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横竖撇捺”中论《扇舞丹青》之意蕴

2022-02-16胡莹莹

艺术评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典舞美学艺术

胡莹莹

摘要:本文以经典的中国古典舞剧目《扇舞丹青》为例,在中国舞蹈美学的视野下,寻找中国古典舞身法与中国书法文化艺术在意韵与更深的内涵中所存在的共同特点;同时,也顺应社会潮流,在弘扬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美学  文化  艺术  古典舞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073-04

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舞者具备较强的舞蹈技术技巧能力,同时应该要求表演者可以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进而反映出现实生活,与观众产生共鸣。作为一种人体动作艺术,舞蹈所带给人们的体验和震撼都来自于表演中蕴含的情感,可以说,舞蹈的灵魂和价值就体现在它的情感表达。从视觉体验传达至心灵和精神上的享受与安慰,展现出了舞者的内心世界,情之所至、心之所往,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精髓和根本。所以,把“情”作为舞蹈表演的出发点,结合舞者的表演技巧,借助场景道具,能更完美地呈现出作品的核心内涵,体现舞蹈艺术的核心价值。

一、作品《扇舞丹青》的概述

有一首诗精细准确的概括出中国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那就是:“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经典的中国古典舞剧目之一《扇舞丹青》,它将中国古典舞身体韵律和中国书法文化巧妙结合,描绘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淡雅、端庄的形象。舞蹈作品运用一把长叶折扇比作毛笔,表演者运用古典舞身韵中的提、沉、冲、靠等八大元素,将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舞蹈与书法的结合,擦出了新的火花,同时也深刻折射出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的相同本质与共同的特点。

(一)“象”“意”之合

“象”与“意”属于中国美学的一对范畴,同样也是中国舞蹈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周易》中所提到“象”与“意”,十分切合艺术的原理和艺术创造的规律,正因如此,“象”“意”就逐渐的从哲学范畴转为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中得到了确立。舞蹈将肢体、音乐、道具综合在一起,使舞蹈作品有了深层的意义。舞蹈作品《扇舞丹青》选一把长叶折扇,赋予作品特殊的意义。扇子如毛笔,描绘出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满足人们对审美的更高需求,表演者轻盈矫健的身姿在舞台上写出风度翩翩的书法作品。

在作品慢板结束部分,身体裹回,扇子随之合拢,委婉含蓄;作品高潮时,以身带扇,扇子又随之迅速打开。编导将利器的使用方法融入扇子中,阴柔中注入阳刚之气,使这把折扇在舞蹈作品中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实现对作品的艺术构想,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发掘蕴藏在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古典舞之中的独特意蕴。在扇子和身体行云流水的配合中,让我们深刻体会含蓄中带有张力,委婉中有不少个性的内涵,用身体传递中国的思想,感知中国的舞蹈之美。

(二)“情”“境”之美

“情”与”境”是舞蹈美学里的一对范畴,就情而言,乐舞之达情畅情,是与礼乐教化密切相关的。“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体验。舞蹈即是用身体动作将“情”外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貌,用肢体语言表达出内心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状态。情感决定行为,动作本身与人内心的生理、心理的活动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情感表现是舞蹈表演的内在灵魂,在舞蹈表演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强化动作、渲染气氛,使舞蹈作品更加丰满厚实。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领域,传统美学认为,美表现出得“意”是要通过一定的“境”来体现,就像袁禾老师在《中国舞蹈美学》中所说到的:“意境”的创造就需要“情景”的“交炼”,即言情沁脾,写景豁目。通过“景”的描述,增强对“情”的渲染,通过对“情”的表达,加深对“景”的刻画,使“景生情,情生景”(王夫之),“情系于景”“景寄于情”(张德瀛)。如此,含情会景,意境成矣。所以说“境”的形成是多种事物的高度统一、相互吸收,并不只是单一事物的叠加。

作品《扇舞丹青》是对这种美的继承与发展,将中国的古典音乐与古典舞蹈及传统的书法艺术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让观众通过舞姿、舞扇,从“身韵”所强调的“圆”的形态和“回”的动势中,感受中国书法行云流水般的美妙和意境。

(三)“合”“和”为一

“合”与“和”同样也是中国舞蹈美学中的一对范畴。两个字的发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合”属于形而下,是应合、契合;而“和”则属于形而上,是融合、谐和之意。在舞蹈中,“合”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例如肢体动作之合、节奏的刚柔动静之合、整体的意象之合,还有就是情感的表达之合。通过这些因素的“合”,達到“天人合一”之“和”。而在书法中,“和”是气的最高境界,书法中的“和”除了和谐之意,还意味着书法作品整体的协调之意。

在《扇舞丹青》中,动作间的力量之合、节奏之合、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表演中的“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道具与身法的结合,再加上以舞蹈的形式予以书法的内容等多种元素之合,虽然未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但也可以说达到了“合”的较高境界。

二、作品《扇舞丹青》与书法艺术的相互融合

舞蹈和书法的表现形式和所用的表达媒介不同,但在起源、创作的过程和所表现的规律上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到:“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书法就如我们所谓的“无形的舞蹈”,舞蹈就如我们所谓的“人体的书法”。

(一)“横”

中国书法艺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上千年的继承与发展,流传到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与情趣,主要体现在形式美与内容美之中。正如中国古典舞所注重的“身心合一”“身心交融”的审美旨意。例如书法中的“一”(横)在书法家的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身体动律尤为相似,书法家和舞者在不同空间展现出不同的“S”形。

舞蹈作品中的横向动势在行动路线与身体韵律上体现,但行动路线中的横向动势更为突出。如慢板中,背对观众的横抹手,通过演员的背影可以使观众感受到挺拔自信的状态。在节奏中将舞者的线条延伸到最长,将气场扩张到最大。舞者拿在手里的扇子好似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呼吸带动下的神情好似挥毫前的沉思、酝酿、凝神、落笔,很快进入了挥毫状态, 让动作一气呵成。舞蹈和书法在“律动”上有着相通之处,采用互相照应、相互比较的原则,将多种性质与元素融合为一。

(二)“竖”

书法家讲究的横平竖直并不是单纯的概念,“竖”在汉字中与“横”对立,起着支撑的作用,二者处于对立关系,“竖”与“横”的结合,赋予了汉字稳固的结构架。在舞蹈作品中的“竖”,大部分以动作路线或者立和跳来体现,这些动作为作品中的线提供了点,形成了动作稳固的结构架,加以动作节奏和质感的处理,一“点”一“线”都似乎是生命的载体,体现出生命的凝聚力和张力。

如作品中间部分,在横线调度中,由右脚推地发力,左脚微微抬起的跳,扇尖向正上刺出,缓和了作品前半部分的平静;落地半蹲,扇尖向斜下穿出的造型,动作中的张弛有度、圆拧回环就如同书法线条里无数力的折冲和起伏,让观众体会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力量,在坚韧的力量中又不失中国古典舞的温柔与优雅之美,将刚与柔完美结合,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撇”

“撇”在书法中主要起到协调作用,使得汉字更加合理、美观、协调。在作品《扇舞丹青》中,“撇”的运用也是为“捺”做铺垫,为了舞者的气场更大,为了动作更加丰满圆润,为了一个帅气的出扇,表演者的气场与每个眼神铺满整个表演空间。在作品中,扇子的运动更能体现“撇”的作用,“撇”同“甩”和“抛”,在作品中的高潮部分,利用手腕的发力——“撇”,使扇子迅速打开,让扇子的舞动产生更大的可能性。人与扇交织着饱满的平圆、立圆、八字圆,与音乐融为一体,三者的高度配合,体现出表演者的综合能力,也集中了观众的目光,使观众欣赏到潇洒自如的空间书法。舞蹈与书法的情感流程都是以线型为主的,舞者的舞姿和作家飞动的笔墨都注重身心合一、内外一体,追求通过造型表达出相应的感情,制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引领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四)“捺”

“捺”与“撇”在汉字中互为呼应,用法形式较多、范围较广,属于书法中的难点之一。古典舞中的片盖更像是“撇”与“捺”的关系,即“撇”为盖,“捺”为片。在书写“捺”时,轻重缓急体现的尤为重要,头重脚轻的力度,总会给人带来蓄势待发之意,收笔时的浮光掠影,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舞者在表演时,一个回身,一个开扇,体现着“捺”的书写要领,在蓄势待发中的低调沉稳,又不会令人失望。如果说“撇”是动作,那“捺”更像是感情,更突出动作,舞出動作,流露感情。余秋雨先生曾谈道:“舞蹈是用身体有节奏的运动表达感情和生命意识的诗话艺术……一个是它的基本呈现方式是时空并展,一个是它的基本美学趋向是情感和情绪。”可见,舞蹈的“气韵”是在动作的流动中形成一种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而形成舞蹈的美的特质,也就是中国舞蹈常讲的“精、气、神”“形、情、意”。

三、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现状

我国古典舞蹈从古至今都起到了文化传承和发展作用。中国古典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每一次进步和更新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而进行的。古典舞以其包容性较强的特点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得到了一次次的更新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的包容性

从中国古典舞的起源看来,其是戏曲艺术的一次复苏,是中国武术的一次复苏,中国古典舞是具有很强包容性的一门艺术,将中国的戏曲、武术和西方芭蕾,甚至更多艺术种类的精华融为一身,它千娇柔美,又刚劲有力,两种对抗的风格,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别具一格的。中国古典舞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流水般的身韵、洒脱的技巧,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使得中国古典舞区别于其他的舞蹈艺术。

重视和发展多元、包容的舞蹈艺术,让舞蹈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兼容并蓄中西方的艺术特色。舞蹈作品在人文风情上能够透视出传统与现代的特点和风格,还需要具有较大较广的自由发展空间。虽然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二者也有共通之处,合理正确的借鉴西方现代舞,可以相对解决中国古典舞的程式化与技巧化问题。

(二)中国古典舞的继承性

经过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中国古典舞也随之变化,紧紧跟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国古典舞继承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经过专业人士的整理、加工、提炼,是在创新中继承,也是在传统中继承。继承的道路是坎坷的,之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有独特意蕴的古典舞,是因为它经历了几番衰败与繁荣而被磨练出来的,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高尚艺术。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属于中国的艺术,更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中国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以前辈为榜样,继承这典雅的艺术,延续这高尚的精神。我们还要着手于古典舞的“精髓”,把握本体的精髓,加强弘扬中国舞蹈文化,使古典舞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将中国古典舞持续发展。

四、结语

笔者通过《扇舞丹青》这部作品,首先关注到中国舞蹈美学中的“象”与“意”“情”与“境”“合”与“和”三对美学范畴在舞蹈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关注到古典舞中体现出的中国书法艺术,在二者之间寻找出意蕴的共同点,并在中国书法文化中,找到与古典舞相似的韵律与动势。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8.

[2]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7.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9.

[4]王格菡.浅谈中国古典舞中呼吸的作用[J].才智,2019(07):194.

[5]舒永智.中国古典舞身韵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6):27-29.

[6]尹霜菊.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J].戏剧之家,2018(02):85.

[7]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年.

[8]罗玲.探讨中国书法和舞蹈的美学共性[J].北方音乐,2016(16):163-164.

[9]周祉言.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结合的可行性创作探析[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年.

[10]易丽清.中国古典舞对西方现代舞的借鉴与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46-47.

猜你喜欢

古典舞美学艺术
印花派对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