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2-02-15刘林舒

旅游纵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倡议

刘林舒

摘 要:本文将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概况出发,阐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并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培养专业型旅游管理人才,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一带一路”倡议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提高了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传统,无法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行业发展相适应。因此,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要求极高,这体现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等多个方面。按照我国教育部等相关规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可以完成旅游管理工作的专业型人才,能够任职于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直接服务于沿线经济发展,使培育出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职业修养好、管理技能强,而且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较为扎实。由此不难看出,应将培养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定位和目标。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有多方面的需求。

(一)人才交流能力需求

差异性是旅游行业的一大特点,差异性较大会增加交流的难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和不同类型群体进行互动与交流,接触不同性格的人群,了解其价值观、文化观,为日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二)人才科技水平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旅游管理得到智能化发展。在日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在校期间就要把各项技术和技能学好、学深、学透,使自身的管理水平、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三)人才心理状态需求

任何旅游管理人员都会接触多种类型的客户,处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且旅游管理工作环境也会频繁变动,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旅游管理人员会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基于此,旅游管理人才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适应度,掌握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妥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为他人提供良好的旅游管理服务。

(四)人才思想品格要求

旅游管理工作可能会面临一些诱惑,若旅游管理人员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会使旅游管理效果、服务水平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树立良好品格,以正直的工作态度开展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内容滞后

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的帮助,课程是培养各种人才的重要媒介。但是,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课程内容设置相对落后、范围较窄,再加上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时间短暂,知识储备不足,以至于学生难以熟练掌握旅游管理课程知识。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下旅游业发展对人才要求极为严格,若教材中未及时添加并更新“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知识,学生便无法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二)缺乏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教育国际化,许多专业都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不具备鲜明的国际特征,专业教学依然较为传统,课程语言比较单一,只有汉语和英语旅游管理课程,有的甚至只有汉语旅游管理课程。同时,涉及历史、文化、风俗等内容的课程极为匮乏,无法有效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管理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常常因缺少先进的国际旅游观念,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而达不到“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方面人才的要求。

(三)实践与理论分离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难以同时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得到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均衡教育。一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实践过于重视,平时学习理论课程时也将注意力放在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虽然积累了许多旅游管理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其知识功底和职业精神则相对匮乏。

与此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设置的课程未能完全符合旅游管理需求,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间有一定的偏差,不利于学生将旅游管理知识学以致用。部分旅游管理教材或是教师将实践模块淡化,导致学生未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而毕业后旅游管理经验积累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在这一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便会因实践和理论分离而影响自身发展,同时也不能更好地胜任“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管理工作。

(四)知识创新不足

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由其他课程变化而来,师资力量未发生变化,专业教学任务仍由原来的教师担任,受到课程背景的限制,直接移植和复制原来的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旅游管理知识、基础学科无法适应旅游行业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和资历不足,能够传授给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较少,从而使旅游管理教学创新不足且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客观来讲,旅游行业存在跨界性、开放性的特点,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行业。“一带一路”倡议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应针对性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计旅游管理教学方案,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专业课程优化配置、开展境外合作教学、实施供给侧改革、提高国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构建师资队伍、建立学分转化机制等。

(一)专业课程优化配置

专业课程优化配置能够使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应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一带一路”具有国际化特征,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致力于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改变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各种实用的国际化课程。高校可以通过均衡、合理地分配各个课程时间,弥补专业课程配置缺陷,进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与此同时,要适当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及地区的基础文化,帮助其构建全面、系统的国际文化知识框架,充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境外合作办学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旅游管理与其建设目标十分契合,而且在旅游行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希望与中国合作办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与国际高校合作,通过境外移动教学、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效果[1]。

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与多家国际旅游相关企业展开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整个旅游行业,让学生形成对旅游行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将在校期间习得的旅游管理技能学以致用,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管理工作。

(三)实施教育供给侧改革

无论是人员冲突、社会矛盾还是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培养专业人才,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对优秀人才数量需求更多。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教育供给侧改革,根据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各项要求,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2]。应添加全新课程,如旅游商务、旅游运动、旅游策划等课程,如有必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开设相应专业并扩大其招生规模,尤其是要符合“一带一路”的要求,从而使教育供给侧改革发挥应有的效果。

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引入旅游管理方面的国际化教材,设立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规律,适当改编旅游管理教材。如有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引进其他国家优质的教材,使学生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管理知识,掌握更多的本土化旅游管理技能,从而以更好的教材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型人才[3]。

(四)提高国际沟通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开展多语言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国际化旅游管理水平。客观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语言,高效的表达能够极大地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熟悉掌握包括英语在内的多种语言,提高国际沟通能力,能够为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多语言教学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能满足学生的外语需求,但是英语不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唯一的沟通语言[4]。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开设多种语言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需求选修语言类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便会拥有精通多种语言的国际旅游管理人才,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竞争软实力。

(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技能当作重点,提高其实践能力,更新专业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实践能力、服务能力、服务意识上[5]。除此之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构建智慧旅游试验基地,设立旅游信息库,培养学生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能力,让专业教育和实际相符,将学生培养为高质量人才,从而有效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针对性教学,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进程[6]。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校内资金、企业赞助等方式构建旅游管理创业实验室,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实际情况,开展“互联网+”“文化+”等创新创业活动,将取得的成果进行商品化运作并申请专利,以创业孵化的方式将这些成果回馈社会,进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7]。

(六)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要构建专业化、高质量师资队伍,提升旅游管理教学效果。由于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构建师资队伍的合理化标准,导致师资队伍出现分化现象,旅游管理实践与旅游管理理论相分离,实践和理论无法结合。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应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践能力与旅游管理理论均衡发展[8]。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定期开展双向学习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去企业参观的机会,同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入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这种双师型旅游管理师资队伍能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识理论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9]。

(七)建立学分转换机制

高校采用学分制能够为旅游管理优质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氛围,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完成等情况能够通过学分进行衡量。要建立学分转换机制,在该机制下,学生除正常学习获取学分外,还能通过参加旅游管理技能比赛、大学生创业比赛等多种旅游管理活动获得学分,比赛名次越高,能够转换的学分便越多,这些学分能够作为毕业成绩。从具体事实来看,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学分转换机制后,学生参与旅游管理实践的兴趣得到提高[10]。

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充分把握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能够通过专业课程优化配置、开展境外合作教学、实施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国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构建师资队伍、建立学分转化机制等模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

[1] 沈世偉,PHILIPPE V..法国旅游类硕、博士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J].旅游学刊,2019(11):6-8.

[2] 梁宇哲,郑荣宝,徐嘉源,等.基于Citespace的无人机遥感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热带地理,2019(2):309-317.

[3] 蔡礼彬,宋莉.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2017(1):5-12.

[4] 王婷婷.法国高等教育吸引留学生的新战略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9(3):17-20.

[5] 岳昌君.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J].教育与经济,2018(6):9-17.

[6] 吴国琴.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研究:评《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10):88.

[7] 张朝枝.面向旅游学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设置探讨[J].旅游学刊,2015(9):2-4.

[8] 谢彦君,李淼.关于旅游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J].旅游学刊,2017(11):11-13.

[9] 沈世伟,PHILIPPE V..“一带一路”旅游教育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J].旅游学刊,2017(6):11-13.

[10] 张雯,李勇泉,苏欣慰.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1995—2015年《旅游学刊》载文[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5):64-70.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倡议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