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中南海为毛主席搞装修

2022-02-14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菊香中南海游泳池

1951年春季,田恒贵在山东工学院的学业尚未完成,就因工作需要分配到北京,进了中央直属机关修办处,这个部门的工作就是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机关建造和修缮房屋。

田恒贵所在的第一施工所,主要负责中南海内用于办公、公务、住宿及活动等建筑的修缮。

修缮菊香书屋

田恒贵进中南海以后主持的第一个工程,是给毛泽东建卫生间,毛泽东在菊香书屋院子里有住房,但没有附设卫生間,盥洗、解手等生活问题解决起来有些不方便。

毛泽东身边负责内卫的李银桥,中央办公厅行政处处长罗道让,都曾建议在他住所内加建卫生间,但毛泽东一直没有同意。因而此次加建是趁毛泽东离京到外地的机会进行施工的。田恒贵他们在菊香书屋院子里共修了两个卫生间,在毛泽东的卫生间里安装的厕具是蹲式的,而另一处卫生间里的厕具则是坐式的。

加建卫生间工程做完后,田恒贵又来到菊香书屋,主持院内房屋走廊的改造工程。

田恒贵带着工人们来施工,依然是趁着毛泽东到外地视察的时侯。他们把走廊加高了,并做成了用玻璃和木石材料封闭式的。

从1954年到1958年,围绕毛泽东居住的菊香书屋的改造问题,曾多次做过计划和设计,也画好了改造的图纸,但毛泽东一直都不让修,说国家困难,能节省就节省。在毛泽东的一再反对下,菊香书屋始终没有大动土木,只是做了九次小的修葺改动。

到了1958年,菊香书屋的改造再次提上了日程。本来毛泽东是不同意对自已住的房子进行修葺的,身边的人员做了很多工作。他们解释说房子实在是太旧了,房顶渗漏,柱子的漆都脱落了,这样将加快古建筑的损毁,必须进行适当的修理,才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毛泽东这才被说服了。

菊香书屋的改造是当年中南海内的最大工程,取了个代号叫06工程。工程虽说比较大,但实际上菊香书屋院子的格局基本没有变。

中南海游泳池的来龙去脉

田恒贵回忆,他第一次近距离与毛泽东相逢,是在1955年。那次,他承担了紫光阁南边中南海室外游泳池的大修工程。

中南海室外游泳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比较简陋,就是用水泥修的池子。因为时间太久了,又很长时间闲置和不加维修,游泳池的底部和池壁好多地方都裂了缝,不加改造大修根本就不能用。

田恒贵接手游泳池大修工程时,对游泳池的整体做了重新设计,添加了一些以前没有的设施。当工程临近收尾时,田恒贵用从别处工程剩下的石料,在游泳池院子里修了一座假山,还修了一间比较大的更衣室。

更衣室修好后田恒贵过去检查,正好碰到毛泽东来游泳。“当时我们俩的距离也就有两三米。但那时有规定,首长不说话,我们不能随便搭话。后来我听说主席对这个游泳池比较满意,对我们施工的人员给予了充分的表扬。”

拆掉勤政殿的小台子

1953年,是田恒贵分外忙碌的一年,其中一个比较大的任务,就是勤政殿内部大修。勤政殿就在毛泽东寓所菊香书屋的东边,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接受外国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的地方,有些国务会议也在这里召开。

勤政殿内大厅的地板当初是平的,在开第一次政协会议期间,大厅靠里的正面加装了一个小台子,有两层台阶。这样,在毛主席接受国书发表答词时,都站在小台子上,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

在新中国政府成立初期,递交国书的仪式很隆重。在这里接受了几次外国大使递交国书后,毛泽东认为总让他站在小台子上不好。他说,我不能高人一头,我要和大家平等。田恒贵说:“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当时向我交代任务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关毛泽东的这段话。”

由于毛主席发话了,因此勤政殿修改第一项内容就是要把大厅内的小台子拆掉,将地板重新取平,使进入到大厅里的人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一夜之间改造了颐年堂

1958年,有一件让田恒贵难忘的事,那就是颐年堂的突击修建工程。

那年刚过完春节,中南海管理局代理局长罗道让突然找到中南海修缮队队长孙竹文和田恒贵,说:“明天毛主席要在颐年堂接见一个外国代表团,可颐年堂一进门就是正殿大厅,代表团的人来了,不能把大衣脱了就放在大厅里。现在考虑把颐年堂前面的明廊封起来,装上大玻璃,把大衣架子放在走廊里。这样,客人的大衣就可以不拿到大厅里去了。”他还交代,无论如何第二天一早就交工。

颐年堂是典型的古殿堂建筑,封闭明廊的窗户、框架都必须和里面的殿堂窗户配套吻合,否则看起来不伦不类。田恒贵先画了一张草图,罗道让看后同意。

颐年堂的前廊封闭工程整整突击了一夜,第二天天刚亮,工程就收尾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早饭后来到颐年堂,看到现场已经收拾干净,夸奖说:“你们还真有本事,一个晚上就把这个工程完成了。”(摘自《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王凡 东平著 中国党史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菊香中南海游泳池
治愈
游泳池
习近平
皇家游泳池
抱着挎包去旅行
智扩游泳池
那年
偷麦子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