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建锋:蹲下,以平等的视角对话

2022-02-14刘乙鑫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面包师沙粒课堂

刘乙鑫

GOOD TEACHER

孙建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专著《享受语文》系中华语文名师“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丛书;《享受对话教学》《唤醒生命对话》入选“国培计划”推荐书目。

采访中,孙建锋兴起之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面包师的故事。他说日本有一位面包师,每天都会抱着面粉睡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便回答要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面粉,这样的面粉做出的面包才是有灵魂的。后来面包师去世了,在他的遗言中,他请求人们将面粉袋与他一起下葬,他要带着心爱的面粉去往彼岸。

“面包师将一生的爱倾注在面粉上,这就是他的匠心——简单、纯粹、专一,脚踏实地去做好一件事。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教师也是教书匠,好老师的含义很宽泛,但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工匠精神’——对本职工作的扎根与专注。”

对话教学,让1+1>2

曾经有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欣赏孙建锋老师的阅读教学,你会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切肤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你会被师生间那充满魔力的对话深深折服。”的确,孙建锋的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他总是用饱含魅力的语言,洞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的语言似汩汩泓泉倾心而出,让师生间的交谈发自内心。

“对话教学”是孙建锋教学理念的核心,“对话”所追求的是在绝对自由的状态下所展开的思维的沟通,而要给学生自由的感受,首先教师就要学会放低自己的高度。讲到这儿,孙建锋分享了一个与女儿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他提出“对话教学”的契机之一。

“曾有一次周末,我带我女儿去商场玩,但是走到门口,女儿却害怕得不敢往里走。我很奇怪,便问她为什么害怕,她指了指人群,于是我蹲下来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发现琳琅满目的商品不见了,满目是穿梭的人群和晃荡的挎包,挎包的棱角,正好能碰到我女儿的额头,我这才搞清楚她不愿进商场的原因,是害怕被挎包的尖角撞到。”

成年人与孩子处在的高度不同,所看到的事物也不一样,有时候大人必须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的视角。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让孙建锋大受启发,他联想到教学也正是如此,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同的高度,我们的知识储备、思考模式、处事态度和学生都不一样,如果不能蹲下来,与学生视角平行,又怎么看得见他们的所思所想?

熊培云的《思想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对话,是在绝对自由的状况下的主际对话,我们之间所产生的东西永远是高于我们自己的。这也是孙建锋对于“对话”的理解,师生间的对话是一种思维的交互,这样的交互如果是对等的,那么他们就能融合生成新的思考,也就是1+1>2。但如果对话主体不平等,交互就会变成相互吞噬,导致1+1<2,甚至≈1。孙建锋说:“一百个人发出一百种声音,这就是文明。不管你用哪一种教学方式作为主导、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都是优秀教学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尊重——对话发生的前提

对话发生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意味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连接。孙建锋教育思想的启蒙,来自母亲,尽管她的身份与教师并没有任何关联。在孙建锋的记忆里,母亲是一个性格很温和的人,她与孩子们相处时,既不会用长辈的威严去施压,也不会对孩子过分宠溺,她从内心深刻理解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孩子是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活,而不是为她的期望而活。有一次,孙建锋将没写完的日记落在桌上,母亲看见了,帮他把日记合好,不会看任何一句,这份信任与尊重,如同无形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与别人的相处态度,甚至催化了对话教育的萌发。

如何称得上好的课堂?孙建锋打了一个比方。一家餐馆的菜是否好吃,靠谁去评价?一定是往来的食客,因为只有他们真实地品尝过,同样的,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是看专家名师的评价,不是去感动旁听的老师,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上课风格,谁的风格更优无法评比,但一堂好课,其本质一定是与学生心灵的对话。

有一次,孙建锋的博客收到一条署名为“珍珠贝”的留言,内容是“18年后,我还想喊你一声爸。”他很好奇地拨通了留言中的电话,和对方交谈后,他才回忆起18年前的那场公开课。那堂课讲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课上到一半,却被一个女孩的哭声打断,原来女孩的母亲患了乳腺癌,父亲不愿意承担化疗的费用,和母亲离了婚,她现在的生活简直“糟糕透了”。孙建锋听罢,用纸巾拭去她的眼泪,然后弯腰将女孩抱起,给她讲了一个珍珠贝的故事。

“南海有一种珍珠贝,当它把壳打开时,会吸进一些沙粒,再合起来的时候,有些沙粒就留在了它的身体里。贝接纳了它们,忍耐着沙粒初来的锋利,用莹亮温润的液抚平它们的棱角,时间长了,留在珍珠贝体内的沙粒就变化成了珍珠。”故事讲完,女孩嘴角有了微笑,台下也响起热烈的掌声。下课后,女孩随着队伍离场,时不时回头望向孙建锋的方向……“孙老师,”女孩的电话打断了孙建锋的回忆,“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公务员,我始终忘不掉仅有一面之缘的您,现在我想在电话里补回我18年前的遗憾,喊你一声爸爸!”

女孩的电话让孙建锋在感动之余,也惊讶于教育的力量。他常常在思考,教育在知识以外,还教给了学生什么。或许师生的对话,本就是生命赋予双方的缘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是对学生与生命对话的一种指引,指引他们与更好的人、事、灵魂,以及自己相遇。

以学生为中心,是对教师最大的考验,因为传授知识不是目的,让学习者发现、发展、享受自己的知识才是目的,但是很多课堂上,二者往往容易本末倒置。一次上课时,孙建锋让学生邀请几位听课教师一起上课,受邀教师在热烈的掌声中坐到了学生中间,教师与学生有了角色换位和过程体验,才真正体会到了当学生的滋味。正像他所说:“真正的课堂,是教師跟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师要时常追问自己,与儿童对话是否感动,是否取得了‘大于二等于三’的效果,只有这样,课堂才存在价值。”

猜你喜欢

面包师沙粒课堂
欢乐的课堂
沙粒变身芯片的漫漫长路
沙粒和水珠
想看山的小沙粒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块小面包
长成一颗珍珠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小故事:面包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