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斌治疗胃痞病经验浅析

2022-02-15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痞满莱菔子栀子

张 超 张 政

襄阳市中医医院 湖北 襄阳 441000

万斌主任中医师,系湖北省名中医,行医五十余年,在内科系统各种疾病,特别是脾胃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万师抄方学习数年,受教良多,现将其治疗胃痞病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胃痞病是脾胃科最常见的临床疾病,症状表现为心下痞塞,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触之无形,按之不痛[1]。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可对应现代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种胃部疾病。

1 病因病机

胃痞病乃痞满病的一种,《素问·至真要大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入五脏则真满痞塞。”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次详细将痞满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来辨证治疗,所记载的诸泻心汤为后世治痞制定了典范。后世历代著名医家对痞满病多有精妙的补充和发挥。如《景岳全书·痞满》:“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者,虚痞也……”首将痞满分虚实论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痞满》中的“其于邪伤津液者,用辛开苦泄而必资酸味以助之”弥补了胃阴不足证型的治法。万师在治疗胃痞病时,吸收前人经验。他认为胃痞病的病因,既有素体脾胃先天之气不足,也有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耗伤脾胃。胃痞病的病机为中焦气机痞塞不通、胃失和降。中焦为枢,本以脾升清胃纳降为要,气机上下流转,可以维持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输送气血精微之物等多种功能。如果患者先天脾胃虚弱,或后天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厚、干硬、辛辣之品,或情志失调,木郁克土,则损伤了脾胃升清降浊的正常功能,致气机阻塞而为痞满。中焦痞塞不通,气血津液上下不畅,壅阻而又易变生痰、湿、郁、热、积等病理产物,日久则耗伤正气,或气血阴阳亏虚,或虚实夹杂,迁延难愈。

2 治法论述

针对胃痞病的病机以中焦气机痞塞为主,气郁、湿阻、积食等间杂的特点,万师临证过程中总结出“一主三次,因人施治”的治疗方法。一主即主方运用辛开苦降的方法打通中焦气机,以辛味药升清,苦味药降浊,一升一降,如转轮毂,恢复脾胃正常的气机运转。同时兼顾治疗其他重要的病机如湿阻、食积、肝郁。这三者既是导致胃痞病发生的常见病因,也是胃痞病发生后最常出现的二次病机。如暴饮暴食、积食不消可以造成胃痞病的发生,而中焦升降失常,运化失司,又易导致宿食积聚;肝失条达,肝木克土,长期的情志异常易导致胃痞病,而脾土壅滞,气机不畅时,土反横木,脾胃病人日久也易出现心理障碍;过多摄入辛辣酒精之品,湿热损伤脾胃,而胃痞病发生后宿食在胃肠中腐化,生湿化热,易导致胃肠湿热缠绵不去,以上两两相互影响,迁延难愈。针对以上病机,万师总结出治胃消痞基础方,是为胃痞病这“一主三次”的主要病机而设,治胃消痞方具体方药如下:藿香、石菖蒲、陈皮、黄连、栀子、延胡索、木香、川楝子、山楂各10g,法半夏15g,黄芩、莱菔子各20g。方中法半夏与黄芩、黄连同用,辛开苦降恢复正常脾胃升降功能;山楂、陈皮、莱菔子消食导积、健脾运胃;延胡索、木香、川楝子疏肝理气、行气解郁;藿香、石菖蒲、栀子同用祛湿清热。

加减变化:针对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万师提出了因人施以加减变化:阳虚明显者,去栀子,加干姜、白豆蔻、厚朴;阴虚明显者,去藿香、石菖蒲,加百合、麦冬、天冬、沙参、生地等;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黄芪、炙甘草;热重者,可加大芩、连用量,并加金银花、连翘等;湿重者,加苍术、豆蔻、泽泻、茯苓;反酸者,易山楂为神曲,加海螵蛸。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治胃消痞方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3 饮食调护

万师尤其重视患者饮食调护,他认为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胃痞病发生及迁延难愈的关键,所以万师平时将药物治疗与食养健康教育放在相同重要的地位。万师经过五十年临床感悟,总结出饮食五字要诀“少、淡、软、温、素”,其具体释义如下。

“少”,饮食不宜过饱,每餐吃到七成饱左右,自觉微微有饱腹感最佳。关于过量饮食的危害,《素问·痹论》有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贪于口欲,饮食超过肠胃负荷,是很多脾胃病发生的原因[2]。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损谷则愈”的说法,意即为大病初愈后胃肠功能低下时,减少饮食是回养胃气的好方法。孙思邈也在《枕中记》云:“夜饭莫教足。”当然,过犹不及,因减肥过度节制饮食,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也会损伤胃气。所以万师提出每餐吃到七成饱左右最佳。

“淡”,饮食口味宜清淡。“辛甘酸苦咸”五味过偏过量,均对脾胃刺激有害,不利于身体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又云“膏粱厚味,足生大丁”,明确提出过食或偏嗜五味不利健康。现代饮食较之以往,有过辣、过咸、过甜的倾向。浓香厚味,妙于口欲而刺激肠胃,有害身体。还有些人工作繁忙,为了提神嗜好浓茶、浓咖啡,有害脾胃[3]。

“软”,食物不可太硬。过硬的食物,比如烧、烤、煎、炸、烘干后的食物,一是难以消化吸收,增加了胃肠负担,二是会损伤消化系统表面黏膜,造成不适感。脾胃病患者宜选用松、软食物为佳,养胃最好的食物是稀粥、米面汤、软面条、酥性饼干等稀、软食物。

“温”,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烫和过凉,过烫的饮食会直接损伤胃肠黏膜,过凉的饮食会刺激肠胃引起不适。如果患者素有阳虚、阴虚、湿热类的体质,过热过凉的食物都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食物温度应以口尝舒适为宜,不热不凉,胃痞病患者应避免食用冷、冻类饮食及烫嘴的食物[4]。如果素有脾肾阳虚的体质,即使生食水果也宜用热水烫过后再食用。

“素”,胃痞病人的饮食最好做到以素食为主,素食比例可占全部食物九成。万师认为,肉类食品难以消化,会加重肠胃负担,且肉类多热多湿,容易引动内火,增加痰湿,加重病情。所以,胃痞病人应少食鱼、肉、蛋类制品。

4 病案举隅

周某,男,61岁。2016年2月23日初诊。因胃脘部胀满嘈杂不适就诊,患者诉有慢性糜烂性胃炎病史十余年,退休前为出租车司机,因饮食不节起病,有嗜食辛辣烟酒史。目前症状表现为胃脘部满闷不适,得食则胀满难受,甚至恶心欲吐;饥饿时易嘈杂反酸,呃逆时咽部有烧灼感,兼有口干,无明显口苦;二便尚可,夜寐尚安;近年间断服用各类中成药、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十多年来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查体:舌胖大边有齿痕,色边尖较红,苔黄厚,中有裂纹;脉诊右关动、数脉,左关弦、数脉,腹部按诊无明显异常。胃镜检查结果: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阴性。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病,辨证:肝胃郁热,治法:辛开苦降,疏肝利湿。方用治胃消痞方加减:法半夏15g,黄芩30g,黄连、栀子、延胡索、木香、砂仁、陈皮、藿香、石菖蒲各10g,莱菔子20g,7剂。并嘱咐按照饮食“五字诀”调整饮食习惯。二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口干等诸症均好转明显,嘈杂好转但仍时有发作,脉象右关部动脉稍有平复,舌诊与首诊舌象变化不大。上方去莱菔子、栀子;加用茯苓15g,海螵蛸10g,续服7剂。三诊:患者诉诸症均好转明显。续予上方服用1个月后,患者诉诸症悉除,嘱暂停服药并谨遵饮食要诀,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按:本例患者因工作原因长期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胃气而起病,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升降失度,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出现障碍,而出现胃痞、胃胀、恶心欲吐诸症。加之患者既往饮食嗜好辛辣烟酒,湿热内蕴而见舌胖有齿痕,苔黄厚;兼患病日久,久病不愈,影响正常生活而心情不畅,肝气郁结并郁而化火而出现反酸、口干、舌色红等。治疗上以辛开苦降调畅中焦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治法之本,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为治法之标。故取半夏配黄芩、黄连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清浊之气上下升降自然而痞塞自消。考虑到患者患病日久,体内湿、热、郁、积错杂,再用栀子配上菖蒲、藿香清热祛湿;延胡索配木香理气疏肝;莱菔子、陈皮合砂仁消积祛滞,顺降胃气除胀,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取效迅速。二诊时考虑到患者湿热较重,胃部嘈杂的症状较明显,加用海螵蛸抑酸。万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酸味药物会加重胃部嘈杂的症状,嘈杂症状明显的患者一般不用山楂等酸味强烈的药物。这里栀子微有酸味,故暂且不用。同时再去掉莱菔子,换用茯苓加强利湿的效果。三诊时,患者诸症均减,对效果大为满意,于是守方一月,加强疗效,并嘱咐患者继续严格遵循饮食“五字诀”,最终获得良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痞满莱菔子栀子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莱菔子热奄包外敷神阙穴联合按摩疗法治疗胃肠胀气的临床观察
温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观察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清热消暑山栀子
栀子(赵润怀 摄)
六月栀子香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治排尿功能障碍
治咳嗽痰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