美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分类培养,对具有技能应用优势和学术研究优势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配备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鼓励适度培优,对个别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丰富优秀拔尖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储备。

3. 重构专业要素体系

通过课程、教材、师资、科研4类专业核心要素的重构,彰显体育旅游专业融合特色。一是重组课程结构。合理调整管理学、经济学与体育学相关课程的比例关系;在搭配必修课与选修课时,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提升身体素质作为课程搭配的关注重点;在设置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时,体现出以体育视角解决旅游问题的课程理念和培养复合能力的课程设置价值取向。二是推进教材编制。围绕1993年颁发的《国家教委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建设的意见》《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教材编制的要求,组织专家团队申报体育旅游“十四五”规划教材;推进体育旅游专业教材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发展,支持英文教材的引进和编译,鼓励院校自编教材的建设和推广。三是优化师资队伍。坚持引育并重,拓展师资队伍學缘结构,引进管理学、经济学等母学科高端人才和旅游、体育行业专家打造多学科背景的“双师团队”;改善师资队伍学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推动代际更新,通过“柔性引进”模式,在院内设立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非全时教授岗位,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四是科学研究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内前沿,凝炼研究方向,组建学术团队,汇聚标志性成果,逐步形成富有体育旅游研究特色学术共同体,提升体育旅游学术研究影响力。

4. 建立全面保障机制

体育旅游专业建设需要落实全方位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常态数据库,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与专业动态调整“三挂钩”,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确保体育旅游专业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二是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密切联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家外专局等有关主管部门打造国际体育旅游人才双向交流平台;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教委和学校建立三级人才交流项目,争取更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与体育旅游专业建设经验丰富的海外院校达成战略伙伴协议,通过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渐内化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体育旅游专业建设经验。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博士后、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1-11-30)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猜你喜欢

设置院校人才
人才云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