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宏:教育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牺牲”

2022-02-14彭一皓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湖心亭语文教学

彭一皓

GOOD TEACHER

张宏

西安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西安高新一中分校)语文教师,教研室主任。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曾获全国第二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十二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陕西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学语文组省级特等奖等荣誉。

一些人的理想主义,在走出校园时幻灭;一些人的危机意识,在步入中年时升起。

张宏不是。他的理想主义与危机感仿佛与生俱来,伴随着整个成长时期,乃至进入工作,这两种特质也丝毫未减。对话之间,你很快就能感受到他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清醒认知。

因为太过清醒,所以痛苦是常有的事。教书育人17年,于张宏,更像是一个追求平衡的历程。在应试教育与理想教育之间,在教与不教之间,在君子的所为与不为之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张宏,终于迎来了内心的和谐统一。他用“贴地飞行”四个字来形容自己如今的状态——务实而非现实,有理想但绝不空想。

始于危机感的专业成长自觉意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首《湖心亭看雪》,全文192字,隐藏着张宏年轻时的“追星”故事。那会儿初登讲台,和许多老师一样,张宏正处于追寻名师的阶段。一个周五下午,朋友发来消息,说王崧舟老师周六会在杭州进行学术活动并上一节示范课。最关键的是,朋友承诺能帮张宏拿到入场券。

彼时,张宏任教于宝鸡高新第一中学。收到消息,他片刻没犹豫,一下班就坐上从宝鸡开往西安咸阳机场的汽车。周六清晨,飞机抵达杭州,张宏以最快的速度成功在活动开场前赶到会场。那天,王崧舟老师所上的示范课,正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这次说走就走的出行,安排相当紧凑。为了周一能准时出现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听完课,来不及找“偶像”交流,张宏就匆匆吃过午饭,便又搭乘飞机再换汽车回到宝鸡。精神的满足大过舟车劳顿的疲惫,周末的“丰盛大餐”,让张宏回味许久,“精彩,不虚此行”,采访时,张宏讲述的声音里依稀透露着对旧时光的怀念。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的最后一句,既说千年前的张岱,也说“千里追星”只为一课的张宏。“痴人痴事儿”可不少。有一次,张宏在公交车上改文章,因为过于投入,他从上车站点坐到终点站,然后又被再次拉回起点站。

“我对自己热衷的事情比较容易来状态,也很容易沉浸其中。”在张宏看来,这种“痴”,是不分领域的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然状态。保持“痴”的源动力从何而来?张宏将其归因于骨子里的“危机感”:始终感到有许多书没有读,始终感到有知识盲区……

“曾经的教师需要一桶水,今天的教师需要一片海。”张宏的专业成长自觉意识,正生于这份如影随形的职业“危机感”。 阅读,是治愈张宏不安感的良药之一。17年来,他从不午休,所有的午休时间、路上的碎片时间、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时间,他基本只用来做三件事:阅读、写作、思考。一旦两三天不读书,他便有种充电不足的“恐惧感”。张宏十分相信那句常被提及的用来勉励年轻人的话,“人之差异,在于8小时以外的时间。”

保持危机意识并不是一件如看上去那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已经在所处的平台取得了一定成就。2013年,张宏参加陕西省教学能手赛课,从校级第一走到市级第一,最后获得省级第一,张宏刷新了个人参赛的最好纪录。赛后,凭借第一名的好成绩,张宏被授予“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连夺三个第一,常人的第一反应该是庆祝,张宏却在内心默默地将一切成绩归零,“我是一个归零意识特别强的人,每往前走一步,我就会告诉自己要马上归零。人只有保持空杯心态,才能拥有最大容量,继续精进。”

“归零”,是在心里将自己重新设置一个新起点。于张宏,这还不够。更进一步的“归零”,还意味着打破用努力与成就换来的“舒适圈”。17年来,张宏换了5所学校,从宝鸡到西安,他一步步向前,从不掩饰自己对更大平台的渴望,“我向往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挑战,我想要在更大的层面上获得更多的认可。”

一个理想主义者坚持走到今天,一方面当然源于危机意识下的自我加压,但更重要的,是所坚持的东西本身就对他有莫大的吸引力。在张宏眼里,教育正是那份值得他用尽毕生去追求的事业。他这些年的“出走”,既是走出舒适圈,谋求新平台、新挑战,更是在寻找心中理想的学校,追求理想的教育。

课堂质量决定生命质量

“秋风掠过,登机前,温哥华已需寒衣加身。此時,祖国的秋日正是天朗气清、暖阳和煦,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祝愿祖国母亲生日快乐!回家的路,虽曲折起伏,却是世间最暖的归途。”2021年国庆前夕,坐在返国的飞机上,孟晚舟写下的回家感言,刷屏了每一个国人的朋友圈。

张宏反复阅读了好几遍,被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感动之外,张宏还做了一件极其体现职业精神的事情——他对原文进行了解析,生成了一份读写学习单作为学生当日的作业。结合“双减”要求来看,这份作业完美地落实了“双减”精神:体量不大,一共就两道题;书面耗时不长,基本30分钟就能完成;质量很高,直接指向学生的思考与意识层面。

张宏是“双减”的坚定推崇者,他把这看作是基础教育彻底向素质教育转型迈进的曙光。应试教育中,大量的训练、刷题确实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张宏所坚守的价值观,让他从不愿搞题海战术,消耗学生的身心健康。张宏分享了他所在乎的投入产出比问题:“大家往往是关注学生的分数、学生的产出和结果,但我们不能刻意忽略一个真相,学生投入了多少?牺牲了多少?如果分数是以童年被牺牲、休息时间被挤占、兴趣爱好不能再得以维系为代价,那这份隐形的代价和看不见的牺牲,实在太沉重了。”

其实,早在“双减”之前,张宏就一直在进行他个人的语文素质教育探索。探索初期,有过很多如今看来“奢侈”的尝试,听情歌学语文、看电影学语文……尤其是看电影,一部两小时左右时长的电影,加上讨论交流时间,差不多需要三四节课时才能完成。对于伴有升学压力的初中学段而言,这样的探索本就意味着莫大的勇气。

语文不单单是一门有关语言的读写学科,它既关系着母语的学习和经典文化的传承,也构筑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底色。采访中,张宏以“人文教育”来定义他所推行的语文教学:第一层面是“求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语文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目标;第二层面是“做人”,通过经典的力量以文化人,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修身养性的修习,从而对学生完成精神的熏陶与人格的塑造,“在我的课堂上,求知和做人必须水乳交融、深度结合,我不允许我的课只有知识、技能和应试层面的东西。”

课堂质量决定学生生命的质量。张宏希望,他的每一个40分钟,都是对学生生命质量的一次提升。学曹操的《观沧海》,本质是体会一代枭雄宽阔的胸怀和蓬勃的进取精神;学鲁迅杂文,根本是体会鲁迅“爱之深、责之切”的家国情怀。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张宏从“小我”“大我”“无我”的赏析角度切入,通过三个递进层次,告诉学生做人不能只关注自己,还应关注每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同胞,关注脚下的土地,关注自己的国家。张宏时常强调,教育者不要低估自己的工作,也不要低估一节课的重量,“当一节课达到高潮和巅峰状态的时候,经典就自然流入了学生的血液,学生也就和古人握手言和了。”

君子立言以立人。立言是完成教学层面,此乃务实。立人是达到塑造灵魂的层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逐梦。张宏笃定,在一节节课堂上,一定有一个瞬间,在某一刻,像一束光照进学生心里,并影响他们至今。因为好的教育,是让师生在看不见的地方依旧发生着交互作用。

猜你喜欢

湖心亭语文教学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