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城花会风云录

2022-02-15刘一达

北京纪事 2022年2期
关键词:石锁五虎花会

刘一达

中幡

花会,您且看明白,是花会,不是花卉。

花会,又称香会,它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是以“民间杂耍”和“民间舞蹈”的形式,出现在节庆的民间娱乐活动中的。

春秋时期,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到了汉代,这种形式被称为“百戏”。“百戏”当中以秧歌(又被称为侠客木)、高跷的表演为主。

宋代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社火”。宋代的庙会已经普及,庙会期间的“社火”表演盛行于大江南北,这时已出现了民间自发性的“社火”组织。这是后来的香会组织的雏形。

香会的名称是在明代产生的。从明代开始,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民间香会组织。

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一年四季,有农忙的时候,也有农闲的时候,尤其是在北方,漫长的冬季,有将近三四个月的“猫冬”时间。

如何打发掉这段时间,便成了问题。香会正是利用这种农闲的时间开始活动的。

香会作为北方农村自发的组织形式,它是怎么“攒”起来的呢?

通常是村里的财主(本村的地主或本村的人到外面做买卖发了财),为了给本村的人做点善事,出一笔钱,让本村能张罗的人,把村里有本事、会点玩意儿的人请“出山”,组“会”,进行表演。俗话叫:花钱买脸。这位能张罗的人,也就是后来的“会头”。

毫无疑问,花会的会头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能根据本村或本地的风俗及传统,选择有特长的人,比如会踩高跷的、会打鼓的、会耍棍的、能耍狮子的、能唱能跳的这些人凑到一块儿,然后商量以什么表演为主。

假如村里有两三位会打太平鼓的,或者会耍五虎棍的,便由他们做教练,在村里选拔喜好热闹的青壮年入盟,拜祖师爷后,进行排练,这样花会也就算攒起来了。

中国人干什么事儿都讲究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花会组织尤其重视这些。

人攒起来后,会头要自立名目,如练的是太平鼓,就定名为太平鼓圣会;练的是五虎棍,就定名为五虎棍会。按香会的会规,百年以上称“老会”,新成立的只能称“会”或“圣会”。

旗号戳起来后,还要去左村右邻去拜“山头”,即要得到先成立的花会会头们的认可。认可了,便正式开始排练,练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拉出去在庙会上表演。

排练和表演的全部费用,都是由那位财主掏。一般情况下,他并不出头露面,只去那往外掏钱的,这就叫花钱买脸,也为了寻找一种心理平衡。

过去,人们有一种观念,挣了大钱、发了大财,不给本村人做点善事,会招人恨的。同时,老天爷也不答应,家里总有倒霉的时候。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所以人一旦发了财,得想办法往外扔点儿钱。北京人管这也叫“不冤不乐”。

您这个村有了“五虎棍”会,我这个村也不能“白板”呀,于是也有财主花钱买脸,能张罗的人也去召集本村会玩意儿的人组织人马,选择项目,打出一个会的名目,进行排练,拉出来表演。如此一来,在农闲期间,借庙会的机会,或在节庆的日子,十里八村的香会组织便凑到一起进行比赛,看谁花活多,看谁技艺高,民间也管这叫“走会”,或“斗会”。

这种风气到了清代中期达到高潮。几乎每个村都有香会,有的一个村甚至有两到三档香会,而且从农村扩展到城区。

北京人管香会的表演,也叫耍花活。走会的时候,主要是看谁的花样多、花活多,所以也把香会称为花会(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據了解,把香会称为民间花会的,最初只有北京,后来叫出去了,天津、河北一些地区也改了口儿。

民间花会,分为文会和武会。上面说的表演玩意儿的属于武会。据已经离世的老会头隋少甫先生介绍,京城的武会耍的玩意儿主要有13档。每一种玩意儿(表演的项目)叫一档。我从老爷子的口中得知,这13档花会都受过皇封。按老年间的会规,把这13档花会表演编了一个顺口溜儿:

开路打先锋,五虎少林紧跟行;

门前摆设侠客木,中幡抖威风;

狮子蹲门分左右,双石头门下行。

石锁把门挡,杠子把门横;

花坛盛美酒,吵子响连声。

杠箱来进贡,天平称一称。

神胆来蹲底,幡鼓齐动响太平。

民国以后又增加了3档会,顺口溜儿又加上了“门外旱船把驾等,踏车云车紧跟行”。

这个顺口溜儿中,囊括了武会的16档花会表演项目:

一、“开路”,即耍叉。

二、“五虎少林”,就是五虎少林棍。

三、“侠客木”,即秧歌。

四、“中幡”,又叫大执事,即耍中幡。

五、“狮子”,就是耍狮子。分为太狮和少狮两种。

六、“双石头”,也叫举砘子,两头是石头,中间是一根横杠子,类似现在的杠铃。行进中边举边耍。

七、“石锁”,即耍石锁,石锁是把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上边凿成一个像手柄似的窟窿,一只手能拎起来。因为形状像古代的铜锁,所以叫石锁。石锁有大有小,有轻有重,重的有几十斤,轻的也有十几斤。

从前,北京胡同里的孩子,常用石锁来练身上的肌肉,类似后来的哑铃。但哑铃是成双成对的,石锁一般是单个儿的。花会表演的石锁,通常是几个或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几十斤重的石锁,在他们之间掷着玩,像打拳似的有许多花样,如“海底捞月”“神针探海”“张飞骗马”“苏秦背剑”等。

踩高跷

八、“杠子”,是用木杠或木棍绑在骡车上,类似现在的单杠。车走杠子也走,人在杠子上表演各种高难动作。

九、“花坛”,就是耍坛子,后来成为杂技表演项目。

十、“杠箱”,杠箱是长约80厘米,宽度和高度约50厘米的木箱,类似过去戏班装行头(戏装)的箱子,木箱的四周画着一些戏剧人物,上边挂着会旗和小铃铛。

杠箱表演带有箱官护送皇家宝物路上被劫,最后绿林好汉相救等故事情节,如《京都风俗志》所描绘:“杠箱一人扮幞头玉带,横跨杠上,以二人肩抬之,好事者拦路问难,则谑浪笑语,以致众人欢笑。”

十一、“天平”,即老北京的“什不闲”和“莲花落”,这是两种民间的曲艺。“什不闲”也叫“十不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十种乐器一个人一齐敲打。另一种是老北京天桥的一种民间表演,在一个木架子上拴上绳,上面挂着锣、镲等打击乐器,这些乐器还系着线,脚下一动也能响,表演者一边唱着类似“岔曲”的曲调,一边手脚并动,敲打着乐器,所以叫“什不闲”。

十二、“吵子”,就是大铜镲,因为走会时,几十个人手里拿着大铜镲一起敲,所以有“响连声”之说。

十三、“神胆”,就是胯鼓。所以这个会叫大鼓会,行话也叫“锅子会”。为什么叫“神胆”呢?

据隋少甫老爷子介绍,北京最早的一档香会在白纸坊。相传这档会是明朝永乐皇上从南京带过来的,曾经保过驾,朱元璋御赐这档大鼓会为“神胆”,故有此说。

十四、“旱船”,就是跑旱船,古代称“旱划船”。跑旱船的表演主要是《白蛇传》里水漫金山寺的情节,主要人物有白娘子、小青、许仙、法海等人物。这种会在北京最早出现在清朝,至今仍是庙会上走会的主要表演形式。

十五、“踏车”,即自行车,此会主要是车技表演。北京有名的会是“万里云程踏车老会”,成立于民国八年(1919年)。此外,还有东城的“尊古夺今踏车圣会”,成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入会者,多是当年京城玩车(玩自行车)的阔少或八旗子弟。

十六、“云车”,即小车会,也称“太平车”。所谓“小车”,就是用竹子或木棍做成的木框,然后用布扎成框围子,画上车轮,车轮上还画着云彩,故名“云车”。其实这“车”是假的,演员化装成俊俏的美女(古装),腰里有两个钩子,将小车钩起。“车”前装一双假腿如盘膝而坐,看上去像这位美女坐在车上,实际上,她是用两条腿在走。

小车会的表演有十多个演员,基本角色有浓施粉黛、花枝招展坐车的媳妇,身穿彩衣的拉车姑娘,扶车的丫环,推车的老汉。文扇(俊扮公子),武扇(丑扮公子),丑老妪(即手持大烟袋的丑婆子),戴眼镜的盲人,身穿破僧衣、头顶济公帽、手持破扇子的和尚,头梳“冲天槌”小辫的傻柱子,头梳刷子辫的傻丫头等。

这种表演有瞎子逛灯、老妈儿上京、提拿费德功等故事情节。据说,拉车的是贺人杰,推车的是老楚彪,坐车的是张桂兰,公子是黄天霸,这些情节多出于民间故事。小车会,现在仍是庙会上经常能看到的老会表演。

老北京的花会,除了人们通常说的“十三档”或后来的“十六档”之外,还有一些传统武会。  比如在北京地区流传已久的武会太平鼓(迎年鼓)、十番会等,多次参加民间花会表演和比赛。此外,像竹马、跑驴、花钗(小钗)、龙灯(耍龙)、花鼓(腰鼓)等武会,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考证起来,北京地区武会的这些表演,都跟寺庙有关。武会表演的项目,实际上就是庙里的物件,庙里有什么,武会就有什么。具体说,开路(耍钢叉)、专打神路,是为神佛开道的。五虎棍专打人路,是为拜佛的香客开道的。

侠客木(秧歌),就是庙门前做木栅栏用的木棍(木板)。

中幡,是庙门前的大旗杆。

狮子,是庙门口两边儿的石狮子。

双石头,是庙旁门木栅栏底下的石轮。

杠子,是庙门上的门闩。

掷子(石锁),是庙门上的锁头。

杠箱,是为庙里装钱粮的。

花坛,是庙里殿内盛“圣水”用的。

吵子,是庙里的钟楼。

胯鼓(神胆),是庙里的鼓楼。

旱船,是从水路给庙里送钱粮的。

踏车,分五路,为庙里催促钱粮的。

小车,是从旱路(陆地)为庙里运送钱粮的。

您看,是不是武会表演的项目,跟庙里的物件全能对上。

花会里的文会

除了武会,还有文会。所谓文会,是指为朝山进香者服务的善会。会的组织形式跟武会不同,发起人通常也是有钱的人找能张罗的人,组织一个会,入会者有钱的出錢,没钱的出力。

文会主要是在寺庙开庙(举行祭祀庆典)时,为香会(武会)、香客和寺庙做各种善事,如负责安排这些人的吃、喝、行的服务。

文会又分为坐棚和行香两种。坐棚,是在固定的地方搭棚(俗称茶棚)设点。“棚”代表娘娘的行宫,所以棚内供奉着娘娘。按老事年间开庙敬香的说法:“文会烧香,武会献艺”。所以“棚”内也要摆上佛像、供品,并设有执棚、执旗、执督等(都是会友来担当)。行香,没有固定的场所,在走动中为香会(武会)、香客来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文会走会的地方主要是“三山五顶”。

“三山”,即:妙峰山(门头沟)、丫髻山(平谷)、天台山(石景山)。

“五顶”,即:东直门外的东顶、海淀蓝靛厂的西顶、永外大红门的南顶、安定门外的北顶、丰台草桥的中顶。

所有的服务者都是纯义务,分文不取,主动行善,有点儿像现在的志愿者。

文会的“文”,到底都有哪些内容?

据隋少甫先生介绍,这就看行善者捐什么了。捐什么就是什么会。比如行善者捐茶,就叫“茶会”;捐馒头,就叫“馒头会”;为香会和香客缝衣补鞋,就叫“缝绽老会”。

具体说有多少种文会呢?

据文献记载,京城文会在清末民初达到高峰,有名可查的文会有上百种、数百档之多,如“粥茶老会”“燃灯老会”“绳络老会”“旗尺老会”“盘香老会”“面茶老会”“献盐老会”“拜席老会”“彩棚老会”“修路老会”“蜜供老会”“窝头老会”“百鲜圣会”“献花圣会”“糊窗老会”“花盆圣会”“供碗老会”“茶盅老会”“蒲垫老会”“香油老会”“香斗圣会”“膏药圣会”“巧炉老会”“绿豆圣会”“长春署药清茶老会”“香竹筷子圣会”“献袍圣会”“三伏净水老会”,等等。

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可以组成“文会”。这种与拜佛有关的“文会”,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后来政府提出破除封建迷信,这一民俗活动自然也受到牵连,从此销声匿迹。

“武会”由于带有民间娱乐表演性质,“香火”一直延续到“破四旧”前。

民间花会的组织者,一般被称之为会头。会头除了具备一定的功夫,还得能张罗事儿。所以会头都是由德高望重、有头有脸儿的人来担当。按民间香会的行规,会头要有师徒承传关系。到了21世纪初年,上个世纪承传下来的老会头,已经硕果仅存了。

我从1980年代开始,以研究北京民俗为乐事,并在《北京晚报》主持“京味报道”专版,在一次采访中,结识了京城有名的老会头隋少甫先生。隋老先生是1940年代,京城“万里云程踏车老会”的第二任会头(第一任会头叫章慧民)。

也许正是隋老爷子这一代老会头,对花会的执着热爱,以及晚年的努力,才使濒临失传的京城花会能传承下来。

猜你喜欢

石锁五虎花会
石锁玩出新花样
玩石锁,我们是认真的!
少林传统石锁功
美术作品
500年五虎少林会 京郊传承现雄风
博弈名谱(48)
“五虎棍”有了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