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2022-02-14单云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7期
关键词:古诗文思政内容

单云超

(芒康县嘎托镇第一小学 西藏芒康 854500)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其必要性体现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情感思维

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能够激起学生情感思维,基于情感层面的思政教育是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于小学生而言,现阶段正是其思政教育情感打造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积极向上的语文素材、寓言故事等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组织学生开展有关道德情感层面的教育活动。另外,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思政教育感情元素。

2.培养学生思政教育思维

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政教育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养成对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起到一定促进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政教育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语文作品时对其中所传递出的真善美的感知来教导对错观,从而使其明辨是非。另外,学生思政教育思维是形成良好思政教育观的基础,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道德思维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

3.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学生道德认知的外显形式就是思政教育行为,直接体现出教师思政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教学在规范学生思政教育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借助道德准则来引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语文教师在思政教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内容与社会现实联合起来,将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相联系,对学生自身道德和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1.高效开展古诗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1)合理扩写,再现情景

很多古诗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特意“留白”,如此带给读者意境上的想象外,还会使整首诗在情节上进行跳跃和扩展,即通过语言描述中的省略给学生以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诗文中这些“留白”通过合理的想象、推断,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新联想力的基础上,对这些“留白”进行合理扩充和填补,使原本跳跃的情节和意境变得连贯完整,将古诗文原本简洁的语言变得充盈丰满。比如,在学习古诗《石灰吟》时,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和录像,帮助学生对诗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等场景进行联想,针对石灰的具体烧制过程以及所需要经历的各种磨炼和考验进行思考,结合最后一句的描述,将其对应到作者一生,最后联想到作者所经历的各种磨炼,两者呼应的基础上,将原本诗中的“留白”完美填充。而组织学生对诗中的“留白”进行合理扩写,不仅帮助学生对诗中情境进行在现,对诗文内涵进行丰富,同时也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在情感上引发共鸣。

(2)大胆续写,延续精彩

对古诗文进行续写是一项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挑战,这需要学生以原诗的场景和情感为线索,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情节,进而对其结局进行大胆创造和改写。如此极具吸引力的挑战,不仅吸引学生兴趣,同时也让其体验到创设“答案”的新奇与快感。如在学完古诗《所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放开自己的想象,围绕“牧童爬树捕蝉”的场景续写一个片段,要求对牧童的心理、爬树的动作以及捕蝉的细节进行描述。当然,也有学生认为牧童所做的一切都是枉然,最终并未捕捉到蝉,甚至可能从高空跌落。但不论哪种结果,都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能力。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其中的重点,而通过开展读写互助式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吸引力,而且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放飞思想,活跃思维,实现以读促写,借写延读的一个理念,这种读写结合的形式是对古诗文学习的一种升华和延续[2]。

2.借助语言文字能力训练,逐步渗透思政教育

(1)开展感恩教育

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重视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授“渔”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在内容总结时要求学生从文章细节中总结三句话进行概括。学生回答是:父亲冲向学校走向废墟,不顾他人劝阻坚持寻找,苦苦挖掘救出儿子。细品发现,虽然是文章中的语句,但学生回答时语言不够简练完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一句话将所有这些细节串联在一起,如加上时间、地点、起因等,实现完整表达。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将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串联起来,就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且语言简练,内容完整。再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朗读、体会,然后将对自己感受最深句子罗列在一起,仔细品味,实现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对句子中个别词汇进行替换,要求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如,替换掉文中的“冲”字,还能否表达父亲的焦急心情。再如,在第12段,通过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对时间流逝以及父亲身体状况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细品这一段语言描述的奥妙所在,为日后练笔打好基础[3]。

(2)开展引导与激励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的结尾描写相当精彩且富有深意。所以在授课环节,教师要依据文章内容,对文章结尾进行引申,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启迪。比如,在学习课文《凡卡》时,针对结尾的学习可以如此设计,先让学生自己轻声诵读,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的梦中都有什么?”然后问,“凡卡梦中的这些美好场景能实现吗?为什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各抒己见。学生不假思索地引出农奴社会的各种黑暗以及凡卡所遭受的迫害,所以给出他梦中的场景“不能”实现的结论,等等。在学生回答完后,要求其再轻声品读一下最后一段内容,然后结束教学。此时,学生还沉浸在对凡卡遭遇的同情之中,教学虽然结束,但“凡卡”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深深印刻在脑海中,久久无法忘怀。

类似的文章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少年王冕》《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等,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极具引导性。且针对这类文章的学习,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延伸,重在引导和激励。

3.创新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开展思政教育

(1)丰富教学形式,发挥思维导图作用

在如此良好的环境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挥,更加主动、积极地融入语文课堂,切实提高对写作的兴趣。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实际上,故事的创编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将教材作为基点,组织学生创编、演绎故事,这样自然能够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落实到位。

例如,在教学《狐狸分奶酪》这一课的时候,当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故事,试着演绎狐狸分奶酪后发生的故事。可以发现的是,学生兴致极高,积极地进行交流、互动,就个人的想法进行阐述、分享,将个人的知识、经验进行整理、分析,融入故事改编之中。不一会儿,各个小组就完成了故事的改编,原本无序、杂乱的事件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可以发现的是,渐渐地,学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写作思路,对于写作业不再是以往的抵触、厌倦,而是感受到了写作带来的乐趣和愉悦,喜欢上了写作[4]。

(2)利用思维导图充实作文内容

若学生在借助思维导图绘制出作文大纲后仍犹豫不决,不知从何处下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思维导图进行进一步填充和细化,使其内容更加精细,主要表现为作文中需要运用到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以及相关词汇等,通过这种引导性铺垫,不仅在作文结构上更加紧密,其内容上也更加充实,令人眼前一亮。

比如,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大多会以“我的母亲”为话题展开写作。而对于人物描写离不开外貌、神态、肢体动作以及语言等内容的描述,且每一项都有其对应的写作手法。如在对人物神态和动作展开描写时通常会借助细节描写:“妈妈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慌不忙,从来不大声责备我。”如此描写使人物形象和性格更加饱满,立体。而在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通常会借助一些比喻句,使其描述更加传神、形象:“妈妈生气时眼睛就会瞪得像核桃一样大。”

(3)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维导图的效果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并且难度不大,但是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这就难免有不少的学生会对它产生抵触心理,就是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真正地接受写作,就必须要深层次地挖掘他们的兴趣,使得学生将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代入到写作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将写作难度大大降低,还能激发他们对于写作热情。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日记或者周记,这些方式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为写作的真正源头就是我们的生活。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把他们日常对生活的感受,以及日常的所见所闻通通都记录下来,这些东西在之后都会帮助他们更好的去写出一篇优美的作文,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材课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化元素,然后把它们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4.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有效开展思政教育

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思政教育素材,较为适合作为思政教育载体。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研究,深度开发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以此为基础适当延伸与调整,实现语文教材与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合,创造思政教育渗透的条件。一方面,教师要从全局层面整合思政教育素材,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制定层层递进的思政教育主题;另一方面,以单位为出发点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挖掘思政教育素材,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语文教材上有很多的思政教育元素或内容,实际中存在浅尝辄止、停留在表层上,需要教师延伸与拓展,融入更多思政教育内容。不过单纯依靠教材无法整理出足够深度的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从互联网上搜集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通过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深化生态环保教育,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教育[5]。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切实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去芜存菁,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要利用好新媒体的可视化优势,在对生开展思政教育教育时,可以利用视频的可视化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增加教学内容。通过视频播放代替教师讲述,利用良好的画面感提升学生学习感悟。同时为学生构建一个独特的视听体验,在拉近课堂距离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教学效率。而教师通过对教学场景的合理运用,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联系日常自身生活实际,通过对比、参考等方法评价引导,树立学生的信仰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和融合这些新媒体传播渠道,通过一体化资源渠道的传播,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源,从而加以利用和吸收。如MOOC平台、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运用等。完成班级管理融合后,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互联网科技搜索资料获取资源,帮助学生开展立德树人形式的思政教育教育。

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要主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分析语文教材并挖掘其中思政教育素材。同时,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应的思政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选择恰当的着手点,切实推进思政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古诗文思政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